回望過往生活,離不開酒;重讀才子佳人,離不開紅酒。十里洋場的悠悠歲月與九國租界的過往云煙中,有些畫面真的好似高腳杯里慢慢搖曳的赤霞珠汁,或溫情,或香艷,或妖冶,其間的故事也許就是那樣——酒不醉人人自醉。
葡萄美酒夜光杯
80后90后大致會認為紅葡萄酒是洋玩意,其實不然。中國葡萄酒的歷史源遠流長,想來,唐代詩人王翰的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大抵會拉近今天與歷史的距離。先民最早對葡萄的記載見于《詩經(jīng)》,到了漢武帝時代,歐亞優(yōu)質(zhì)葡萄引進到了西域,葡萄酒業(yè)與文化開始萌芽、發(fā)展,及至唐代、元代達到鼎盛,一直到清代,2000多年間雖歷經(jīng)蹉跎,潮起潮落,但中國葡萄酒文化綿延不斷。
清代,西部疆土太平,葡萄種植的品種日益增加,為葡萄酒的釀造提供了很好的先決條件,但產(chǎn)量相對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海禁開放以來,除了國產(chǎn)葡萄酒外,有一些外國葡萄酒也跨海來到了東方。據(jù)《清稗類鈔》中記載:“葡萄酒為葡萄汁所制,外國輸入甚多,有數(shù)種。不去皮者色赤,為赤葡萄酒,能除腸中障害。去皮者色白微黃,為白葡萄酒,能助腸之運動。別有一種葡萄,產(chǎn)西班牙,糖分極多,其酒無色透明,謂之甜葡萄酒。最宜病人,能令精神速復(fù)?!睍羞€表述,當(dāng)時北京的藥酒店已經(jīng)出售白蘭地酒。另外,成書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的《西域聞見錄》中說:“深秋葡萄熟,釀酒極佳,饒有風(fēng)味”,又記,“其釀法納果于甕,覆蓋數(shù)日,待果爛發(fā)后,取以燒酒,一切無需面蘗?!边@其中說到的便是純正的葡萄蒸餾酒。
葡萄酒不僅是清代王公貴族的飲品,在一般社交場合及酒館里也有出售,沉醉者不乏其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寧織造、巡視兩準鹽漕監(jiān)察御史,盡享榮華富貴,他在《赴淮舟行雜詩》中吟道:“綠煙飛蛺蝶,金斗泛葡萄”,由此,我們可以管窺清朝上層社會人士杯中佳飲之一斑。康熙年間的詩人費錫璜在《吳姬勸酒》中又云:“吳姬十五發(fā)鬖鬖,玉椀蒲桃勸客酣?!边@里的“蒲桃”即葡萄。
酒不醉人人自醉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人生能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來,喝完這杯再說吧!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一說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沿海的幾座繁華城市,許多人會聯(lián)想到霓虹燈下的大小酒吧、咖啡館,又有顯貴名流、交際花穿梭其間的畫面。
那個年代,西式的酒會在天津、上海已經(jīng)非常普遍,葡萄酒和洋酒是酒會中的寵兒,這種風(fēng)氣逐漸在民間、在交際場也蔓延開來。盡管當(dāng)時我們的葡萄酒業(yè)尚處在萌芽階段。就像老電影中的情景:夜夜笙歌的舞廳中,淡淡地傳來“金嗓子”的歌聲,吧臺前一個身著香艷旗袍的女子手托著紅酒杯,正與脂粉姐妹或油光男人低聲談笑著,若明若暗的燈影中,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紅酒,成為社交場合中重要的角色,或許也是一種身份和生活質(zhì)量的外化表征,且消費面在悄然擴大。
約1917年至1918年間,上海名畫家丁云先為張裕葡萄酒繪制了一幅精美的月份牌廣告畫。畫中,餐桌旁有一位時髦的纖纖女子,她梳著發(fā)鬏,身著改良衣褲,穿著繡花鞋。值得注意的是,桌上有兩瓶葡萄酒,一瓶是“佐談經(jīng)”,一瓶是“正甜紅”。那女子輕握著高腳杯,嬌顏含羞的樣子。畫面四周的裝飾花邊上也穿插畫有幾種葡萄酒,如“櫻甜紅”、“瓊瑤漿”、“品麗珠”、“佛蘭地”等。
民國初期,我國葡萄酒工業(yè)方興未艾,上海、太原、青島、北京、通化相繼興建了葡萄酒廠。還要提及的是,1923年4月,來自四川的趙友蘭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女子工業(yè)社(位于法租界拉斐德路,今復(fù)興中路)。這家女子工業(yè)社主要生產(chǎn)牙粉、香粉等化妝品,以及金虎牌葡萄酒。另外,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還有《釀造雜志》,以及譯著《葡萄酒及果酒釀造法》出版發(fā)行。
名人品鑒
1921年冬,田漢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獨幕話劇《咖啡店之一夜》,這是最早抒發(fā)“咖啡館情調(diào)”的新文學(xué)作品之一(1932年秋修訂)。劇作的背景正是上海的咖啡館。劇中描寫了19歲的農(nóng)家女白秋英被鹽商的兒子遺棄的故事,展現(xiàn)著“新浪漫主義”的體驗和感傷。劇中有段細節(jié):
“飲客甲:……白姑娘,再替我斟一杯,你也再陪我喝一口兒吧?!?/p>
“白秋英:我不能再喝了。威士忌怪辣的,我只能喝一點葡萄酒?!?/p>
“飲客丙:我也愛喝葡萄酒。”
由此可見,在當(dāng)時的社交場合和民間,飲用葡萄酒已是較為普遍的事情。
著名現(xiàn)代歷史學(xué)家、古典文學(xué)研究家、語言學(xué)家陳寅恪愛紅酒、懂紅酒。他于1925年從歐美留學(xué)歸國后住在清華園,季羨林得知恩師回來即去拜見。季羨林知道陳先生喜歡一種名叫“柵欄紅”的葡萄酒(外國傳教士自釀),便親自買了送到先生手中。另據(jù)陳寅恪的學(xué)生藍孟博回憶,陳先生平日講書堪稱字字精金美玉。每到先生家聽講,傭人送上茶果,有時陳寅恪也教他們喝葡萄酒。學(xué)生問其來歷,陳寅恪侃侃而談,把葡萄原產(chǎn)何處、原名是什么,最早出現(xiàn)在何處、何時又傳到何處等等相關(guān)問題講得一清二楚,看似隨口而談,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知識。
紅酒值得品鑒,紅酒的故事值得回味。哦,別忘了時下,很多人對紅酒的收藏更是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