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別名芋艿,古稱蹲鴟,形容其形狀像蹲坐著的鴟鳥,《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沃野,下有蹲鴟?!庇箢^屬天南星科植物,我國為原產地,現(xiàn)在栽培面積也為世界之最。我國種植芋頭的歷史悠久,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管子》一書中就記載了種芋的方法。西漢《記勝之書》中又介紹了種芋六法?!妒酚洝分幸灿小搬荷街挛忠扒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的記載。明代更有《芋記》、《芋經》等專著問世。
關于芋頭的吃法更是花樣繁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錄了“芋子酸臛法”,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有“大耐糕”,明代王象春《群芳譜》中的“芋馎饦”,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的“芋煨白菜”、“芋羹”,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中的“芋粥” 等等。芋頭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藥食佳品,營養(yǎng)成分近似土豆,卻不含龍葵素,易于人體消化吸收。芋頭入肴,有滑、軟、酥、綿四個特點,宜蒸、煮、燉、燒、烤、燴、烹、炸、熘、炒、拌,可葷可素,可咸可甜。大魚大肉之后吃上幾只軟糯甜香的芋頭,那個中滋味,真是妙不可言。秋季氣候干燥,來一盆芋艿老鴨湯,無論下酒過飯,絕對是道鮮美滋補的佳肴,極好的養(yǎng)生保健食品。宋代詩人陸游平生尤其喜歡吃芋頭,曾作詩稱贊“食常羹芋已忘肉,年迫蓋棺猶愛書”、“烹栗煨芋魁,味美敵熊蹯”,把芋頭寫成比肉和熊掌還要味美,放翁對芋頭真是情有獨鐘。
如今,江南民間中秋佳節(jié)仍有吃芋頭的習俗,每到中秋,合家團聚,一邊賞月,一邊共享芋香之美。中秋佳節(jié)為什么要吃芋頭?這還有一段歷史傳說。據(jù)傳,西漢末年劉秀起兵時,一次被王莽重兵包圍在山上。幾天后,糧草用盡,兵士們饑餓不堪,眼看就要遭到滅頂之危。這時王莽又發(fā)起了火攻,滿山燃起了熊熊大火。在這危急之際,突然下起大雨,山火被大雨澆滅了。雨后天晴,在剛剛燒過的泥土中散發(fā)著陣陣香味,兵士們撥開剛剛燒過的草灰一看,原來竟是燒熟了的芋頭。士兵們早已饑腸轆轆,便挖出燒熟的芋頭,美美地飽食了一頓。肚子填飽后,士氣也頓時振奮了起來。劉秀見狀,抓住戰(zhàn)機,下令突圍殺下山去,最后轉危為安,取得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由于這天正是八月十五,漢光武帝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下令每逢中秋全軍都要設宴大吃芋頭,隨后這一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醫(yī)認為,芋頭性平、滑,味辛,有明顯的益胃寬腸、通便解毒、補益肝腎和調補中氣功效,對乳腺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患者及其伴有淋巴腫大、淋巴結轉移者有輔助治療作用,在癌癥手術或手術后放、化療及康復期間,可作為防治癌瘤的常用藥膳食品。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芋頭中含有一種天然的多糖類高分子植物膠體,有很好的止瀉作用,并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芋頭中的礦物質鉀的含量較高,每100克芋頭含鉀高達378毫克,含鉀高的食物可降低中風發(fā)病率,因此每周吃5~6個芋頭,可使中風危險下降40% 。芋頭中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氟,有保護牙齒、潔齒防齲的功效。
芋頭雖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但需煮熟再吃,否則會刺激咽喉,多食則導致腹脹。支氣管哮喘,氣滯引起的胸悶、兩脅脹痛者忌食。芋頭的黏液中有一種物質對皮膚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但遇熱能被分解。因此,在削洗芋頭手發(fā)癢時,只要在火上烤一烤即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