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笑林廣記》載,中秋這天,家家戶戶吃月餅。有賣月餅店鋪的招牌上錯寫成“曰餅”。有個書生路過向店主指出:“月字寫成曰字了?!钡曛髡f:“你騙不了我,白字還有一撇呢!”
怪哉,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呢?月餅,既是普通糕點,又是我國特定文化傳統(tǒng)下具有特殊文化屬性的食品。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四季中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而這期間,也正是秋糧收割之際,秋高氣爽,豐收在望,人們心情特別舒暢。中秋之日,也便成了祭月、拜月、賞月、詠月的最佳時日。古人為了尋覓中秋節(jié)最能表達、傳遞這種情愫的伴月之食,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最后才共同挑選并認同了月餅。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月宮餅、團圓餅、豐收餅,是以中秋滿月為原形的,它象形團圓,圓是中國人所崇尚追求的。又團又圓的月餅,成了中華民族“以形補形”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典型寫照。誠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里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p>
中秋佳節(jié)品嘗月餅,分享全家團圓的天倫之樂,是我國各地普遍盛行的習俗。這種風俗怎么形成的?這得從月餅由來聊起。
據(jù)傳,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制作增添了輔料,那時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
中秋賞月吃月餅,有始于唐代之說,這就是說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唐建之初,東突厥吉利可汗曾兩次率軍侵犯關中,嚴重威脅唐朝京都長安的安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派大將李靖率十萬大軍,擊敗了東突厥,凱旋回京,正值八月十五日,長安城內外,朝廷上下,奏樂鳴炮,徹夜狂歡。當時恰好有位經常在長安的吐蕃人來向太宗獻祝捷餅,此餅直徑約有1.3米,圓圓的,形如天上明月,貢獻朝廷,表示祝賀。唐太宗見后十分喜歡,吩咐人掛在京城中央,讓大家觀賞。后又將大餅切成小塊,賜給文武大臣,共同品嘗,分享勝利的喜悅。此時正當明月當空,文武百官一邊賞月,一邊吃胡餅,慶勝利的氣氛十分熱烈。從此,人們把中秋賞月同吃大圓餅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風俗。
將胡餅改稱月餅,據(jù)說是楊貴妃的“創(chuàng)意”。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御花園賞月吃胡餅時,玄宗帝覺得胡餅名稱不雅,聽楊貴妃隨口說:“胡餅多么像今晚皎潔的明月啊 !”玄宗突發(fā)靈感:“對,應將胡餅邀蟾蜍?!碧熳哟搜砸怀觯瑥拇嗽嘛灧Q呼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另一說,十六國石勒為帝時,諱“胡”,胡物皆改名,遂胡餅改叫月餅。
還有一說,月餅真正與中秋節(jié)有聯(lián)系并不久遠。月餅作為正式節(jié)令食品,始于宋而盛于清。宋代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稱謂。蘇東坡有“小餅嚼如月,中有酥與飴”之句,以餅喻月,詩中的“酥”與“飴”,道出了月餅的主要特點。明代,北京城里出現(xiàn)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自己制作月餅,用于自食和贈于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月餅祭月后,將大餅切成角塊,分而食之,若有親人在外未歸,就將此餅一角寄去。
月餅的制作技術,明清時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心靈手巧的餅師除了在上面撒些芝麻外,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例如面塑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圖案,以翠綠的芫荽葉子點綴桂樹上,取全家團圓之意。有的則雕刻一張彩色圖畫,月光菩薩端坐蓮花之上,下繪月輪掛殿,蟾兔使杵搗藥臼中。每逢中秋節(jié),百姓人家先祭拜月神,然后全家分而食之,以求闔家團圓之意。直至清代,月餅飾圖未變?!堆嗑q時記》說到:“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這種民俗如今在陜西、河南、山西一帶仍有流行。
元朝末年,月餅又增添了新的含意。因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為了加強統(tǒng)治,朝廷將全國各族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宋統(tǒng)治區(qū)的漢人)四等,前兩等人可以入朝做官,是統(tǒng)治階層,后兩種人是平民百姓,受壓迫被統(tǒng)冶。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眾多民族,怕漢人百姓不服管,朝廷便下令銷毀屬武器的家什。規(guī)定每十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而且還要派一名色目人保管。百姓無法生活,揭竿而起。張士誠為首的紅巾軍為聯(lián)絡漢人推翻元統(tǒng)治,在月餅上打上小方框作為起義的聯(lián)絡信號,約定中秋之夜,大家同時殺韃靼人。因此,月餅又成了傳遞信號的工具。至今北方硬皮或酥皮月餅,常印個紅方框標志,就起源于此。
另有史料透露,武昌起義的日期曾定于辛亥年的中秋節(jié),聯(lián)絡方式亦仿效元末起義的做法。在那資訊科技未發(fā)達的時代,圓圓的月餅,再一次發(fā)揮傳播消息工具的作用。
清代,月餅制作工藝大為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袁景瀾《詠月餅詩》有“入廚光奪霸,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jié)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痹嘛炛谱?、親友互贈、闔家賞月,敘述無遺。
陳其年詠月餅詞曰:“今夜清暉漾,想月殿菱花出匣,一輪初上。萬戶千門連碧海,處處鉤鐮倚幌,只少我一人凝望。多謝東鄰遺粔籹,恰分明,掬取圍圓樣,開籠看,神差旺?!?/p>
周楚良詩云:“斗富夸奢逞貨財,炎涼世態(tài)亦堪哀;端陽角黍中秋餅,一盒去時一盒來?!蓖瑫r代楊光輔的《淞南采府》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與現(xiàn)在無異。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了“劉方伯月餅”的制法,并稱其“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回異尋常?!?《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中有一段關于中秋食俗的細節(jié):賈母對賈珍說:“你昨日送來的月餅好,西瓜看著倒好,打開卻也罷了?!辟Z珍說:“月餅是新來的一個專做點心的廚子做的,我試了試,果然好,才敢來孝敬的……?!?/p>
末代皇帝溥儀曾賞給總管內務府大臣紹英一塊大月餅,直徑二尺許,重約二十斤,圖案豐富多彩,由外至內分三層,花草果實、良田沃土異常精美,井然有序。特別是月宮中亭臺殿閣清晰逼真,桂蔭下的玉兔更是躍躍欲試。
到了近代,月餅品種繁多,按產地,有蘇式、京式、廣式、粵式、閩式、滇式、川式、滬式、紹式、寧式等;按口味,有甜味、咸味、甜咸味(如椒鹽)之分;按餡料,有葷餡、素餡之別;按造型,有光面、花邊等。遐邇聞名者有北京的提漿月餅、天津的翻毛月餅、上海的蔥油月餅、廣東的加頭純正蓮蓉月餅、福建的桂圓月餅、海南的瓊式月餅、云南的云腿月餅、山西的郭杜林月餅、黑龍江的老鼎豐月餅、蘇州的清水玫瑰月餅、揚州的葷餡月餅、寧波的苔菜月餅等。
青海民間捏制的月餅圖案融匯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與純樸的心曲。譬如,做盤蛇月餅時,塑一只蟠桃與蛇頭相對,通過供月,祈求得到一個福壽雙全的兒子。當?shù)孛袼渍J為,蟠桃為益壽之物,蛇則為子嗣之兆。
名人與月餅不僅是賣的關系,更多的則是買的因緣。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最愛吃的是津門名點“自來紅”月餅 。這種月餅餡心系白糖桂花制成,內含冰糖粒兒,吃起來咯吱咯吱地響,上面蓋有一個紅色圈圈,作為特有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