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人們對健康很關注,報刊、電視、網絡都在講健康,看的多、知道的多了,難免有人“對號入座”,懷疑是不是哪里出了毛病。有些人甚至多次掛專家門診,反復化驗檢查,雖然各項指標都正常,他們卻很不滿意,堅信自己有病。實際上,這些人是被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所困擾。
陳某,女,56歲,退休老師,一年前因腹部不適被診斷為膽囊炎住院,經治療后病情緩解出院。自此以后,陳總認為自己的病沒有治好,經常感到頭皮發(fā)麻,肝臟、胃腸道都有病。因為醫(yī)生曾經說過,膽囊炎也會影響到肝、胃功能。她照鏡子時臉色略有不好,就認為病重了,更加焦慮不安,反復就醫(yī)、檢查,均無讓她滿意的答案。這就是典型的疑病癥。人進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體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軀體疾病。老年人面臨的婚姻改變、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等,也會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導致老人更加關注健康與疾病問題。而反復就醫(yī)、過度檢查、醫(yī)源性暗示等,也會加重老人的疑慮。過度關注健康與軀體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癥多發(fā)的軟肋。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加,疑病癥患病率近年來亦呈上升趨勢。不過,另一個現(xiàn)象也值得注意,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現(xiàn)的疑病癥,已悄悄蔓延到年輕人中,這與壓力大、情緒焦慮、生活不規(guī)律等有關。
另外,隨著互聯(lián)網、報紙、雜志等健康信息越來越普及,難免有的人會自我對癥。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身體出現(xiàn)一種癥狀,便對照醫(yī)學書籍或科普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由于對醫(yī)學的一知半解,他們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現(xiàn)出高度的敏感、關切和緊張,周而復始地為莫須有的癥狀焦慮不安,由此而產生恐懼、悲觀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陰影,“疑病”就這樣給“逼”出來了。
雖然醫(yī)院的各項檢查證明疑病癥患者沒有患某種疾病,但不能忽略其信而不疑、遭受困惑的那種真實感受。擺脫疑病困擾,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yè)幫助外,疑病癥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
1.培養(yǎng)正確的疾病與生命觀,把精力、精神集中到與“病”無關的事上,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干擾,使心理得到調整。
2.要相信世上沒有萬事通,每個人學有所長,業(yè)有所攻,疾病問題還是要聽醫(yī)生的。
3.要學會思考,問一問為什么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別人的觀點不一致。
4.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癥患者,最好少看點有關醫(yī)學方面的書以減少“對號入座”。同時,積極配合醫(y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yī)生。
5.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jié)。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y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xiàn)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F(xiàn)象,會很快過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F(xiàn)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xiàn)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p>
使用暗示語一定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內化自己“不必懷疑”的觀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數日一次,效果較佳。
(果果摘自《北京日報》201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