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學生已經(jīng)很少用字典了,究其原因,既有搜索引擎功能強大,答案一搜即得之功,也有老師講課講得深、透、碎,咀嚼后填鴨式地教給學生,讓學生失去自我探究能力之勞。其實,語文是一門注重啟發(fā)性,引導和激勵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答案的學科。而經(jīng)常查閱工具書,日積月累,可以鍛煉學生的求證、辨別能力,更能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這里就為大家介紹幾本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常用的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一部十分便于初學者使用的小型古漢語專門字典,共收錄古漢語常用字4100多個,復音詞2500多個,簡釋古漢語中較常見的難字1800多個。該字典的突出優(yōu)點是集中收錄了在古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經(jīng)常使用的字詞。解字釋詞較好地做到了科學性與通俗性的統(tǒng)一。其義項一般按照詞義引申的遠近次序進行排列,具有清理總結字義、詞義演變源流的功能。更特別的是,重點常用詞釋文后附有“[注意]”一節(jié),用于指出在詞義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相關字詞附有“[辨]”一節(jié),用于同義詞或近義詞的辨析。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字典。
下面請同學們看看中學教材中的一些文言語句:
(1)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敞臾》)
(3)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伯樂學相馬。(王充《論衡·訂鬼》)
(6)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齡《狼》)
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相”的義項共有六條:①仔細看,審察;②容貌,引以人體的體形、相貌來判斷命運的迷信活動;③輔助、幫助,特扶助盲人或扶助盲人的人;④輔助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后來稱宰相、丞相、相國;⑤古代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⑥互相,又表示動作偏指一方。針對這些義項,很容易查出上面例句中“相”字的意思。另外,相這個字在讀xiàng的時候,大多與“幫助”有關,上面的③④⑤這幾個義項都是由“幫助”引申出來的。
辭源
古文學習有時需要對字詞的本義進行溯源,弄清楚意義的演變,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判斷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比如“兵”字:
(1)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陽。(賈誼《過秦論》)
(2)瑜得精兵五萬。(司馬光《資治通鑒》)
(3)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賈誼《論積貯疏》)
(5)左右欲兵之。(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要準確解釋這幾個例句中“兵”的含義,我們就必須了解“兵”這個詞的含義演變,那么,這時我們需要的工具就是《辭源》。
《辭源》是我國近代以來出現(xiàn)的第一部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語文辭書。它是一部主要供查檢閱讀古籍時產(chǎn)生的有關詞語典故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識性疑堆問題的大型辭書。它的突出特點是以詞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diào)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特別是“追本溯源”的特色,使它對詞義的解釋力求簡明確切,并注意詞語的來源和語詞在使用過程中的發(fā)展演變。
《辭源》的編排方法和解字釋詞的體例與《辭?!仿酝?,如“以字帶詞”,正文單字依部首歸并集中,“分條釋義”,列舉書證等。但是《辭源》與《辭?!凡煌氖牵?.部首采用《康熙字典》的214部首,所有部首分為12集,以12地支標名。單字依據(jù)“以義歸部”的原則歸并部首;2.在范圍上兼顧詞語與百科,但在時間上以鴉片戰(zhàn)爭為限。3.對于單字的注音,不僅有漢語拼音,還有注音字母及《廣韻》中的反切、聲調(diào)、韻部、生紐。4.在釋義上,解釋字詞在古代的意義,強調(diào)對字詞意義發(fā)展源流的清理,義項的排列一般遵循本義、引申義、通假義的順序。
查《辭源》“兵”字有如下幾個義項:①兵器;②士卒;③戰(zhàn)爭、軍事,也指兵法;④用兵器殺傷人;⑤傷害……結合《辭源》的解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兵”的本義是“兵器”,然后引申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引申為軍隊,再引申為戰(zhàn)爭、兵法;動詞化則進一步引申為用兵器殺傷人,傷害。追本溯源,理解了“兵”這個詞的意義的源流、演變,我們再結合上面所給文句的語境,不難解釋上句“兵”的含義:(1)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2)士卒。如:雄兵百萬、草木皆兵;(3)士兵的群體,即整個軍隊;(4)戰(zhàn)爭;(5)傷害,刺殺。了解這些意思,以后我們看到這個字,即使碰到新的語境,也不會被迷惑,很容易就推出其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