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是一句人們所熟知常用的俗語,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想打到狼,有時不得不舍棄孩子。這句俗語用來比喻要達(dá)到某一目的必須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F(xiàn)在常用來比喻為了達(dá)到自己的某一目的,或獲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須先付出高昂的代價。與它意思相近的俗語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金子彈,打不著金鳳凰”等。
有人認(rèn)為這句話太殘忍了。為了打到一只狼,不惜失去一個孩子的性命,代價太大了。這樣理解不無道理,但是這句俗語的“本來面目”卻不是這樣的。
它原本為“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因為狼生性狡猾,且體格強(qiáng)壯,能奔善跑。一旦被獵人發(fā)現(xiàn),它就東躲西藏,逃之夭夭。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嶺,跑許多山路,這可是非常費鞋子的事情。大家想啊,古時候人們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人們往往要在磨破一兩雙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所以才說如果舍不得這一兩雙鞋子就很難捕到狼。這也就有了“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語。
那么,“鞋子”怎么會變?yōu)榱恕昂⒆印蹦??原來啊,在古漢語中是沒有“j、q、x”這三個音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j、q、x”一部分來自古時的“g、k、h”,一部分來自“z、c、s”。所以,在古漢語中“鞋子”不讀作“xie子”,而是讀作“hai子”。
后來,“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作“hai”,另一部分則讀作“xie”?!靶弊旨磳儆诤笠环N情況。直到現(xiàn)在,在我國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廣東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還是被讀成“hai zi”?,F(xiàn)在大家明白了吧,打狼的代價是一兩雙草鞋而不是活生生的孩子哦!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