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響力的手工藝品往往是地域的標志性符號,對于海外游子而言,它承載著一段關(guān)于故土的溫馨回憶;對于當?shù)匕傩斩裕休d著一種關(guān)乎家鄉(xiāng)的驕傲與自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遺產(chǎn)林林總總,而提起民間技藝,讓人首先想到的總是泥人。
說起泥人,人們并不陌生,各種惟妙惟肖的泥人作品,取材廣泛、塑形生動,近三個世紀以來,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體驗。泥人這種傳統(tǒng)手工藝品,充滿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在這些樸實的泥人中比較受歡迎的當數(shù)憨態(tài)可掬的不倒翁了。一塊橡皮泥,半個雞蛋殼或者半個乒乓球,一張圓錐狀的紙,就可以做成一個不倒翁。而說到不倒翁,就不得不提起惠民縣的河南張泥塑。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百姓,育一種文化?;菝窨h位于山東省北部平原,屬于黃河三角洲腹部地區(qū)和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開發(fā)圈,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菝窨h皂戶李鄉(xiāng)河南張一帶,自古家家戶戶加工泥塑,曾經(jīng)盛行一時。泥塑作品從剛開始時的人、佛、獸發(fā)展到后來的無所不及,其文化味也愈來愈濃,藝術(shù)價值也逐漸提高。泥塑在濱州惠民的盛行可以通過“二月二”的火把李廟會窺探一二。
久慕盛名,我們驅(qū)車前往濱州惠民拜訪著名的泥人張——張凱師傅。張凱出生于泥塑世家,其父張丙鰲為河南張泥塑的代表藝人,泥塑作品曾獲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shù)一絕獎”。張凱初中畢業(yè)后,跟隨父親學習泥塑加工制作近十年,父親于2005年去世后,張凱繼承父業(yè),成為河南張泥塑的新一代代表藝人。
車子七拐八拐終于來到了皂戶李,在兩位當?shù)鼐用竦囊I(lǐng)下,我們到達了河南張的張師傅家。破舊的庭院,簡陋的屋舍,很難想象這些準妙惟肖的泥塑是在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誕生的。張師傅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屋內(nèi),剛一進門就看到桌子上放著大大小小的泥人,個個形態(tài)可掬,十分惹人喜愛。
聊起泥人的發(fā)展史,張師傅神采飛揚。他說,泥娃娃有300多年的歷史,當年,泥娃娃只是人們討飯的工具,用來換取干糧,是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說到不倒翁時,張師傅更是手舞足蹈,即時為我們講解泥人的制作過程,像是憑空為我們現(xiàn)場制作一樣。
河南張泥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不倒翁,當?shù)胤Q為“扳不倒”,寓意做事“立于不敗之地”,寄托積極、樂觀的精神。泥人制作既是個手藝活,更是個工夫活。做泥人要用“狗頭”淤泥(深埋于地下的大塊淤泥,曬干后狀如狗頭),張師傅強調(diào)原料最好是黃河淤泥。淤泥運到家后先風化一兩年,再摻入棉絮和面漿使用。泥人的制作過程有搗泥、制作底座、糊紙、上泥漿、擦粉、上色、開眼等三十多道工序。僅頭發(fā)上色就要上9遍,一個泥人身上可畫十多種花,至于畫什么全由匠人自己決定,隨心所欲,想到什么畫什么,沒有定規(guī)。張師傅說,開眼是最難的一道工序,開好了泥人“精神煥發(fā)”,開壞了則“黯然失色”。這讓我想起兩個成語:“畫龍點睛”和“畫蛇添足”。
惠民泥人作品是塑與繪的兩大結(jié)合,先塑后繪,在張師傅家里,我們見識了那些看似平凡的工具,讓人難以置信。泥人在手中捏、擠、拉、抻,手中的“壓子”隨時配合勾、抹、挑、搓,在行云流水之中,一個完美的作品便躍然掌上。張師傅拿出一個塑好未繪的泥人讓我們試試手藝。一桿小毛筆,一碟顏料,我們小心翼翼地上著顏色,小心了又小心,謹慎了又謹慎,上完之后還是不盡如人意,好好的泥人便被我們破壞了。由此,我們禁不住感嘆小小的泥人匯聚了制造者的多少心血。
惠民泥塑,堪稱山東一絕,已被評為國家級民間藝術(shù)類文化遺產(chǎn)。如今,由于種種原因,惠民泥人傳統(tǒng)制作工藝后繼乏人,已面臨失傳境地,張師傅表示壓力非常大。但是即使在這樣漠然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張師傅依然堅持著他的泥人夢想。老藝人們都用自己的心血和努力滿懷希望地期待著泥塑春天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