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為世人所稱頌,一是因為其思想價值很高,二是因為其寫作技法獨特。我們就《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寫作技法與大家進行探究。
一、傳承“說”“記”等古文體寫法
本文繼承了古代文體“說”“記”的寫作手法,將記敘、議論、抒情熔于一爐。時而融情入敘、緣事抒情。如在介紹劉和珍的生平時,作者通過敘事來抒發(fā)自己的“悲哀與尊敬”,敘述劉和珍遇難經(jīng)過,融入強烈的悲憤和對當局者的譴責。時而又融情入理,在議論時滲透著濃郁的感情。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是對“慘象”和“流言”造成的“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的憤慨和深思,其中有對反動派的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和激勵。
作者記敘劉和珍的生平事跡,是為揭露當局者的兇殘和流言家的卑劣,抒發(fā)悲憤的情感,奠定事實基礎(chǔ);同時為贊頌中國女子的勇毅精神,評述“3·18”慘案的現(xiàn)實和歷史意義,提供充分的事實依據(jù)。只有在充分而有力的事實基礎(chǔ)上,準確地展開精要的議論和強烈的抒情,才能達到事實、情感和哲理的完美統(tǒng)一。
二、抓住細節(jié),突顯形象,抒發(fā)真情
細節(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細微復雜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
在本文中,魯迅先生對三位女性犧牲時的情景進行了細致描寫:“(子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張靜淑)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楊德群)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這樣描述使劊子手殺人的全過程在讀者眼前真實再現(xiàn),從而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藝術(shù)效果,進而使革命者的互助友愛和殺人者的兇狠殘暴形成對比,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死者的哀痛和尊敬,對殺人者的憤怒和憎恨。
三、巧用修辭,使語言充滿張力和活力
1.用比喻來“說理”。例如,作者在表達對于徒手請愿的看法時寫道:“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边@個比喻很淺顯,卻生動、具體、形象地闡明了一個深奧而抽象的道理。
2.用反語來“殺敵”。用反語來諷刺和揭露敵人的罪行,是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常用的一種戰(zhàn)斗方法。如文中寫道:“時間永是流逝,街市依舊太平?!逼鋵崳疤健北玖x是指世界安寧和平,這里運用反語,揭露了反動政府的血腥鎮(zhèn)壓、殘暴虐殺,造成的“萬馬齊喑”的現(xiàn)狀和可悲的局面,表達了作者對反動勢力的憤恨和鞭笞。
3.用對比來“塑像”。本文中,作者拿兩種人與劉和珍這樣的猛士進行對比,從中彰顯猛士的勇毅和干練。作者把面對“淋漓的鮮血”,有哀痛和不滿而不能“直面”“正視”的、麻木的“庸人”,與能面對黑暗現(xiàn)實、不怕流血犧牲、勇敢地站起來反抗、將創(chuàng)造“第三種生活”的“真的猛士”進行對比,從面突出了“猛士”的高大人格。作者拿貌似強大,卻要勾結(jié)八國聯(lián)軍才敢鎮(zhèn)壓徒手請愿的學生的“反動軍閥”,與手無寸鐵的、在槍林彈雨中卻能互相救助的、請愿的“猛士”進行對比,再次體現(xiàn)了“猛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4.用反復來“泄憤”。如開頭的“我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就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作者自然覺得該“寫一點東西”來表達自己的哀思;第二句是作者要“寫一點東西”是為了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使這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對烈士最好的紀念;第三句是作者要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作者運用反復手法,逐層加深意義,抒發(fā)強烈的悲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