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在寫作上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理性思考
本文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頌歌,而是為了構(gòu)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fā)展進行的剖析。文章沒有描寫父母如何愛孩子的具體畫面,而是試圖通過嚴密的說理、理性的思考,從內(nèi)心深處闡明自己對父母之愛的理解。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富有理趣,是本文說理的一個鮮明特點。
二、兩相比較
作者運用比較的方式,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不同,使二者的特征更加明晰。
第5自然段主要講母愛的性質(zhì):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guān)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愛是無條件的。第7、8自然段則主要說明父愛的性質(zhì)及其重要意義: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從孩子6歲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zhàn)生活的自信心;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母愛和父愛各有利弊:母愛的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為渴求的,消極面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取。父愛的積極面是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是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三、層層遞進
作者按事物發(fā)展的順序,即人的成長成熟過程,層層深入,闡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zhì)及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孩子從以母親為中心轉(zhuǎn)到以父親為中心,然后最終與他們分離,并在自己心中同時擁有父母兩個世界,從而達到奠定靈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礎(chǔ)。文章第1至3小節(jié)是從兒童發(fā)展的角度進行闡述;第4至第8小節(jié)從情感對象的角度進行闡述;第9、10兩個小節(jié)是這一部分的總結(jié)。從“兒童”寫到“母親”再寫到“父親”,闡述過程如抽絲剝繭般逐層深入。
文章的第1部分,也是按照兒童情感成長過程來闡述,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愛由最初階段到成熟階段的變化:(1)剛出生階段:無愛的意識。(2)8歲以下:有被愛的意識。(3)8~10歲: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4)少年時期: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guān)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tǒng)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意識到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5)成熟時期: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一過程簡而言之就是“無愛→被愛→有愛→創(chuàng)造愛”的過程。
總之,弗洛姆對于“愛”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義的立場的。他將“愛”放到人類存在的本質(zhì)的高度去剖析,所以,他在文章中將愛看成是維系社會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同是也將愛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種回報。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說理有條不紊,深入淺出,將讀者領(lǐng)進了他所精心建構(gòu)的愛的藝術(shù)的理論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