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喜愛戲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較好的傳承,而有的地方戲曲的生存狀況也是令人堪憂。地方戲如何進課堂,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總結為三部曲,使地方戲進課堂有模有樣的開展起來。
【關鍵詞】戲曲要從孩子抓起 呂劇 柳琴戲 淮海戲 地方戲進課堂三部曲
2011版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在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我國有56個民族,各地有自己的地方戲曲,也組成了我國豐富的戲曲文化,她也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喜愛戲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較好的傳承。而有的地方戲曲的生存狀況也是令人堪憂,由于經費不足,新的文化活動形式的出現(xiàn),使得許多地方戲曲的專業(yè)團體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許多有志之士不斷呼吁:戲曲要從孩子抓起!作為從教二十年的音樂教師,我認為: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戲曲之間也應是相通的。我想我們應當借“京劇進課堂”的“東風”,讓地方戲曲也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居住的縣城位于江蘇、山東、安徽和河南的交界處,就方言來講,縣城的北部和南部方言差別較大,因而有影響的地方戲也分為兩部分。呂劇和柳琴戲深受北半部老百姓喜愛,淮海戲深受縣城南部人們的喜愛。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qū),起源于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fā)源地,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xiāng)串村,演出于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臺。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后,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我們縣的呂劇團是全省唯一的呂劇團,十幾年前的現(xiàn)代呂劇《紅絲帶》曾獲國家級、省級大獎。《墻頭記》、《金鐲玉環(huán)記》、《李二嫂改嫁》、《小借年》、《小姑賢》等呂劇名劇在我們這廣為流傳。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它形成于清代中葉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qū)。柳琴戲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以魯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shù)亓討虻挠绊懓l(fā)展起來的;一說是由江蘇海州傳播而來。緊靠我們的徐州市有全省唯一的柳琴戲劇團,知名柳琴戲有《喝面葉》、《大燕與小燕》等。
淮海戲,戲曲劇種。流行于蘇北淮陰地區(qū)、連云港市及徐州、鹽城地區(qū)的部分城鄉(xiāng)和皖東北一帶。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陽一帶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稱“三刮調”。我們所在的市里有專業(yè)的淮海戲劇團。
如何讓這些瀕臨失傳的地方戲發(fā)揚下去?如何讓她們走進課堂?身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地方戲進課堂三部曲:
一、走進課堂,解決文本
要積累更多的文字資料,就必須全員齊動手!我們發(fā)動學生在自己的家中找相關的呂劇、柳琴戲、淮海戲的書和有聲讀物,交到教師手中,并作詳細的記載。教師要從這些資料中去篩選符合學生實際的文字和適合演唱的著名唱段進行教學。同時,發(fā)動有條件的學生上網學習,查找教師提出的針對性的相關問題,打印后交給老師,提供給大家進行交流,教師把這些資料裝訂成冊供學生閱讀。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許多家中沒有資料的學生也能夠學習,達到學習資源共享的目的。為了使大家的資料能夠適時學習共享,我們在學校網站設立了地方戲專欄,內容涉及文字、圖片、伴奏音樂、代表性唱段等等,學生和老師上網學習,從而提高資料的利用率,同時也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持久性的支持。
如何將優(yōu)秀的代表性劇目介紹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和家鄉(xiāng)的熱愛,并能為戲曲學習打下持久的基礎呢?我們認為主要是沒有相關的學生讀本,當然也就無法使學生的學習具有連貫性、持久性,我們就組織教師自己來編寫學生讀本。教師們認真查閱資料,請教專家,遇到問題大家積極探討,在不斷實踐中,學生讀本也有了雛形。也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走出引進,解決師資
教師是戲曲進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關系到戲曲進課堂是“流于形式,走過場,到最后不了了之”,還是逐步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是戲曲進課堂中所有環(huán)節(jié)中的重中之重。
對于音樂教師來講,要勝任戲曲教學,自身須對呂劇、柳琴戲、淮海戲有較足夠的了解,比如要熟悉這些戲曲的發(fā)展與歷史,以及現(xiàn)狀與未來;要熟悉它們的主要唱腔,熟悉相關劇種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唱段;熟悉其伴奏音樂和伴奏形式,還要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表演特點,并且教師自己還能作一些示范演唱。這些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一般音樂教師中能達到這種要求的較少。如何解決這一困擾戲曲進課堂的瓶頸呢?我認為,有幾條途徑:
第一,學校領導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條件的選派合適的人選到戲曲學校進修。
第二,學校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鼓勵教師買戲曲類的讀本、音像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或者組織音樂組教師共同學習,相互研討,逐步提高自身的戲曲水平。
第三,一些地方戲的專業(yè)團體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地方戲劇更有生命力,如果開設這個戲劇門類,根本不存在師資缺乏的問題;或許多家庭里就有票友存在,由學校通過聘請專業(yè)團體的演員,或者戲曲學校的教師來校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專門進行各劇種的教學與輔導。我想這些藝術家們會欣然為學生們傳授唱腔,讓那些美好的藝術傳承下去,是這些藝術家的心愿,也是一個多贏的前景。當然,這也是音樂教師面對面學習的一個契機。同時,在校外輔導員的建設上建立長效機制,讓一些喜愛戲曲的一些教師也參與進來,形成一種學習戲曲的校園氛圍,也為學校戲曲文化的建設作長期準備,儲存教學骨干力量。
三、追求實效,達成目標
學生對于呂劇、柳琴戲、淮海戲的了解情況和喜愛程度怎樣?戲曲進課堂教學的教學流程是什么?課外興趣小組的訓練情況?學校藝術節(jié)的相關戲曲文化的建立等等,這些是我們一直在積極思考和尋求解決的現(xiàn)實性問題。
一段時間后,我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主要是分析學生對于呂劇、柳琴戲、淮海戲的了解和喜愛程度??上驳氖?,經過課堂及校園文化宣傳,加上學生受到長輩的影響,大多學生能略知一二,有的還能唱上一兩段,這給我們增添了不少動力。當然,學生對地方戲也有缺乏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歷史發(fā)展、代表性人物和唱段、唱腔、伴奏音樂和樂器等相關知識等較為缺乏。
我們認為,戲曲進課堂絕不是增加學生學業(yè)負擔,而是補充音樂內容,調節(jié)課堂品味,戲曲教學要想出成果,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請校外輔導員定期上課外,音樂教師在課堂中不斷探索戲曲教學,初步形成了“預習——聽賞 ——學唱——析賞——表演展示——拓展”的教學流程。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項學習活動中,我們設立了“小能人”、“小戲迷”、“小百花”等多個評比。學習興趣高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在探索和“唱念做打”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戲曲素養(yǎng)。經過一個學年的實踐,基本達成了人人參與的目標。
為了激發(fā)孩子們學習戲曲的興趣,我們音樂和美術教師自己動手,收集整理了許多呂劇、柳琴戲、淮海戲的代表性劇目劇照,角色圖片,以及音樂知識資料,伴奏樂器等張貼于各音樂教室和走廊里;在美術課上讓學生從頭飾、臉譜、服飾等方面去了解戲曲中人物的角色、性格等等。
戲曲學習既需要大家參與,也需要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骨干力量。為此,我們特別設立了戲曲校級興趣小組,學生報名踴躍,參與積極性高而且十分認真。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演唱技能和水平得到提升,并登臺表演匯報,受到專家肯定,家長贊許,孩子們羨慕。在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中,我們開展了“戲曲頭飾、服飾、臉譜設計比賽”;在學生中開展剪貼報、手抄報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為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與途徑,也為學生持久參與戲曲活動提供了平臺。
這樣的三部曲,這些思考和策略,僅僅是我們在實踐活動中的具體做法,究竟能否使這些活動達到了解、理解、喜愛、傳承戲曲的目的,還需我們在實踐中去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和具體實施。我們相信:只要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敞開學校大門,戲曲文化不但能成為學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我們不斷的追求中一代代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h西雙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