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第三、四冊的寫作內容是指導學生練習撰寫議論文。教學中,同行們感喟道:通過議論文的教學,今年所教高一的大多數(shù)學生竟然寫不出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議論文,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據筆者教學議論文的嘗試和經驗,本屆學生之所以寫作議論文出現(xiàn)上述毛病,除了思想認識水平的原因外,概括地說,更多的是高中教材和其他大中專寫作教材的理論缺陷在教學中應用所造成的;具體地說,是忽略了傳統(tǒng)議論文教學中應重提的兩個觀點,即議論文的論證除立證外,還需釋疑;寫作議論文一定要明確寫作對象和目的。
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第二學期由記敘文轉入議論文。受教材中議論文知識的影響,也受學習過當代大中專寫作教材理論的教師的知識傳授的熏陶,學生接受的議論文的知識出現(xiàn)了偏差,現(xiàn)行教材丟掉了先進的有關議論文寫作理論的好傳統(tǒng)。許多學生只知從某些方面去論證中心并且僅僅是為論證中心而論證中心,缺乏寫作的針對性;未能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論證有無不嚴密之處,有無漏洞,因而論證欠縝密周全,疏漏之處甚多。議論文是議論了,也有觀點,但不能令人信從;觀點似乎也表明了,說理似乎也清楚了,但論證不能做到嚴絲合縫,無懈可擊。人教社編寫的教參認為,議論文其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除通常的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外,還有議論的前提,背景的介紹,得出結論后如何付諸實踐的建議等等①。闡述較為全面,但于議論文的指導并無實際用處。王光祖認為,“議論文主要依靠事實,講道理或邏輯論證等議論手段表述作者的某種思想見解”②。路德慶認為,“議論文就是議論說理的文章,議論文寫作的基點,應放到怎樣說清說透道理這一點上”③。但如何說清說透,卻語焉不詳。陳亞麗認為,“一般議論文的寫作,也比較簡單,基本是擺事實,講道理,針對性強,因此較有實用性”④。也僅多說了點針對性強,但怎么針對,針對什么,均未涉及。徐中玉認為,“議論文選擇和使用論據則應以是否具有說服力為標準”⑤。恰恰是這些所謂的寫作理論,誤導了教師,進而誤導了學生。而筆者近期拜讀了葉圣陶,宋云彬,陳望道先生主編的《民國課本講義》,才對長期以來議論文寫作理論的偏頗恍然大悟。葉圣陶等前輩認為,議論文是發(fā)表主張,使人信從的文字;確立主張外,還需立證,釋疑,以堅定人的信念;而確立主張和“立證釋疑”,都只是從方法上講的。哪種主張應該取,哪種證明可以應用,哪種信念必須得解釋,便需要從整個的生活經驗中去求解答了⑥。這段文字中的“立證釋疑”四個字,可謂字字珠璣,一語中的。
原來我們教學中只注意了“立證”,即從多側面,用多種方法論證觀點的正確性,反駁錯誤觀點的荒謬之處,以期從反面證明觀點的正確性,而遺失或忽視了釋疑。所謂“釋疑”,用葉圣陶等前輩的話說,如果論述容易引起疑問的地方,寫作者應逐一解釋,作答,一定要使人完全信服為止。筆者認為,如對這一觀點加以引申,似乎可以說:議論文寫作要使自己的觀點完全立起來,除了多側面地運用論據進行或演繹,或歸納,或事例,或理論,或正或反,或天南地北,或古今中外,或并列,或遞進,或從原因到結果,由現(xiàn)象到本質,或從自身到家國,或自中國到外國等方面論證,還需要從讀者的立場出發(fā),設身處地,反躬自問:讀者對我提出的觀點,對我的論證有何疑問?還有什么不周全嚴密之處?如有就需要逐一解答,讓人無疑可問為止。筆者曾經寫過一篇論文,題目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鑒賞宜先講究章法》。我寫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論述了鑒賞章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針對性;第二部分講了什么是章法及中國古典詩歌有哪些章法;第三部分以人教社必修教材中的三首唐詩為例,詳剖其章法。文章自此,本該結束了。但從讀者的方面思考,讀者會問:難道詩歌的語言,形象,手法,意境等方面就不需要鑒賞了嗎?為了使自己的論述更加嚴密,我還寫了“余論”部分,專門講了中國古典詩歌鑒賞這種文學現(xiàn)象的產生及與章法有關的如詩歌的語言,形象,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內容,指出鑒賞章法只是詩歌其它鑒賞的生長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段文字不可小覷。不僅僅因為它是“釋疑”,還因為它是“立證”的補充。有了它,就可以使論證更加嚴密,無懈可擊,使人信從。高一學生的習作就不如此。有位學生談“包容”,在文中,他從多方面論證了包容是涵養(yǎng),是氣度,是情操,是高尚的品德,甚至認為包容囊括一切。作為讀者就會發(fā)出疑問:難道包容就沒有一個限度了嗎?如近期日本右翼人士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行難道可以包容嗎?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讀者方面設問并釋疑,推出“包容應有度”的觀點,文章至此才算有說服力。其實,中學教材中的一些典范議論文也運用了“釋疑”之法,只不過我們未能覺察,沒有對此從理論上概括罷了。譬如蘇洵的《六國論》⑦,作者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觀點,并進行了有力的論證。作者深知議論文“釋疑”之法,他在篇首、篇中自問自答,提出了兩個問題:“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并逐一作答,觀點就顯得無懈可擊了。試想,蘇洵如果沒有從讀者角度提出這兩個問題,無論他的《六國論》議論多么充分,都存在疏漏,都不能讓人信從;只有解答了這兩個問題,中心觀點才算真正立了起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中議論文教學缺乏釋疑之法,因而出現(xiàn)上述弊病,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以典范文章引路,講解除立證外的釋疑之法,那么,中學生的議論文將更加縝密,更有思辨色彩,學生的議論文將更上一層樓。
現(xiàn)行高中教材忽視的另一個有關議論文的觀點是,議論文的寫作一定要明確寫作對象和目的。根據現(xiàn)行高中教材去教學,學生寫出來的議論文僅僅是觀點的演繹,不解決任何問題,其實,造成這種毛病的原因就是這一理論在教學中的缺失。如何克服此類毛???引入張志公先生的有關論述,讓學生付諸實踐,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張志公先生在評析一篇習作時曾說:“在工作和生活中寫任何文章,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的,寫給一定的對象的,解決一定的問題的。學習期間練習寫文章,盡管只是一種練習,也應當這么辦;首先,想一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要解決什么問題的,把這些想清楚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就好定了,選用哪些材料,怎樣安排組織,以至遣詞造句的種種問題,都好考慮了”⑧。同樣是談“包容”,以高中生為對象,就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因不包容而產生矛盾的現(xiàn)象談起,暢論同學間包容的必要性,重要性,現(xiàn)實意義,以及怎樣去做到包容,材料的選擇,詞語的調配,文章的結構,就應圍繞這一寫作目的和對象展開。如對友好國家間的矛盾以至沖突,就應大談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共同營造和平的氛圍。可以回顧兩國傳統(tǒng)友誼的佳話,當代兩國政府的友好交往的事例,講清和則兩利,斗則共傷的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行文,就不至于沒有寫作目的和對象了。如同樣談學習,對成績優(yōu)秀者就不應只談學習要善于積累,專一,有恒,而應該談學習如何創(chuàng)新。反之,對學習成績差者,則應談學習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等等。只有寫作時明目的,看對象,寫的文章才會有的放矢,于人于社會有益。這樣的議論文練習,寫起來不困難,有話說;寫出來不空泛,有用處;并且能養(yǎng)成好的寫作習慣,打破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東拉西扯等壞作風,使所寫文章具有議論風發(fā),觀點鮮明,論證充分,邏輯嚴密,目中“有”人,于人于世有益的鮮明特點。
高中議論文教學當然應以先進的寫作理論武裝學生,筆者認為,除了講授教材的內容外,似應補充講解“釋疑”之法,要求學生寫作時明目的,看對象,那么,前述的困惑就會迎刃而解了,議論文的教學才會收到真正的實效。
【注釋】
① 語文教師教學用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② 王光祖. 寫作[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4,238.
③ 路德慶. 寫作教程[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4,238.
④ 陳亞麗. 文章學基礎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8.
⑤ 徐中玉. 大學語文[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52.
⑥ 夏丏尊、葉圣陶、宋云彬、陳望道. 民國課本講義[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46~48.
⑦ 高中語文必修(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3~94.
⑧ 張志公. 語文講座叢書之三《文章評講》[M]. 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華函授學校,282.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