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重寶,為北宋神宗經略西北邊陲時所鑄行用錢。初行時曾一度當折十使用,后日益輕薄,最終被當成折二錢行用。隨著近年來錢幣收藏界對北宋錢幣的深入研究,許多較為少見的版別紛紛浮出水面,為宋錢這朵古泉花園中的奇葩又增幾分亮色。北宋背四出錢幣,幾乎集中出現(xiàn)在熙寧錢中,以元寶小平較為普遍。
熙寧泉中,歷來以通寶鐵母為貴,直讀次之,另有接廓、省筆、背衍等十余種稀罕版別為藏家所重外,近年少見新品披露。筆者藏有熙寧元寶、重寶多種,偶在舊日藏泉中發(fā)現(xiàn)熙寧重寶后期所鑄錢中,有一品背隱廓四出者,為前譜所未載。特以示泉友,共同求證其源。(收藏快報)
珍貴的戰(zhàn)國晚期三孔布幣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有一枚珍貴的戰(zhàn)國晚期的三孔布,長7.4厘米,寬3.5厘米,這種布幣鑄量極少,流通區(qū)域狹窄,故很難發(fā)現(xiàn),極為珍罕。
三孔布是戰(zhàn)國晚期流通于趙國及原中山國地區(qū)的貨幣(即今河北省及周邊部分地區(qū),邯鄲為趙國都城)。該幣形制特別,為圓首、圓肩、圓襠、圓足,并有明顯外廓,首部及兩足皆有一圓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國最早的帶有紀重或紀值銘文(銖或兩)的錢幣,對后世影響很大。該幣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形制和紋飾相同,均為正面模鑄地名,背面腹部模鑄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兩”,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銖也?!秾O子算經》載:“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笔旒葹榘雰?。面文有二十余種,經考證多為趙國地名。
由于三孔布出土極少和史載閥略的限制,前人對三孔布的研究考證一直未獲大的進展、解放后,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發(fā)現(xiàn),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對三孔布進行較深入的研究、但仍眾說紛壇,莫衷一是,逐漸形成三家之說、即三孔布秦國說、趙國說和中山國說。根據對三孔布面文的考證,筆者更傾向于趙國說,但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與研究。
三孔布在二百多年前已得到泉家的重視,在嘉慶年間金石名家初尚令著的《吉金所見錄》中已有刊載,但一直以來實物卻發(fā)現(xiàn)不多,昔日泉家得三孔布者如獲至寶,極為珍視,大多秘而不宣,同時三孔布以“銖兩”紀重紀值,開秦漢及其以后“銖兩”幣之先河,所以為歷代泉家所推崇,名列古泉五十名珍。(作者系大唐西市博物館館員 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