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歷史不可能是別的,只能是它的建筑?!袊形迩甑奈拿魇罚@部歷史有一半寫在故紙上,還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歷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能見到古人所見,感到古人所感,這種感覺就是歷史感。”
文化名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故居,到底沒能逃脫被拆除的厄運。記得在2009年,拆除梁林故居的言論就已經甚囂塵上,而且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后來由于文物保護人士、新聞媒體以及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出面,“梁林故居”才得以繼續(xù)保存了兩年多,可如今已是殘磚爛瓦,一片狼藉。以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對中國建筑事業(yè)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其故居竟然遭此厄運,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在時代大潮的洶涌激蕩下,活著的梁思成保護不了北京的城墻;在商業(yè)化大潮的侵蝕下,已故的梁思成更加無法保護自己曾棲身的故居。據悉,2009年“梁林故居”將要拆除的消息曾一度引發(fā)社會重大質疑反對,國家文物局出面表示“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應申報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此后北京市相關部門也曾作出種種努力;2010年1月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梁林故居”已要求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直到10月“不可移動文物”還在認定中,2011年1月東城區(qū)相關部門仍表示將原址恢復修繕,然而如今還是被無情拆除。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情況,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據《文物保護法》,凡是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都屬于受國家保護的文物。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作為歷史文化名人,他們在中國建筑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其故居成為文物自不待言,“梁林故居”屬于“不可移動文物”顯然也是題中之義,然而為何兩三年的認定毫無結果,最后反而慘遭拆除?更令人憤恨的是,對于“梁林故居”被拆一事,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人卻表示“不知情”,果真如此的話,則該負責人是否稱職尚待存疑。即便果如其所說將對故居進行復建,復建后的“故居”還有當初的文化意蘊嗎?復建的還是真正的文物嗎?
已故作家王小波在《北京風情》一文中說:“一座城市的歷史不可能是別的,只能是它的建筑?!袊形迩甑奈拿魇?,這部歷史有一半寫在故紙上,還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歷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能見到古人所見,感到古人所感,這種感覺就是歷史感。”當前我國文物領域缺乏就是這種真實的歷史感。毋庸置疑,當前文物保護已經陷入了“葉公好龍”式的困境:一方面對于真正的文物保護不得力,真文物或被拆遷,或損毀,或者無節(jié)制進行商業(yè)化開發(fā),過度消費文物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一哄而上搞各種仿古復古工程,生產各種“人造文物”。要知道文物不僅僅是外在的物化形式,文物之所以成為文物,更多是其蘊涵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滄桑感。各種人造的所謂“文物”外面錦繡,內中虛空,只是繡花枕頭罷了。
當然,文物保護陷入困境,與文物保護費用匱乏等各種因素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文物保護意識淡漠。由于文物保護與政績掛鉤不大,而且即使做出成績也不容易為上司所知曉,那就不如蓋座大樓、建個廣場、搞場慶典來得實惠,畢竟這些是實實在在的政績,看得見摸得著。然而,漠視文物保護的危害,比少搞十座大樓、百個廣場、干場慶典都要嚴重。文物被損毀,我們失去的就不僅僅是一座古建筑一本古書,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也在一絲絲流逝,這對國家和民族是致命的。失去文化內涵,國家和民族就失去了精氣神,這是很可怕的。面對此危機,不僅居廟堂者要在其位謀其政,處江湖者也不能獨善其身。畢竟文物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需要各方戮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