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在哲學和科學等諸多領域已經持續(xù)了千百年,卻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然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沃里克大學的科學家經過研究后,給出了答案:“先有雞!”
在此之前,世界許多知名科學家都傾向于先有蛋后有雞。持該觀點的科學家中,包括英國基因學專家布魯克菲爾德、加拿大古生物學者澤勒尼茨基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哲學家帕皮諾。
英國基因學專家布魯克菲爾德在經過長期研究后,于2006年發(fā)表論文稱:動物個體在出生之后,其體內的遺傳物質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根據現代生物分子學說的原理,是先有雞蛋中遺傳物質的基因突變,才會有雞這個物種出現。第一只雞先是包含在蛋中的一個胚胎,而那個胚胎的遺傳基因與生出來的這只雞的遺傳基因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屬于雞這個物種的第一個成員,肯定是一只含有雞的遺傳物質的蛋。
為了證明先有蛋而后有雞,加拿大古生物學者澤勒尼茨基更是下了一番工夫。他根據雞同屬于鳥類劃分的原則,從研究恐龍蛋的化石入手,經對7 700萬年前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恐龍首先建造了類似鳥窩的巢穴,產下了類似鳥蛋的蛋,然后恐龍再進化成鳥類。因此,蛋先于雞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雞則是由這些產下了類似雞蛋的肉食恐龍進化而來的。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哲學家帕皮諾則從哲學的角度證明先有蛋。他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是袋鼠下的蛋,結果孵出的是鴕鳥,那么這枚蛋一定是鴕鳥產的,而不是袋鼠產的。按此規(guī)律推理,第一只雞不可能是從其他動物所生的蛋中孵出來的,只可能先有蛋而后才有雞。”
但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沃里克大學的科學家們并不認同上述科學家的結論,他們在研究中發(fā)現,雞蛋殼的形成須要依賴于一種被稱為OC-17的蛋白質,而這種蛋白質只能在母雞的卵巢中產生。研究中,他們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一個雞蛋的形成,結果顯示,OC-17是蛋殼開始產生階段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之一,而蛋殼的重要作用是為小雞提供成長的生存空間。這種蛋白質促成了碳酸鈣組成外殼所含的鈣水晶。同時,他們還通過研究大量有關資料后獲知,許多動物的骨骼和鳥類蛋殼中都含有這種鈣水晶,但與其他物種相比,在母雞體內,這種鈣水晶的形成明顯要快得多,每24小時約可產生6克之多。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只有先有了雞,才能夠有第一個蛋的產生。
參與研究的謝菲爾德大學工程材料系的弗里曼博士說:“之前人們懷疑是先有蛋,但是現在由科學證據顯示,實際上是先有的雞。這種蛋白質已經被確認與蛋的形成密不可分,并且我們已經了解到它是如何控制這一進程的。這相當有趣,不同類型的鳥類似乎在用這種蛋白質做著同樣的工作?!?/p>
“先有雞”的研究成果被報道后,頓時掀起了新一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跋扔须u”的結論是否能夠得到哲學和科學等諸多領域的一致認同,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雞蛋的問題依然很難纏,要想真正搞清誰先誰后,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管怎樣,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探索,再難纏的問題也會有弄清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