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是誰說的,的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砸出了動靜。2007年中國股市的爆發(fā),國人迎來了瘋狂的理財年。陳丹青在2009年出版的《荒廢集》里說,股票、拍賣,在美國是一小撮人的話題,而中國市民街頭巷尾談股票。
如今理了十年財的朋友,有哪位真正理明白“財”了?
回首十年,更多朋友將“財”放在第一位,誤認為理財就是為了賺錢,把“理”拋到了腦后。理財十年,不少人沒有賺到錢,還損失了本金。理了十年的財,又開始迷茫了。
從剛理財到很受傷
2003年熟悉基金、理財產品的人恐怕鳳毛麟角,“理財”一詞在國內也相當陌生。然而自2006年,受牛市助推,先期買基金炒股票的人賺得盆滿缽滿,炒股買基金有意無意地成為理財的代名詞。此后,隨著基金公司擴容、基金產品的暴增,銀行成為基金產品的最大代銷商。購買客戶經理推薦的基金產品,是多數人踏出理財的第一步。
在圈內小有名氣的畫家徐博士,因喜愛繪畫走上了藝術的道路,經過十幾年的精心習作,成就了個人事業(yè),也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批依靠雙手富起來的人。遷居香港后,積累的財富基本上存儲在香港瑞士銀行。
2005年年底,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高額的儲蓄存款說明如今中國人有錢了。就在這一年結束后,和內地一樣,香港也掀起了一波“理財潮”。作為UBS的VIP客戶,徐博士自然是客戶經理追逐的對象。
和內地不同的是,香港的金融市場產品眾多,金融衍生品達1000多種,對理財完全沒有概念的徐博士,根本分不清各類理財產品的區(qū)別和風險等級。
在全民理財熱浪的齊襲下,加之對跨國銀行的信任,徐博士禁不住客戶經理的游說,2006年,她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只理財產品。
“當時把錢全部存進UBS,就是對UBS的信任,全球著名跨國銀行,怎么說推薦的產品也不會虧吧。”
徐博士萬萬沒有想到,買入的第一只理財產品,會給她今后的生活帶來巨大陰影。2008年,她買入的理財產品最高虧損達70%?!爱敃r客戶經理只說可獲得25%的收益,并沒有提示風險??!”
2011年,徐博士無法忍受持續(xù)的虧損對身心的煎熬,最終選擇止損50%賣掉手中的理財產品。這時的徐博士已經對理財產品失望殆盡,“作為知名的大銀行推薦的產品,對我造成如此大的損失,怎么還能讓人信任?”
與徐博士有同樣“慘痛”經歷的人大有人在,最有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宋文洲了。這場惹人矚目的官司讓很多人知道,宋文洲在2008年花了1億元購買的渣打銀行四款產品,隨后因為各種原因,巨虧了5000多萬元。
據中國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金融產品中心統(tǒng)計,截至2011年12月20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共發(fā)售產品17463款,比2010年增長102%。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共發(fā)售11737款,同比上升33%,占2011年產品總量的67%,較2010年占比上升了17個百分點。像徐博士和宋文洲所買的,就出自這些非保本的產品。
飆升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一方面展示出了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空前繁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金融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等騙取客戶資金的低下伎倆。
讓徐博士心有余悸的還有,和自己幾乎同期購買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跨國銀行理財產品的朋友,最多的已經將養(yǎng)老金都賠了進去?!叭绻阌袃蓚€億,賠掉一半,還有不錯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只有兩百萬,虧掉一半,養(yǎng)老生活都堪憂?!?/p>
徐博士代表著被銀行不良客戶經理忽悠,才開始理財的一撥人。他們沒有對理財的基本認識,只是憑借對銀行和客戶經理的信任,就將銀行賬戶里積累的大筆資金,轉而購買理財產品。最終當他們購買的產品面臨巨虧時卻無人負責,只能自己埋單。
有人會說,理財不賺錢,甚至虧錢,還不如不理財。這話也不能完全算錯,如果你真的不了解理財,不去花功夫搞懂理財產品,確實還不如不理財來得好。
不賺錢是運氣不好?
如果說徐博士的受傷是因為自己的不懂行、被動理財,那么主動研究市場、積極進行理財的人,為何也好多受傷到不行?
生活在內蒙古一個三線城市的劉佩欣,曾經一度認為自己對理財很在行。2007年是全民炒股最瘋狂的年份,劉佩欣禁不住誘惑,在大盤4000多點時,花了十萬塊買入了一只股票型基金,發(fā)現基金每天賺得比工資還高。此后他邊買股票邊學習,也啃下了不少磚頭厚的投資專業(yè)書,聽了不少名師的講座,自己應用在炒股上頻頻得手。
但隨后的大跌行情,讓他之前所有學到跟莊、看K線、研究基本面的方法全部失效。即使2009年市場一波小牛市,劉佩欣的基金依然處于20%的虧損,股票套牢仍在35%以上。
即使基金、股票最終漲回原來的凈值,整個投資周期已經長達七八年,時間的成本,通貨膨脹的侵蝕,也有不少損失?!叭绻嬖阢y行最起碼還能獲得一點利息。我運氣不好!”劉佩欣說。
現今,劉佩欣既不會再補倉,也不會關心基金虧幅的變化。他沒有徐博士的勇氣選擇止損出場,“我沒得選擇,就是希望手中的基金最終能夠漲回原來的本金,當然時間可能會很長?!?/p>
劉佩欣并不孤單,A股市場中,2008年以來能賺到錢的股民鳳毛麟角。不僅是小股民會在受傷后休眠,上千萬的大資金也開始成批撤離股市。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上曾經的明星股票的估值屢創(chuàng)新低。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市場,劉佩欣們做了一次錯誤的理財。這類錯誤,在A股市場上不是第一次,在全球的股市歷史中,更是第N次,但總有人愿意飛蛾撲火。
在劉佩欣的腦海里,理財了就要多賺錢,于是熱衷將大筆資金投到高風險的產品中,能否賺錢到更多要看運氣好不好。至今,他還沒有搞清楚理財和逐利的區(qū)別。
十年理財為了啥?
理財了,也賺錢了,但日子過得卻不開心。
這是老鄭對自己近十年理財經歷的總結?!拔液痛蠖鄶倒擅癫灰粯樱瑥牟蛔窛q殺跌,基本都是左側買入,只要經濟運行良好,股票一定是最好的投資品?!崩相嵢缡钦f。
和大多數股民一樣,在銀行工作的老鄭投資最深刻的一次經歷就是2007年。當時老鄭持有中國石化,最高時收益高達80%,但老鄭沒有抵制住賺更多錢的誘惑,未能逃離6000點之后的大跌。而即使在下跌過程中,老鄭持有的中國石化還盈利40%,卻仍然沒有賣掉,直至最終虧損15%才選擇狼狽離場。
15%是老鄭的嚴格止損線,這在他近十年的炒股生涯中從來沒有違反過,加上自己的獨到眼光,這些年下來,老鄭在股票上總體是賺錢的。
不僅是股票,老鄭這些年還炒過外匯、黃金,買過PE私募基金,也還入股過朋友的公司當了個未上市公司的股東。
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業(yè)余時間的付出,老鄭并沒有覺得太累,卻感覺自己的理財和這幾年生活的變化格格不入。
2008年,老鄭的錢多數還在股市里,依然充滿某一天就大舉反彈的幻想,雖然套得不深,但也覺得拿出來不甘心。這一年老鄭要結婚,裝修新房、婚禮、蜜月,都需要花錢,老鄭不得不忍痛撤出股市。
2009年,股市出現反彈行情,但老鄭剛剛給新家添置了一輛進口車,加上想再買一套房子,老鄭每天眼睜睜地看著股市上漲和自己無關。
2010年,老鄭喜得貴子,但媳婦產后得了重病,前前后后一年多花了40余萬才治愈。40余萬對于老鄭來說,并不是太大的數字,但是由于之前結婚花了不少錢,剩下的錢主要放在PE基金和朋友的公司里,一時半會拿不出來,老鄭又愛面子不愿向親戚朋友借,弄得差點把房子賣了。
十年理財,老鄭很少有輕松的時刻,因為他將家庭多數收支和投資綁在了一起,就像一個企業(yè)一樣,有很多固定資產 ,但缺少流動資金,發(fā)現了好的商機,自己沒錢投入;出了事情,也沒有其他資金來幫自己。
老鄭這些年可能跑贏了通脹,但卻沒有跑贏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