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注高職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行為并加以引導干預,既是保證高職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社會構建和諧網絡秩序的重要任務。本文研究了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新特點,對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科學有效引導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健康發(fā)展的有益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分析;引導對策
網絡人際交往是指交往主體在互聯(lián)網絡上發(fā)生互動并構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并以此為基礎,網絡交往主體逐漸結成網絡群體、虛擬社區(qū)直至整個網絡虛擬社會。近期,由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已達2.32億,占整體網民的45.1%,占青少年總體的64.4%?;ヂ?lián)網絡在為仍處于青少年階段的高職學生提供新的人際交往渠道的同時,也對其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分析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動機、特點、負面影響,探求對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活動進行健康有效的引導、干預對策已經成為燃眉之急。
一、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形式與特點
1.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形式
網絡為高職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提供了多種途徑,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形式:
(1)網絡聊天,這是網絡交往的最基本形式。一般是借助QQ、MSN等IM軟件或在網絡聊天室中進行,主要是通過尋找線上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以符號、音頻、視頻進行的對話活動。高職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定的單個或多個對象交談。在此種活動中,聊天內容非常廣泛,有時甚至表現(xiàn)為通過相互諷刺、嘲笑來尋求上網樂趣。
(2)網頁活動,主要通過網絡個人空間,如博客、微博,QQ個人空間等,或者網絡開放式頁面,如論壇、BBS、網絡虛擬社區(qū)等,來發(fā)表個人觀點或者評論他人觀點,以使自己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進而形成“志同道合”的網絡交往群體。
(3)網絡游戲,這是目前網絡交往的主要形式。網絡游戲又稱“在線游戲”,指以互聯(lián)網為傳輸媒介,以游戲運營商服務器和用戶計算機為處理終端,以游戲客戶端軟件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實現(xiàn)娛樂、休閑、交流和取得虛擬成就的具有可持續(xù)性的個體性多人在線游戲。網絡游戲類型多樣,對高職學生的吸引力巨大,網絡游戲既促成了網上人際關系的建立,也迫使高職學生對網絡形成強烈的依賴心理。
2.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特點
網絡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往存在極大的不同,總的說來,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網絡的匿名性。在互聯(lián)網絡中,人們處于隱匿狀態(tài),其年齡、性別、地位、身份、外貌等特征都隱藏起來,只通過網名、昵稱、網絡地址等進行聯(lián)系。在匿名性的保護下,高職學生可以為所欲為;可以表達任何言論,甚至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約束的,而不怕被譴責。
二是交往過程的虛擬性?;ヂ?lián)網絡所呈現(xiàn)的是一個以聲音、圖像、文字、數(shù)字等構成的虛擬世界,使得人們在網絡交往中“臉譜化”。在互聯(lián)網上,高職學生可以在交往中掩飾自己,或任意刻畫自己的形象,以更好的方面去吸引交往對象。這有利于高職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的迅速建立,但卻不利于人際交往關系的穩(wěn)定。同時,高職學生也可能會以自己意念中的形象來描繪交往對象,把網絡中的虛擬意象錯誤的投射為現(xiàn)實中的真實形象。
三是交往行為的弱規(guī)范性。由于高職學生在網絡交往中的各項活動很少被人監(jiān)督,也極少為社會準則和規(guī)范所約束?,F(xiàn)實中的倫理道德對青少年的制約性明顯削弱,網絡的匿名性也恰恰為個別高職學生在現(xiàn)實中無法表現(xiàn)的念頭和不道德行為提供了釋放的空間。這種弱規(guī)范的虛擬交往方式造就了高職學生的無責任、無社會規(guī)范狀態(tài),部分高職學生在網絡人際交往活動中身份感和歸屬感明顯喪失,他們可以在網絡上不受約束地任意展現(xiàn)各種不為社會準則所允許的行為。
四是交往心理的依賴性。網絡人際交往的無限空間及形式的多樣,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而對他們極具吸引力。不少高職學生由于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留連于網絡所制造的虛擬世界及其虛假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久而久之便會導致其染上網癮,對現(xiàn)實中的生活環(huán)境及人際交往產生抵觸情緒,沉溺于網絡之中而不愿自拔。隨著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網絡活動的更加頻繁,這種依賴心理會日趨強烈,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動機及負面影響
1.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動機
網絡人際交往擴大了高職學生的交往范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壓力,并強化了民主、平等和自主的思想意識。一般而言,高職學生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的心理動機主要有三種:
(1)好奇心理。盡管對于現(xiàn)在的高職學生而言,互聯(lián)網絡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是,由于家長和學校的多種控制使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接觸網絡,加劇了他們對網絡人際交往的好奇心。網絡人際交往形式的多樣性、虛擬性也對高職學生具有特別強的吸引力。因此,許多高職學生因為好奇而熱衷于網絡人際交往活動。
(2)補償心理。網絡人際交往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為高職學生提供了一種進行人際交往的安全屏障?,F(xiàn)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缺乏或交往的障礙都會讓高職學生產生一種尋找其它途徑以彌補現(xiàn)實交往不足的需要?;ヂ?lián)網絡成為最便捷的首選交往平臺。
(3)游戲心理。高職學生不論是在繁忙的學習階段,處于考工、就業(yè)的壓力之下,需要放松緊張的心情,還是在節(jié)假日,學業(yè)輕松、無所事事,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上網都是他們的首選。由于網絡交往的弱規(guī)范性,使他們能夠以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在網絡人際交往活動中輕松地宣泄各種情緒,消磨自己的空閑時間。
2.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負面影響
(1)對現(xiàn)實社會規(guī)則的漠視和對抗
網絡交往的匿名性、弱規(guī)范性提供了恣意表現(xiàn)自我、放縱自我情感的可能。網絡人際交往中高職學生的主體感減弱,容易忽略自身行為的后果,降低了在網絡人際交往甚至現(xiàn)實交往過程中的責任感,忽視禮儀和規(guī)范,對現(xiàn)實的交往道德規(guī)范產生沖擊。高職學生由于自身心智的不成熟,容易將這種虛擬世界中不良的感受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漠視和對抗現(xiàn)實社會規(guī)則的行為。
(2)自我認同混亂、心理錯位和行為失調
網絡人際交往過程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交往主體人格多重化,誘發(fā)人格障礙和心理障礙,難以進行心理疏導和調適。一些高職學生在網絡人際交往過程中更貼近于本我,放縱自我約束,在網絡和現(xiàn)實社會中判若兩人,導致一種自我認同混亂,虛擬的環(huán)境導致其心理錯位和行為失調,對其進行網癮戒斷或心理疏導都極其困難。甚至,他們只愿意活在不受約束的網絡虛擬世界中,對與現(xiàn)實世界進行溝通產生反感,失去對周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疏離身邊的親人、朋友、同學、老師,最終陷入自閉。
(3)個體發(fā)展社會化進程延緩
在高職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高職學生只有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遵循現(xiàn)實社會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并將其不斷地內化到自身的品質和個性特征中,才能形成與現(xiàn)實社會成員大體相一致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社會規(guī)范體系,從而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而虛擬的網絡人際交往中各種文化、道德、價值觀念的沖突,造成網絡環(huán)境中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無準則化以及社會規(guī)范無標準化,使得個別沉溺于其中的高職學生失去了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造成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失去了堅實基礎和正常發(fā)展條件,進而導致個體發(fā)展無法形成與現(xiàn)實社會相適應的品質和個性特征。當這些高職學生真正走上社會,需要和現(xiàn)實中的人們進行交往時,就會表現(xiàn)得迷惘和無所適從。
3.游戲性的實踐引發(fā)現(xiàn)實中的暴力、自虐
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內容往往比較復雜,易受互聯(lián)網絡上各種展示陰暗、丑惡的非主流文化、反文化和消極思想的影響。在一些網絡游戲中滲透有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經常性地歪曲我國歷史、丑化我國形象,嚴重影響我國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意識。網絡交往過程中的淫穢、色情、暴力內容,很容易使高職學生產生暴力、自虐等不良傾向,使其行為具有攻擊性,并引起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情緒,阻礙人格發(fā)展,導致交往危險性增加,引發(fā)不穩(wěn)定因素,造成校園甚至是社會的動蕩。
三、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行為的引導對策
高職學生進行網絡人際交往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就需要社會、高職院校、學生家長一起加強引導、趨利避害,使高職學生正常地進行網絡人際交往活動,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1.樹立正確教育觀念,制定科學的教育方式
高度重視網絡人際交往對高職學生心理、生理的負面影響,這要求高職院校要具有相應的超前教育意識。在教育觀念上,注重培養(yǎng)高職學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心理和自控能力;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要把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結合起來,在網絡上的對高職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教育內容上,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人際交往的規(guī)范教育。
2.提高網絡辨識能力,引導網上行為的自我管理
對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進行健康有力的維護與引導,首先要使高職學生認識到不良的網絡人際交往可能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從而讓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使用網絡;其次,教育高職學生要學會區(qū)分網絡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的界限,不能用網絡人際交往完全替代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再次,培養(yǎng)高職學生網上安全防范意識和主體責任意識,避免受到網絡犯罪的侵害,并防止自身走向犯罪;最后,教育和引導高職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問題,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情感進行合理控制與適度調適,使情感態(tài)度朝著積極化、理性化、平穩(wěn)化方向發(fā)展。
3.探索新型干預模式,健全網絡交往的心理素質
重視高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咨詢工作,不但要重視傳統(tǒng)的實體心理咨詢機構對其健康心理的維護和心理健康課程的講授,還應另辟蹊徑,開展網絡在線心理咨詢。社會和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轉變老的高職學生心理教育觀念,總結矯治經驗和規(guī)律,探索新型干預模式,構建線上、線下心理咨詢和引導服務交叉互補的機制,做到不留盲區(qū)、連續(xù)進行,以確保良好、持續(xù)的心理干預效果。
4.注重加強人文關懷,培養(yǎng)在現(xiàn)實人際交往能力
現(xiàn)實中的人際交往受挫是高職學生必須經常面臨的主要問題,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與不足,是導致一些高職學生迷戀網絡人際交往的一大原因。因此,加強對高職學生現(xiàn)實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在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加強對高職學生人文關懷。要愿意多花時間和精力,多陪伴他們,多傾聽他們內心的訴求。通過精心設計游戲、組織活動,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默F(xiàn)實人際交往訓練,幫助他們在真誠和接納的氛圍中放開自我、認識自我,并學會調控自我的情緒體驗,懂得如何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以此使高職學生現(xiàn)實人際交往的能力、技巧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R].http://www.cnnic.cn.2012(8).
[2]陸桂芝,李勇.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影響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9).
[3]黃少華,翟本瑞.網絡社會學:科學定位與議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陶慈娟.網路交友互動分析:網路人際關系的虛幻與真實國[D].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2004.
[5]張彥.論網絡空間的凈化與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