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背棍從明朝嘉靖年間初露雛形,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山西太原地區(qū)自古民謠有:“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清徐縣的鎮(zhèn))的背棍愛煞人?!边@首民謠反映了背棍在群眾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百姓們視此為喜慶吉祥,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子女每年都能進入背棍表演隊伍,盛服彩妝,凌空起舞:壯年漢子也以參加背棍、展示自己的技藝和耐力為榮耀。清徐背棍又分為單人棍、雙人棍、三人棍,下面人背著上面一人或兩人、三人表演,上下一體,同歌共舞,早已形成為當?shù)孛耖g歡度元宵佳節(jié)的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社火形式。如今,享有盛名的徐溝背棍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及山西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并多次進京表演,轟動一時。2010年,清徐背棍更是參加上海世博會及廣州亞運會,真正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