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泠——三山五岳四圣
五臺
五臺山,無論楊家將還是魯智深,以至于清代先朝皇帝,都在此地流傳著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蘊,道家佛家思想交融,漢族異族的轉(zhuǎn)換統(tǒng)治,把五臺山打扮得絢麗光輝,神秘莫測。瑞云龍罩,彩鳥聽經(jīng),唯佛能知過去未來,我們雙手合十,祈盼世界璀粲祥和。
東岳 泰山
泰山歷來為帝皇封禪之地,山東多豪俠義士,故皇氣迷漫,豪氣橫生,是有一種“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登泰山有現(xiàn)代化的纜車可達絕頂,但山東文化局的朋友一再咐囑必須親自登攀山道石階才能品味登泰山之雄偉。我毅然一試,從中天門直上南天門至山頂玉皇觀氣象臺。歷時數(shù)小時,山風(fēng)雖然涼爽,但依舊止不汗流浹背。觀山道石階,垂直仰望之際直達青天,真有望而生畏之感。好在邊登邊畫,掌握節(jié)奏,終于登臨絕頂,確實大有收獲。若不如此,雄奇多姿的五大夫松如何收入囊中?絕頂群山又如何盡收眼底?故我畫泰山蒼翠欲滴,付色濃重,如碑如墨是為“穩(wěn)如泰山”,“重于泰山”!
南岳 衡山
由趙澤云主任親自陪同游衡山。達水簾洞,祝融峰,嚴(yán)福寺,半山亭,湖南群山秀幽蔥郁,衡山無怪石嶙峋。祝融峰雖高入云際,但和其他名山相比無奇險特征,但到了半山亭,廟宇紅墻之前群松羅列,巍為壯觀。因雪壓風(fēng)割,令古松更加殘美,如龍盤鳳飛,虎躍象哮。經(jīng)千年雷擊天災(zāi)等等風(fēng)霜雕刻,飽含創(chuàng)傷痕跡,伸吐剛勁氣節(jié)。
尤在朝露夕暉之時,如羅漢列陣,大將演兵。風(fēng)起云涌處,雷鼓齊鳴,藤飛葉飄時,如天女散花眾僧梵唱,衡山畫境由此而生。
西岳 華山
西岳華山,登臨二次,險絕危嚴(yán),記憶尤深,鷂子翻身處數(shù)次速寫,攀越翻騰而不懼。我常言:越是險絕處,愈有畫意愈有構(gòu)圖,愈是絕頂處,愈是養(yǎng)眼、養(yǎng)神、養(yǎng)志、養(yǎng)氣。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其中一篇《學(xué)劍》其實是畫者練藝學(xué)書法的楷模,是學(xué)劍亦是畫論也。初學(xué)者須老老實實打好基礎(chǔ);第二層博求約取,自立風(fēng)格:第三層須得意忘形,無法無天,達到自由境界,然后才能立足于三山五岳之間,以達華山論劍的境界。
北岳 恒山
去恒山由山西地礦局韓晉生局長和上海好友費濱海先生相伴。時值春初,雖桃花煙漫但風(fēng)寒颯爽,畫速寫的時候,他們給我增添衣添袖,心中溫暖。恒山是我第一次領(lǐng)略北方山水,與江南相比顯得蕭瑟干裂,南方衡山樹叢應(yīng)用大渾點以示蒼郁幽深,北方恒山的峰巒荒瘠,可用一叢叢苔點來表達。北方山雖無南方的那樣渾然,卻極有裝飾效果,富有剛健不屈的生命力。懸空寺依山壁而建,根根木櫞懸空架起,瓊樓廟閣之間紅綠黃相間的琉璃瓦,像唐三彩一般絢麗,懸空嵌立于石壁之中。加之雄偉的山勢,石壁樹叢相間相隔,綿延不盡。以橫線條赭、綠色橫空出世,山舞彩袖層霞巒生,令觀者與畫者無不驚嘆造物主之非凡高妙。
匡廬銀河
春日辭別瓷都景德鎮(zhèn)后轉(zhuǎn)道達九江廬山,可惜天不作美,云封霧繚,廬山形隱約其間只窺門縫隙。故三山五岳四圣地瀏覽之中唯廬山速寫幾頁而已。然匡廬于詩人和畫家歌頌之最永久而豐富,因其臨長江之濱名湖之畔,得地利形勝之便,經(jīng)歷代政治家翻云復(fù)雨的滋潤,更具有迷人的魄力?!澳倾y河落九天”是我畫廬山的主題歌。千千萬萬年形成古老而美麗的山體中,有千千萬萬條銀河,直泄和淌流,狂奔和漫步,如琴瑟如歌舞急湍曼妙,有雷霆,有細(xì)語,隨著時節(jié)晴雨的變幻奏響了大自然偉大生命的交響曲。
中岳嵩山
在畫家一了的陪同下我等游覽了少林寺及少室山,一般旅人可能只飽眼福于少林寺的廟宇、少林功夫和相關(guān)傳說,對少室山了解甚微。不料因纜車故障我們只能依山而上登少室山棧道寫生。少室山正面,山樹興隆繁密,無甚奇異,可一到背面卻山勢穿空絕壁、有一棧道橫貫其腰,險、奇、絕、集于一身。順棧道山石而行越走越奇,轉(zhuǎn)尚峰回路險,忽高忽低,有時須側(cè)身而過,背貼石壁,腹臨萬丈深淵;有時須弓著背,含胸軀身穿梭于山石縫隙之間,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山石組合有如云片狀,好像巖漿流旋狀,有的排列有序,如搭積木狀。山勢線條,有豎有橫,有曲有圓,有大開大合,有奇特肌理,畫山水石法,照此可備大觀也。因流連忘返之際,已錯過下山辰光,經(jīng)友人聯(lián)系只能夜宿對山的廟寺。夕陽西下須快速翻山越嶺,廟寺雖近,但二山之間架著橫亙鐵索吊橋,人走其上腳下深澗,山風(fēng)吹起吊橋浮動,有人嚇得膽戰(zhàn)心驚大喊大叫,只得請人牽引,閉目慢行終至彼岸。氣松神靜之后有恍然隔世之感。此嵩山白描,抒寫其神異骨相,宇宙?zhèn)チ?,亦悟其名山仙境?/p>
雁蕩金秋
“雁鳴摩空,蕩氣回腸”乃金秋之意境。浙美院長潘老,吾師宛若儼少喜畫雁蕩,《雁蕩山花》《雁蕩飛瀑》不時形歸眼簾。雁蕩晚景尤為神奇,萬籟寂靜,鳥蟲息隱,山石巨壁,形若神鬼出沒。在嬉玩,追逐,對話間,寺廟燈火若隱若現(xiàn),不時在絕壁叢林巖縫之中佛顯靈光,指點迷津。
此次無奈于時間緊迫,唯雁蕩西岳來不及重游,甚憾。但舊時速寫記憶猶存,并吸取潘老“山花”之格局和吾師“雁蕩”之空靈,以達雁蕩之氣韻。
峨眉
與徐建剛先生、張靜之女士一行來到峨眉,住山腳下,拜有道高僧,次日上峨眉。初登峨眉,
片迷茫,擔(dān)心金頂不見,當(dāng)攬車沖上山頂之時,陽光普照,藍天白云如天上仙境。見金頂輝煌,拜銀頂純潔,普賢菩薩騎著白象,金光閃耀,云海之處佛光隨影,是三生有幸。夕陽落下山寺隱現(xiàn),云起云涌起舞翩翩,料想玉皇大帝的住處也不過如此吧。
此幅峨眉山圖以此情景而作。工作人員說,此景此情一年來也難遇幾回,有福有幸者得見此??v觀“四圣地”所述情景有實有虛,有眼見,有心悟,而四幅云氣各檀勝場,技法因景而異。普陀海水,漣漪波紋網(wǎng)形交錯,黃山云海水墨層染妙氣橫生,這些皆是我對山水虔誠熱愛的自然流露。
九華
今年元月初,從合肥至九華構(gòu)思“四圣地”草圖,卻遭逢揚揚大雪,河道冰封,群山隱沒,只能由黃山返滬。三月又上九華,天晴氣朗,登最高峰望九華群寺作速寫,群峰錨落開合有致,大雄寶殿真如座落蓬花寶臺,群山如花瓣張開。神靈所在必虛空靈動、雖速寫時清晰在目,創(chuàng)作時卻要粉碎虛空,神思冥想,以達無疆無國、無私無畏的境界。用廟堂壁畫之仙云簇?fù)順桥_,云霧繚繞線條流動、氣勢開合,正是化古為新,舒我心智。
普陀
佛法無邊云海多奇,是普陀勝境,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普陀要旨。在吳蔚榮先生的安排下,游覽于普陀之東海勝境,蓬萊仙島各處。于佛項山哨所,與士兵促膝談心,共賞普陀全境。煙波浩渺,云氣舒卷,紫竹翠樟,黃墻碧瓦,這種超凡出塵的清韻,飄渺淡雅的情思,慈心愛意的熏陶,梵音悠遠(yuǎn)的洗滌,無怪眾多善男信女來普陀各取所需……
黃山凌云
走遍中華,周游世界,黃山獨秀。曾數(shù)十次漫游黃山,或速寫或拍攝,卻每每不能過癮,黃山對我而言猶如風(fēng)景中的絕品,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也。我喜歡看神怪志異和武俠小說,書里鬼斧神工的奇異、云騰霧擁的仙境,仿佛唯有黃山才能悟證。
黃山是我夢中的情境,也是我異想天開的啟示。上黃山能感嘆蒼穹之奇妙,人身之渺小,吸靈氣于胸臆,忘榮辱于九宵。那些奇松怪石,屏峰陣雪,使畫者癡絕陶醉。前年我用純水墨如黑白攝影手法創(chuàng)作了《夢筆生花圖》以天開眼的境界獨標(biāo)黃山奇境。而今我畫“三山五岳四圣地”里的黃山,卻要突兀“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意趣和“久存凌云之志”的氣概,于是云凌、奇石、怪松就是我想要表現(xiàn)的畫境。此次《黃山凌云圖》是平日乘飛機時記錄的云霄變幻和大地蒼茫以及數(shù)登黃山的速寫組合而成。在安徽辦展,我有意用黃山之景做為請柬,并用以畫冊封面,以示對安徽省、對博物館,對廣大安徽觀眾的答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