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范圍
債權人保全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所為的有害債權的行為,有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撤銷權行使的范圍是以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的債權為限,還是以債務人的全體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對此是存在爭議的。國內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撤銷權的效力不以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享有的債權額為限,而應以全體一般債權人的債權總額為限,因為撤銷權行使的目的在于保全全體債權人的一般債權。第二種觀點認為,撤銷的范圍原則上應僅及于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債權保全的范圍,對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超出撤銷權人債權的部分,不發(fā)生撤銷效力,否則,可能會不當干涉其他債權人的行為自由。第三種觀點認為,撤銷權制度的目的旨在限制債務人在清償全部債務前實施減少其責任財產的行為,以保全全體債權人的利益,對因債務人的處分行為而減少的責任財產必須予以恢復。
我國《合同法》第74條規(guī)定,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此處的債權人究竟指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還是指債務人的全體債權人,在語義上較模糊,難以確定。筆者贊成上述第二種觀點,理由在于:第一,從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目的來看,其行使撤銷權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債權,并沒有為他人債權服務的主觀意圖,沒有約定義務和法定義務為了保全他人的債權而行使撤銷權,撤銷權在本質上是一種私權,民法上的意思自治作為私法的重用原則應得以貫徹,如果債權人行使撤銷權要以債務人的全體債權人的債權為行使范圍,違反意思自治原則。第二,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是以自己的名義和為自身的利益提起訴訟,他只能以自己的債權為基礎提出請求。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在未取得其他債權人合法授權的時候,不可以其他債權人的名義起訴,更不可以自己的名義就其他債權人所享有的債權提起訴訟,因為撤銷權是否行使由債權人自己決定,債權人可以放棄該權利,也可以行使該權利,該權利還可能因債權人在法定期限內未行使而喪失。第三,債權人撤銷權與破產撤銷權不同,破產撤銷權在行使的時候,由于有一個破產宣告后由債權人申報債權的程序,權利行使人通過該程序對全體債權人和所有債權的具體情況是比較好掌握的,而債權人撤銷權中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事實上很難知道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和債權數(shù)額,他只能從自己對債務人的債權受到損害出發(fā)而要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由于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要承擔舉證責任,而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對其他債權人的基本身份情況和債權數(shù)額不清楚,提起訴訟時具體訴訟請求很難確定,就會因舉證不能而承擔敗訴后果,這對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而言是極不公平的。
以債權人自己的債權額為限行使撤銷權,既是對其權利的有效維護,防止無端干預他人權利,也方便當事人進行訴訟,提高訴訟效率。由于我國法律規(guī)定債權人對其行使撤銷權所恢復的那部分責任財產不具有優(yōu)先受償權,沒有行使撤銷權的其他債權人豈不是坐享其成。對此,筆者認為,由于優(yōu)先權是法定的,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對己恢復的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不當然具有優(yōu)先權,但債權人不妨在提起撤銷權訴訟同時,對債務人提起債權訴訟,并申請財產保全,當撤銷權實現(xiàn)后根據(jù)先起訴。先申請財產保全即可優(yōu)先實現(xiàn)權利的原則,債權人因對債務人的訴訟和財產保全而取得實際上優(yōu)先于其他債權人的地位,這種事前預防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他債權人坐收其利情況的發(fā)生,也可以促使其他債權人積極地行使權利。
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期限
撤銷權長期持續(xù)存在將影響社會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及交易安全,同時也不利于債權保全。因為撤銷權若長期不行使,有可能第三人從債務人處無償取得的財產己被消耗,債權人就不可能取得財產,法院也無法強制執(zhí)行,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也就失去意義。我國《合同法》第75條規(guī)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即如果債權人知道或應該知道撤銷事由,應該在一年內主張權利,如果債權人不知道該事實,法律保護最長期限是五年,從發(fā)生可撤銷的事由之日起計算。其中的兩層意思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選擇關系,而是在前一規(guī)定不能適用的情況下,才適用后一層意思?!逗贤ń忉專ㄒ唬返?條規(guī)定,其中的一年、五年是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延長的規(guī)定??梢姡蜂N權行使期間應為除斥期間,期間屆滿,消滅的是實體權利。計算權利行使期間的起始點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我國法律規(guī)定兩個期限的起始點是不同的,行使期限以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以5年為限,此處所說的撤銷事由應當是指符合撤銷權行使的要件的行為,如果只符合一個要件而不具備全部要件,仍不能認為知道或應當知道該事由。倘若債權人不知或不應當知道撤銷事由,行使期限以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以五年為限。而一詐害債權的行為,往往包括了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如果兩個行為相隔一段時問那么債務人行為發(fā)生之日究竟是指實施債權行為之日還是實施物權行為之日。實際上,債務人一個無償或者不等價的債權行為再加上一個為履行該債權的物權行為,才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損害債權行為。也只有這個統(tǒng)一的行為全部完成,債務人損害債權的行為才算發(fā)生,法條所稱債務人行為發(fā)生之日應當定為統(tǒng)一行為全部完成之日。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