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合同法》第五章對合同轉讓作了較為具體的規(guī)定,從而充實了合同轉讓的內容,彌補了立法的不足。但合同轉讓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主合同轉讓時,附著于主合同之上的擔保責任受到的影響如何?《合同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擔保法》也僅對保證責任作了規(guī)定,至于合同轉讓對其他擔保責任例如抵押、質押、留置等的影響,立法并未作出任何規(guī)定,而審判實踐已提出這一問題,迫切需要立法的解決。因此。筆者認為對此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一、債權轉讓對擔保責任的影響
關于合同權利讓與對擔保責任的影響,《擔保法》第22條規(guī)定,保證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權利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人在原保證擔保的范圍內繼續(xù)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這是由保證債權與主債權的不可分性所決定的。該法雖未對其他擔保責任是否受合同轉讓的影響作出規(guī)定,但依民法理論,為擔保合同債權得以履行而設定的抵押權、質權等其他擔保權利均屬附著于主債權之上的從權利,與其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密切的依賴性,即附從性,被擔保的債權因轉讓而發(fā)生移轉時,該擔保權利也應由受讓債權之新債權人享有。保證債權以外的其他擔保權利作為附屬于主權利的從權利,也應隨同主權利的轉讓而轉讓,而為債權提供擔保的債務人或第三人仍應在原擔保范圍內承擔擔保責任。
從以上論述可知,合同權利的讓與對債務人或第三人的擔保責任在實質上并無多大影響,這對于抵押、質押、定金擔保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問題,但對于留置擔保而一言,由于其成立的特殊性,對于其是否受合同轉讓的影響有必要作進一步探討。
留置擔保是否受合同轉讓的影響,涉及到留置權是否具有可讓與性的問題。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由于留置權的從屬性,其同其他擔保權利一樣不可與被擔保的債權分離,已經發(fā)生的留置權應同主債權的移轉而移轉,被留置人并不能因合同轉讓而免除其擔保義務。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大多贊同該觀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債權約定讓與時,留置權不能讓與,其理由是:第一,留置權為法定權利,須具備法定條件始能產生。若債權轉讓,則受讓人與債務人之間因不具備留置權成立的法定條件,自無留置權可一言;第二,由于法律并未賦予留置權人轉讓留置物的權利,所以留置權人雖可轉讓債權,但因不能轉讓留置物,留置權自無轉讓之理;第三,由于留置權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而產生,留置權人不論其債權價值大小,均可留置全部標的物。所以,不應再認為留置權人有轉讓留置權的權利。否則,將會產生不公平的效果,導致權利的濫用。但若債權人合并或者分立,則留置權應同主債權一并轉移給新的債權人所享有。
對于上述爭論,筆者認為,不應完全否認留置權的可讓與性。理由有三:其一,從理論上講,留置權為無專屬性的財產權,當主債權移轉時,其當然可以隨同主債權的移轉而移轉;其二,留置權雖為一項法定權利,但其與其他擔保物權一樣系為擔保特定的債權而存在,具有從屬于被擔保債權的屬性,不可與被擔保的債權分離,在主債權轉讓時,原債權人(即留置權人)并不能單獨保有留置權。但若認為留置權因此而消滅,則無疑使得債務人無形中免去了法定擔保責任,這對于新的債權人而一言是不公平的。其三,若認為留置權不得讓與,則無疑限制了附留置權債權的轉移,這種作法顯然與合同法鼓勵交易的原則相違背,有礙于交易的繁榮與投資的發(fā)展。因而從理論上和制度上不應否認留置權的可讓與性。但是,同時也應看到,留置權與抵押權、質權相比,其產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留置權人有一享有留置權的同時,也承擔著基于合同交付留置物的義務。此項義務未經債權人同意不得轉移于他人。而留置權的產生則以留置權人占有留置物為基本條件,所以轉讓留置權必定要轉讓留置物的占有,此時留置權人交付合同標的物的義務能否得以履行就要受到影響。因此,在留置權人轉讓附留置權的債權時,應加重留置權人的責任以保護被留置人的利益。留置權人轉讓留置權時,并不意味著其交付原合同標的物的義務移轉,留置權人仍應對留置物因轉讓所生的損失負賠償責任,即凡屬如不轉讓留置物就不能發(fā)生的損害,留置權人均應負責賠償損失。
二、部分讓與債權不可分割從權利之歸屬
債權人轉讓債權,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若從權利是不可分割的情況下,從權利應歸誰所有?如何行使?對此,我國《合同法》及《擔保法》均未明確規(guī)定。
共有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的任何一部分發(fā)生不能清償情況時,共同抵押權人都可以對全部抵押物行使抵押權,而抵押人也仍應以全部抵押物對分割后的每一部分債權承擔抵押擔保責任,這在留置、保證擔保中同樣適用。而在定金擔保中,根據我國擔保法司法解釋,在當事人對合同債務部分履行、部分不履行時,定金對已履行部分喪失效力,而對未履行部分仍有效力。因此,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得按未履行部分債務與總債務的比例喪失或雙倍返還定金。據此,在合同權利部分讓與時,若債權的一部分發(fā)生不能清償時,只能按比例承擔定金擔保責任。但在部分債權轉讓的情況下,若從權利本身是可分的權利,則各債權人根據各自債權取得相應的從權利。
而在有質押物的債權中,該質押物為不可分的動產,此時,若是原債權人將該債權部分轉讓,則該質押物應由誰占有?質押權如何實現(xiàn)?筆者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主債權己經分割,而質物以及質權都無法分割,應由當事人協(xié)商,由一方當事人占有該質物,享有質權,同時,還應該保證該質物仍然對原有的債權整體提供擔保,對于沒有占有質物、享有質權的另外當事人,可以要求享有質權的債權人向他們提供相應的擔保,當事人之間沒有約定的,應推定為占有該質物的債權人對其他債權人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對于由誰占有質物、享有質權有爭議的,應由債權數額最大的當事人享有債權,債權數額相等的,由原債權人或最先占有質物的新債權人享有。
(作者單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