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感覺到光線照射到臉上,能聽到風吹樹葉的聲音,能聞到空氣中花兒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門。”
——一位盲人攝影者說道
觀察、取景、對焦,按動快門。攝影,在我們看來是一門觀看的藝術。脫離了觀看的攝影對于攝影者來說似乎是件難以想象的事情。而最近在北京舉行的非視覺攝影展卻給我們的固定認知帶來突破。
攝影展由一加一(北京)殘障人文化發(fā)展中心為5月20日全國助殘日而舉辦,20余幅作品均來自視障兒童及青少年。很多圖片的表達都與聽覺和觸覺相關,整個展覽看下來更像是一場聆聽而不是觀看。而這正是非視覺攝影吸引人的地方。
簡單說非視覺攝影就是盲人攝影,是一個由視障群體開創(chuàng)的創(chuàng)新性文化項目。多元化的背景和跨界的參與者(包括視障人、志愿者、攝影師及藝術家)通過學習運用除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用聽覺判斷距離,用觸覺和嗅覺發(fā)現(xiàn)事物,最終呈現(xiàn)出的照片、可觸摸圖片和文字、聲音描述都可以使參與者進一步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
非視覺攝影在國外早以有之,2009年在加利福尼亞博物館舉辦的盲人攝影展覽,sight unseen更是被廣泛認為是一場當代藝術之展。在推動平等、消除歧視的社會領域,非視覺攝影也因其特殊性,成為藝術介入社會的有效方式。
2012年5月,在北京,非視覺攝影走上了街頭,以公益廣告的形式出現(xiàn),挑戰(zhàn)大眾認知,其中所使用的《合影》、《看與被看》、《相遇》等3幅圖片均由盲人拍攝。與此同時,大幅的廣告將“非視覺”的概念推向整個社會,其中真正的核心是,尊重與平等——通過影像的語言來搭建明眼人和盲人之間的橋梁。
非視覺攝影讓視障者能夠把自身的感受和體驗與別人分享,獲得從未有過的向主流社會表達和溝通的機會,同時也為視力正常者帶來全新攝影方式和事物認知方式。它讓人們能夠從另一個更加趨于真實和客觀的角度理解視障人,從而能夠發(fā)掘和信任視障人士的潛能,進而能夠真正做到接納、尊重視障群體,共同促進殘健間的融合。
“失明并不代表我們無法感知這個世界,只是我們的角度不同而已?!钡鸵暳Φ睦顝╇p對自己攝影作品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