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人行走世界,按照一般猜測,在這樣一個追求財富的富庶之地,宗教的根基會萎縮,并被功利的享樂索取代。然而,800多萬人口的溫州,現(xiàn)有基督徒100萬人左右。在溫州的樂清等地,在不到6年的時間中,當地的基督教擴張大過迅猛,當地的基督教眾已占人口比例的60-70%。在大比例的信眾基礎上,溫州產生了獨特的老板基督徒現(xiàn)象。
2005年,經營皮鞋生意的商人蔡小林和另兩位企業(yè)家發(fā)起成立了溫州企業(yè)界團契(團契:即伙伴關系,源自《圣經》中的“相交”一詞。團契現(xiàn)在常用作基督教特定聚會的名稱。)團契成員是來自溫州各個教會的基督徒商人。根據《南風窗》的報道,團契提出了“約法四章”:一要依法納稅,做大做強;二不搞商業(yè)賄賂;三不克扣員工工資;四不搞婚外情。
2008年6月,在企業(yè)家團契的基礎上,20名溫州基督徒企業(yè)家每人出資10萬元,發(fā)起成立了華福慈善基金會,溫州總商會會長鄭勝濤成為他們的領頭人。2007年4月,溫州籍富商、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滔成立了中國民營企業(yè)家中的第一家個人私募慈善基金會——王振滔慈善基金會。兩年多時間,王振滔累計捐款1.05億元。
就區(qū)域性的群體信徒而言,與溫州老板基督徒可以相提并論的是慈濟聚攏的臺商慈善力量。慈濟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大陸,及至被允許成立全國性的基金會,其活躍的地區(qū)集中在上海、昆山為主的長三角地區(qū)。而這些地方恰恰是臺商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他們成為慈濟在大陸擴展慈善版圖的主要力量。
慈濟委員在籌款、救災、日常關系維護等方面起著莫大作用,根據一項統(tǒng)計:慈濟委員的主力是中年職業(yè)婦女,其社經背景與配偶的社經背景密切相關。而女性慈濟委員的配偶中,身份為企業(yè)主的位居前列。其中經營規(guī)模多屬1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yè),但有近7%的經營百人以上的較大型企業(yè)。慈濟在大陸的低調拓展,遵循了“不宣傳、不問政治、不傳教、不公開籌款”的“四不”方針。但借助了臺商在當地的人脈和關系網絡,大陸慈濟的能量相當驚人。直到汶川地震時,臺灣的慈濟才被大陸公眾注意。當臺塑、旺旺、鴻海、康師傅、統(tǒng)一等臺灣著名企業(yè)的企業(yè)家們以慈濟志工的身份出現(xiàn)在汶川災區(qū),可見慈濟與臺商的關系親密。慈濟主張“濟貧教富”,以功德的觀念,強調功德像銀行存款一樣,總有用完的時候,教導信徒要不斷地行善布施積攢功德。
慈濟講究會員平等,善款捐贈向來是一般會員眾多,但一旦遇到重大的動員事項時富豪背景的榮譽董事的大額捐款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富人宗教慈善的隱憂
慈濟在大陸的發(fā)展,與其他宗教組織處于不一樣的起點,華東師大李向平教授直率地認為,慈濟受到了特殊的對待。以臺商的關系網絡獲得政府許可與社會支持,盡管所行之事都為善事,但也引起一些議論。
武漢大學唐曉峰認為,在老板基督徒興盛的浙江地區(qū),基督徒企業(yè)家熱心于捐資修建教堂,有的還擔任教會長老職務,肩負堂務委員會的工作。由于他們廣泛的社會關系、靈活的處世原則及雄厚的經濟基礎,這一切直接影響著當地教會的發(fā)展。
占據各種重要教職的老板基督徒,壟斷教會的資源,在處理教會信仰與世俗商務時難免矛盾。財富階層介入慈善的速度驚人,企業(yè)捐贈的規(guī)模也很龐大。私募公益基金每年成長近50%,有1400多家。
2009年10月20日,新華都實業(yè)集團董事長陳發(fā)樹在北京宣布,將以個人出資的形式成立“新華都慈善基金”,資金形式全部為有價證券,當時市值為83億元人,占到陳發(fā)樹個人所持有股份的90%左右。這是大陸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慈善基金會。
不過,在法規(guī)不健全的情況下,商人私募基金的運作不透明,其運作的正當性始終受到質疑。同為財富階層的商人嚴介和曾經語出驚人:民營企業(yè)家搞慈善,90%都是騙子,有些做慈善的,就是互相行賄受賄。
嚴介和的也許只是觀感,有不能明說的地方。但是在一些宗教研究學者看來,新富階層的教徒進入慈善,最大的挑戰(zhàn)還在與如何處理附于慈善公益的教義,與這些宗教信徒在世俗化上的沖突?!拔覀儾粫ㄌ炀频?,但是對于公益事業(yè),社會關懷,是義不容辭的,有時甚至是大手筆拿來花”,蔡小林說。
溫州老板基督徒在慈善行動中收獲感動,但是在經營企業(yè)上,有時不得不服從送禮或人情往來的功利需要;有的企業(yè)主甚至都無法保證工人的法定勞動時間,變相成為剝削。這樣的情形令老板基督徒感到分裂。
公益界與信徒慈善的互動
新富階層在信靠宗教后,走向慈善公益,他們的慈善行動在各種層面上與公益界相逢,有慈善模式上的,有公益理念上的,也有行事風格上的,不一而足。
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是大陸富豪慈善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家四代信佛,曹德旺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僅為修復家鄉(xiāng)的寺廟,便前后投入了2000萬。有數據顯示,從1983年至今,他捐出去的金額達到50億元。
2010年5月,曹德旺、曹暉父子以個人名義,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向云南、貴州等五省區(qū)市的貧困家庭捐贈善款2億元,這是國內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個人公益捐款。
曹德旺對公益界還不甚熟悉,但是他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令公益界一驚:要在半年內將2億元善款發(fā)放到近10萬農戶手中,且差錯率不超過1%(否則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對超過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賠償),管理費不超過善款的3%,遠低于“行規(guī)”的10%。
這一舉動,可以看作是富豪的佛教徒對大陸公益界的一次公開挑戰(zhàn)。對扶貧基金會而言,是為榮譽接下了這單慈善。
為了曹德旺這個捐款項目,扶貧基金會動用行政關系和自身的資源,執(zhí)行人員總數超過1萬人?;饡椭驹刚邆兂员M了苦頭,克服交通條件的險惡。各項目縣的大多數項目村距鄉(xiāng)鎮(zhèn)有1個多小時的山路,距村委會最遠的自然村需要翻山越嶺徒步12個小時才能到達。
2億捐款,6個月,9萬農戶,這項任務最終完成。獨立第三方披露了該項目的評估報告,確認92150戶受助農戶收到了2000元善款,誤差率為0.85,達到了曹德旺的要求。成功接受挑戰(zhàn),公益界舒了一口氣。“曹德旺開了個好頭,開啟了中國公益捐款的問責機制,打造了全程透明的公益模式?!敝袊鲐毣饡睍L何道峰如此評價。曹德旺承認,“掙錢難,花錢更難,做慈善是要有學問的?!薄皟汕Ф嗄暌郧暗慕z綢之路,商人出去做生意的話,他是佛教徒,他會拐到莫高窟燒香,如果平安回來,也會供奉?!?/p>
如今,曹德旺選擇了專門團隊、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嚴格執(zhí)行河仁基金,包括助學、救災、宗教等方面。基金會正式運作后,每年將有4億元左右用于慈善事業(yè)。
教徒慈善的走向
富裕階層的信徒投身慈善公益,組織化是一個趨勢。在實現(xiàn)組織化方面,每個人選擇的路徑并不一樣。
像臺商參與慈濟,因為一個宗教信仰的整合,可以很順暢地融合進去。無論是對參與者,還是對慈濟來講,都不需要額外的成本。只要有臺商處,就有慈濟身影,相輔相成。而向溫州老板基督徒,或者曹德旺這樣的佛教慈善,則在組織化上自創(chuàng)了一套規(guī)則,屬于新的組織化。教會與他們創(chuàng)辦的基金會相互呼應,帶來的問題是如何解決世俗化的割裂。在這一點上,慈濟整合下的臺商與基督教召集起來的溫州老板,無論在解決信仰生活還是應對世俗化方面,后者都要稍遜一籌。
對于依托龍泉寺的仁愛基金會而言,林啟泰所走的是另一條路——從一名飽受挫折的商人到擇定皈依佛門——慈善之舉被有意識地放在宗教生活之下,內化于日常的修行,個人化色彩濃厚。
慈善本來是富人實踐信仰的行為,可在大陸的宗教環(huán)境下,有著過多的解釋和展示。這種紛亂倒是契合了同樣在混沌中求取新秩序的公益界。作為佛教徒的曹德旺很少燒香許愿?!坝械拇罄习寤◣兹f塊錢買第一柱香燒,其實這個是很土。你為什么去祈福燒香?因為你嫌自己不夠富。你為什么嫌自己不夠富?因為你有貪念。燒香燒不出佛理,燒不出平常心。”
在現(xiàn)代中國下,宗教的慈商要兼顧兩個世界,他們到底是孤獨的經濟人,還是奮力趕往信仰的慈善家?他們站在財富巔峰,要把自身劈成好多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