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高效的物理習題課要改變機械式地對答案、改錯題的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的形式,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從而提高物理習題課堂的效果。
關鍵詞:習題課;情境;高效
習題課教學和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教學及物理實驗的教學構成了初中物理教學三個相輔相成的方面。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基本概念、規(guī)律、公式有了初步理解,但讓學生直接運用它們去分析、解決問題還有不小的難度,在當前的物理習題課教學中,大多是機械式地對答案、改錯題,學生整體疲于應付,呈現出一種高耗低效的態(tài)勢。如果習題課教學達不成預期效果,則抄襲作業(yè)的現象就會很嚴重,達不到鞏固、活化知識的目的,更談不上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在教學《簡單機械和功》習題課之前,筆者梳理試卷中的試題,預判學生可能出現錯誤的地方,根據教學的重點設計了幾道與試卷中試題相似的習題,設計時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學校旁邊的建筑工地起重機正在吊裝鋼管,筆者突發(fā)奇想,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再生動不過的簡單機械嗎?有杠桿、有滑輪、有滑輪組,和功率有關,也和機械效率有關。于是立刻組織孩子們觀察起重機的工作。同時拿起了相機,拍了幾張局部的照片和幾段幾十秒的視頻。并修改了習題課的例題,原來我的例題是書上的原圖讓學生畫出工人用撬棍翹石頭和小朋友釣魚時的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不妨換一下呈現的順序,先展示剛剛看到的起重機吊起鋼管的圖片。
例1.畫出起重機工作時的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學生對于剛剛看到的景象有很強烈的研究興趣,學生樂于練習,識記效果也會很好。
由于起重機涉及《簡單機械和功》這一章的大部分知識點,所以我將其他幾個例題也改成了圍繞起重機的題。
例2.起重機工作時是 杠桿,還有哪些例子也是這樣的杠桿?
這樣就很好地鞏固了三種杠桿的知識。
例3.我們注意到起重機剛才在提升不是很重的物體時用的是 滑輪。(填定滑輪或動滑輪)它的特點是什么?強化學生對定滑輪的認識,體會它的特點。
例4.如果要提起更重的物體,起重機就會選擇動滑輪模式,如果要提起6000 N的鋼管,理想情況下,鋼絲繩上的拉力是多少N?
例5.同學們都知道鋼絲繩上的拉力肯定會比2000 N要大,如果實際拉力是2500 N,我們能計算出G動滑輪嗎?
例6.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例7.如果鋼纜拉動的速度是1 m/s,拉力在一秒內移動 米?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在習題課的課堂上,教師在前面講,學生被動地聽,形式單一、枯燥無味。學生也許聽懂了這一道題,但卻不會這一類題,或者很快就遺忘了。沒有體現出新課改要求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體現生本教育理念!通過以下方式創(chuàng)造情境能使學生易學、樂學。同時及時鞏固知識,能避免遺忘。
二、一題多問
搭建“腳手架”,分解習題難點,化解學生學習障礙。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簡單的低級學習過渡到復雜的高級學習。環(huán)環(huán)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地思考,既復習鞏固了概念與規(guī)律,又培養(yǎng)了學生縝密的思維能力,使知識與能力齊頭并進,效率高、成效顯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例6中,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我將題目分解成幾個小問:(1)重物在2500 N的拉力作用下上升了2 m,有用功為多少?(2)拉力移動的距離是多少?(3)拉力做的功(總功)是多少?(4)機械效率是多少?
通過一題多問的方式分解難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符合我校外來工子女特點的問題,將一階大臺階分成幾個小臺階。通過“腳手架”幫助學生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
三、一題多變
將一道習題變換問題的角度和方式,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通過添加和變換條件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規(guī)律運用條件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從單一的定向思維中解放出來,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選擇并融會貫通。讓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做較少的習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例8.如圖1所示,作用在杠桿一端且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力F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是(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先變大后變小
變式1:如圖2,一根直桿可以繞O點轉動,在桿的一端施加一個力F,在力F從水平方向緩慢轉動到沿豎直向上方向的過程中,為使直桿保持在圖示位置平衡,則拉力F的變化情況是
( )
A.一直變大 B.一直變小
C.先變大,后變小 D.先變小,后變大
變式2:如圖2,一根直杠桿可繞O點轉動,在桿的一端施加一個方向始終保持水平的力F,將直桿從豎直位置慢慢抬起的過程中,力F大小的變化情況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減小
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
例8中F的力臂不變,G的力臂變大;變式1中G的力臂不變,F的力臂先變大,后變小;變式2中F與G的力臂同時變化,但F的力臂變小,G的力臂變大,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F變大。
物理習題課的教學要從把握物理基礎知識入手,認真分析新課標,創(chuàng)設情境,精選物理習題,采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從題目的海洋中解放出來,提高物理習題課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崔淑萍.上好習題課 突破解題關.理科考試研究,2012(04).
[2]馬建瑛.立足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沙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