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從望遠鏡、顯微鏡、反光鏡、哈哈鏡、三棱鏡中至少選兩種鏡,結(jié)合自己的感悟作文。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是認識自我和世界的另一雙眼睛。今天,更多種類的鏡豐富了我們感知的層次和色彩:望遠鏡將我們的視線引向遠方,顯微鏡撩開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反光鏡讓我們瞻前仍可顧后,哈哈鏡變幻出多樣的自己,三棱鏡在我們面前架起一道美麗的彩虹。這些鏡為我們打開了多維的空間,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深邃,心靈更加明澈。
鏡子和男女友情是可憎的,因為它們使世界無限重復。
——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的感受是由世界的復雜、無限和重復而來。無限的重復意味著世界本有一種簡單的形式,世界的歷史無非是其重復。中國自古以史為鑒以知興替的慨嘆概由此來。這是一種望遠鏡式的觀點,世界的宏大竟被人管窺的鏡筒照見,我們生活于宏大的歷史之翼下。
但縱是歷史重復,我們每個個體無疑都是新的;生命的唯一性容不得我們將它視為重復的鏡像,我們以顯微鏡俯察歷史之翼下廣袤的、瑣碎的生活平原,最終墜入昆德拉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
面對不得不選擇的生命鏡域,如何中和視野,如何避免遠近交替的眩暈,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世尊曾對文殊師利打過如下的比方:世界好比一燭兩鏡。燭置于對立的兩鏡之間,鏡像如博爾赫斯所言趨于無限。每一只火燭都窮其百變火焰飄搖,而當風撲滅火燭,則世界皆歸于寂靜。通向彼岸的路在言語之外,但我們的所知是可以略為言說的:我們的個體無不是燭,而世界所見無不是鏡。則由此所生的婆娑世界既由我生,亦由我滅了。煩惱如是,名利如是,人生如是。
我們自己是投入世界的一道輝光。這唯一的輝光在世界中流轉(zhuǎn)拆散,世界與個體的統(tǒng)一性由此存在。當我們以自己為光,便可知別人的反射無不是自己的鏡鑒。我們經(jīng)望遠鏡被擴成須彌,或經(jīng)顯微鏡被視若芥子,被反光鏡所折返和自視,被三棱鏡所剖濾和條析,乃至被哈哈鏡所扭曲和嬗變,無一不是攬鏡自視,無一不是在發(fā)現(xiàn)他人的本質(zhì)中正視自己,無一不是返觀自照。
子曰“見賢思齊”,蘇軾與佛印關(guān)于狗屎與佛的談話,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古時縣衙匾額上的“明鏡高懸”,乃至尤奈斯庫的《椅子》中無數(shù)坐著虛幻的人的木椅,無一不在言說返觀自照的本質(zhì)。見人即是見己,見世界即是見己,見己方能入人,見己方能入世界。
返觀自照,絕非個體與世界的割裂。它是將個人與世界更輕柔和自然地相連,是共生于上善之水的貫通,是知人者智,自知之明,是開啟一切宗教神殿的鑰匙。它是人入世的根基和保證,也是出世者的手杖。返觀自照,是以光和流水的形式融入生活,優(yōu)美地低于生活,是博爾赫斯所言:“我比自己的鏡像更寂靜,穿過紛擾的貪婪,像來自遠方而未曾到達希望的人?!?/p>
【名師點評】李玉山:(1)學會獨立思考。要想得高分,多讀一些雜文、評論,看看人家是怎么分析問題,然后借鑒到自己的作文中。這篇作文,由鏡思考人生,談人生的感悟,很明顯是受了佛經(jīng)的啟發(fā),我們翻翻選修教材《中國文化經(jīng)典選讀》相關(guān)單元,就明白該文獲滿分的原因了。(2)善于發(fā)揮優(yōu)勢。很明顯,這位考生閱讀面是很廣的,佛經(jīng)、博爾赫斯、米蘭·昆德拉、尤耐斯庫等等。作者把自己的閱讀優(yōu)勢積累起來化為寫作的素材庫,從而把它有機地融入作文之中,使得文章變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