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B","Volume":"","Content":"
帶上彩色與黑白照片,我的尋訪之旅開啟于大橋頭的基督教青年會,這座四層的紅磚樓,由華僑領袖黃乃裳倡建,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ǒng)還贊助過12萬美元。它曾經(jīng)是福州青年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窗口,放映過最早的無聲電影,有過游泳池、跳舞廳,若干年前還是莘莘學子求學的課堂。今天,經(jīng)過修整的基督教青年會遺韻猶存地靜立在大橋頭。老照片上的青年會被前景小屋擋住了視線,只顯露出第四層的一排長方形小窗,它窗前的江面上簇擁著一排排帶著竹篷的疍民船,那是那個年代福州大橋頭的標志性景觀。
始建于宋代的浮橋,因元代萬壽頭陀寺和尚的募資建造而有了萬壽橋的美名。1930年前后在元代石橋的基礎上加寬鋪設了水泥橋,福州人俗稱大橋。橋面上的電燈桿與停泊在臺江碼頭的船舶桅桿交錯在一起,在老照片上已很難區(qū)分。中洲島臨江上游的江岸可看到的多是木質(zhì)建筑,較繁華的中洲路、戶部前、文林道上的建筑現(xiàn)均無法觀察到。最具特色的建筑有三座:兩座西式的磚樓和一座兩層樓帶翹角的中國式建筑,就坐落在今天的基督教中洲教堂的位置上。老屋有一排帶木質(zhì)欄桿的石階自南向北延伸到江面上。查閱百年前的福州老照片,在《福州舊影》一書第19頁上,此建筑群中已有相似的民房但沒有這翹角的木樓。查日本人1920年代發(fā)表的中國照片,從江南橋上向西北拍攝的中洲島照片上已有了這座翹角建筑,而且較新,留著瓦面石灰耀眼的白色。照片的注釋上寫著:“很像一座祭奠水神的寺廟”。農(nóng)林大學的林雁怡先生看了照片說他年輕時到過這座房子,并從臺階下到江中游泳。曾就讀福州高級中學的郭飛鵬當年就住在這座木樓里,他說這房子原是余姓福清武狀元建造的三進大院,后來賣給了商人老鄉(xiāng),也姓余。因母親是個佛教徒,余老板便為她在這建造佛廳,供奉觀世音菩薩。上世紀50年代,郭飛鵬一家住進大院時,余姓一家已去了印度尼西亞,佛廳旁住著一位素食菜婆,是余家的親戚,天天在佛廳念經(jīng)燒香。
為查尋中洲島榕樹后的幾座西式建筑,我拜訪了中洲島教堂的葉祖德牧師,熱心的牧師領著我參觀拆建戶部前“基督教徒聚會處”舊建筑時從夾墻中挖掘出的幾條清代大石碑,現(xiàn)正堆放在中洲島橋下,并被人為地砸斷了兩條。在中洲島北岸的榕樹下兩座洋樓的舊址上,葉先生指點一塊大約1.2米長的弧形花崗巖,弧面上印刻著“ANNO DOMINO 1855”字樣,譯成中文應理解為在1855年一個叫安諾·多明諾的歐洲人在這里奠基建造了一座房子,但具體地點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