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B","Volume":"","Content":"
步出景區(qū),武夷山周邊的村鎮(zhèn)依次出現(xiàn)在眼前,閩北交融復雜的個性也逐漸顯露。古時中原居民離開北方,來此躲避戰(zhàn)亂;南宋,朱熹理學讓這里成為東南文化重鎮(zhèn);歷史的沉重還未消去,明清時期,武夷山的茶葉就在這其中種植加工,裝船由水路運往江西河口碼頭,之后一路北上直到俄羅斯的恰克圖。這里的人們在內(nèi)斂低調(diào)之中,從來不缺少對外部文明適時的開放、吸收,并如同茶葉一樣,將自己的文明一并輸出。
從王城到邊城
武夷山被稱為“天然氧吧”,久住在城市吸慣汽車尾氣的人,初來乍到可能會有些頭暈,不知道的會把這歸因于空氣濕度大,其實這是一種“醉氧”反應。在城村,人們會產(chǎn)生一種類似的反應,那是因為歷史的氣息猝不及防地朝你襲來,等到醒來已是歸去。
來到城村,身為一名游客你會期待什么。站在村子南部的入口看著世遺的標志,身邊是閩越王城博物館,若是言行合一的知道分子,進去細數(shù)下歷史是個不錯的主意。博物館內(nèi)文圖并茂,一并有實物、復制品向你講述2100多年前,閩越國從漢封立國直到叛漢終被剿滅的百余年歷史。
有了博物館的備書,再來到西北方向不遠處的閩越王城遺址,看什么怎么看心里就有了底。總面積達48萬平方米的遺址地形分南、北、中三個部分。游客前往最多的宮殿區(qū)位于城內(nèi)中央的高胡坪上。從宮殿原址修建起來的地基還可以看到當時的輪廓,地面上散落著幾個窗口,透過玻璃朝下看,里面泛青飾紋的磚石讓人遙想起古漢時期的先人歲月。最令人稱奇的還數(shù)宮殿邊上的一口古井,歷經(jīng)兩千多年依舊未干涸。
從閩越王城走出來,便到了城村?;赝胁虐l(fā)現(xiàn),王城就像一位老人,為游人翻開城村這本古書的第一頁。
城村有多老?閩越人離開后,中原移民最早到達此處建村的時間大約在隋唐之際,村落今日的風貌則是延明清兩代而來。城村三面為崇陽溪所環(huán)繞,四面夯筑寨墻,沿墻開西門,門樓題刻依方向分別為北門“淮溪首濟”、東北門“錦屏高照”、東南門“慶陽樓”及南門“古粵”。在村南邊入口看過了古粵門樓、趙氏家祠,延民居中間的小路走進來,百余米的距離,第一座過街亭就出現(xiàn)了。過街亭雖不精美,但在武夷山走一遭,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唯獨城村才有的景色。過街亭建有上下兩層,是人們歇腳、閑坐的場所,亭中現(xiàn)在還放有木梯,供人向上登樓時使用,不過亭身已漸衰老,木梯似乎成了擺設。若在此處左拐,百余米的距離馬上又可以看到另外一座過街亭。城村的樣貌也在這段慢步的距離中顯現(xiàn)出一角。
城村見證了閩北乃至福建的歷史文明進程,說它是中國的龐貝古城不為過。在中國諸多古村鎮(zhèn)中,城村的古樸幾欲過火,對看慣了江南水鄉(xiāng)之秀、西南邊陲古鎮(zhèn)之綺的眼睛來說,城村的古老沒有一點“新”意。這卻正是城村極為特別的地方。穿行在城村的一坊、四亭、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才知道真正的古老很難被打擾。臨街的人家中并沒有古人,有些房子甚至剛剛翻新過,可一路走過,無論里面是哪種營生,總有一種自身被隔離于時光之外的恍惚。
在武夷山,每一座古村長久以來就有著完備的排水系統(tǒng),城村自不例外。城村的建筑全部沿街巷呈條塊分布,街道兩旁分設排水系統(tǒng),并在西北面溪中筑壩攔水,渠水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分流全村,供村民日常洗滌、沖污。
城村人與“井”有著不解之緣,街巷狀如井字,村里的古井更是隨處可見。傳說井水共有九十九處之多,其中最出名的為清嘉慶古井。也有人說,正是這許許多多的甘甜井水滋養(yǎng)著城村,才會出現(xiàn)一代又一代的百歲壽星。村中有一座百歲坊保存完好,為明朝萬歷年間城村趙西源慶壽時所建,是城村健康生活的證明。如果有機會來到城村,不妨走一下百歲坊,掬一捧古井水啜飲,雖然不能保證喝過就會長命百歲,但說不定從此就接了城村的地氣。
在城村晃蕩,每一步都能走到千百年前,每句話一出口,便長出了蒙太奇的翅膀,飄過凝重的馬頭墻,進入某個家族的祠堂中。若喝過沁涼的古井水,擔心太醉,可以走回村子的南邊,在趙家祠堂的古粵茶座里喝杯清茶,聆賞過最后一段古風遺韻后,無憾地返回現(xiàn)代生活。
下梅
在巖茶出走的地方
來武夷山游古鎮(zhèn),把下梅安排在第一站,再合適不過。在巖茶出走的地方,下梅村用江南園林的神韻、徽派建筑的底氣,訴說著往日的茶葉傳奇。
下梅有下梅的性格,在閩北古鎮(zhèn)大多安之若素、處變不驚的神態(tài)中,下梅看起來更順從。清朝年間,武夷山的茶葉由此外銷,為了加快漕運,當?shù)厝碎_鑿了當溪,自此溪水橫貫村中,閩北的村落也有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影子。
下梅村的歷史離不開水,一條梅溪,一條當溪,村子的得名源于地處梅溪下游,當溪開鑿后又促進了茶葉的繁榮。就連村子的衰落也與水脫不了干系。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武夷巖茶只要順閩江而下就可出口,于是武夷山地區(qū)的茶市中心從下梅轉(zhuǎn)移到赤石。
水載著下梅的沉浮,或許正是水至柔,才讓下梅在武夷山一片崇山峻嶺中生出了不同的個性。
聽說過下梅名字的人,一定知道這里是“萬里茶路”的起點,可下梅并非武夷茶尤其是備受歐洲人喜愛的小種紅茶的重要產(chǎn)地,何以放棄當時地處交通隘口的桐木關(guān),折道下梅再進江西,讓人不解。有種說法是,下梅茶商茶葉販賣經(jīng)驗豐富,消息又靈通,知道晉商路過江西河口碼頭前來采購茶葉,便一早等候多時,所以外面的商人知道小種紅茶好,卻是和下梅茶商打交道。這個故事未經(jīng)考證,但道出了下梅茶商在眾人印象中的精明。
這是下梅又一處個性,重商道。
商業(yè)的繁榮加快了人力、物流、信息的流動,帶來了開放的氣候。所以,自古以來,商業(yè)繁華地往往文教發(fā)達,佳人才子輩出,憑著一股強大的吸引力,不知不覺就成了地區(qū)的中心,后人也可以在此回望昔日鼎盛時的身影。
下梅就是這樣。鄒氏家族是下梅的旺族,從清朝與晉商合作茶葉出口以來,香火綿延了數(shù)百年,遍布海內(nèi)外。每年鄒氏祠堂的祭祀是下梅村不多見的熱鬧景觀,后輩們一邊憑吊著先祖垂訓,一邊繼續(xù)著家族對茶的使命。鄒家的后人如今還有許多就住在下梅村先人的老屋里,家族中每一代會選出一位傳人,其實也是在挑選著護茶使者。
鄒氏的闊綽不容置疑,當年由茶葉積攢起的財富許多都留在了村上大大小小的宅屋里。盡管下梅的房屋相較武夷山其他地方來說,已經(jīng)更為精巧,地處下梅中心的鄒氏祠堂依舊十分搶眼,是名副其實的地標建筑。祠堂建于清朝的興盛時期乾隆年間,占地約200多平方米,為磚木結(jié)構(gòu),氣勢恢宏,不減當年。祠門以幔亭造型,特飾有“木本”、“水源”篆刻書法兩幅,傳遞家傳宗法血緣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guān)的涵義。
在鄒氏祠堂旁邊的鄒氏大夫第透露著另一種低調(diào)的奢華。令許多人感興趣的是,門上可以看到傳說中的“門當戶對”,初看不過是中門上四個凸起的圓形雕刻,沒想到居然藏著這么多學問。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兩廂的隔窗飾以木雕,雕刻的題材非常豐富,屋宇看起來富麗堂皇。在一處天井中,有一塊石材長達八米,至今找不到對手。幸運的話,碰到鄒氏后人,還可以親耳聽上一段財富傳奇。
這樣臨溪而建的精致,讓行走在下梅古村的游人頓生置身江南水鄉(xiāng)的錯覺,這便是下梅繁華氣息的所在。向時興的風尚致敬,需要足夠的財力,也要有足夠的見識。
在鄒氏大夫第對面的巷子里,可以尋到下一處江南景致——“西水別業(yè)”。這是另一位鄒氏富豪的舊時別墅。其中一座婆婆門尤為人稱道,說起它的外形,與其形容為芭蕉葉狀,不如直接說那是女子婀娜的身段。門的設計者鄒茂章的妻子張氏十分有趣,希望鄒家的媳婦個個像她一樣才貌雙全,為此專門造了這扇門作為衡量身材的標準,由此不難看出下梅當時風氣之開明、開放。
走過下梅傳奇式的大屋,回到美人靠前,看著不復熱鬧的當溪,心中難免生出一絲惆悵,若再想回味一番,可以尋訪這里一位唱山歌的老人,他也是下梅萬里茶路最后一代竹筏運茶工。老人曾經(jīng)唱著山歌載著茶葉往返于上梅和赤石間,七十八年來,下梅的變遷也在改變他的命運。坐在老屋里,聽一些下梅鄉(xiāng)音,這幾句歌詞或可稍作安慰:“砍柴郎仔,不要慌,落了太陽有月光,月光落了有星星,落了星星大天亮,早上起來下大霜……”。
五夫
五夫鎮(zhèn)的人文底氣
五夫鎮(zhèn)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晉代中期,迄今已經(jīng)1700余年,自古就有“鄒魯淵源”的美稱。歷史上人才輩出,朱熹、劉氏三才子、胡氏五賢都曾在這里生活、講學。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故鄉(xiāng)上梅,據(jù)說在當時也是隸屬于五夫。又因為地處崇山峻嶺之中,蓮池十里,五夫也被稱為“蓮花之鄉(xiāng)”。
五夫因朱熹而聞名。朱熹祖籍原屬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但他卻喜歡稱自己為五夫人。朱熹和五夫有著解不開的淵源,從十四歲來到五夫算起,他在五夫渡過了四十多個春秋,在此完成了自己著書、立說的大部分人生。鎮(zhèn)上的紫陽樓就是朱熹當時的故居所在,經(jīng)過近千年的歲月變遷,紫陽樓早已不是原身,但掩映在蓮花和古樹之間的屋子,還顯露出古時情懷。狀如官帽的屋檐透著書香門第的氣息,繞至屋后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據(jù)說朱熹當年經(jīng)常在此徘徊思考。又聽說,朱熹的《觀書有感》正是由紫陽樓附近的景色觸發(fā)而來。默誦一遍古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說的可不就是紫陽樓邊的一塘古蓮。
五夫是“群英薈萃”之邦,鎮(zhèn)上歷史文物古跡非常豐富。朱熹的故居紫陽樓只是五夫理學之旅的一個開端,打個比方,如果朱熹是五夫鎮(zhèn)的頭號招牌,那么興賢古街就是入門之后的重頭戲。
興賢古街是五夫鎮(zhèn)上最能體現(xiàn)朱熹及歷代先輩功業(yè)的地方。始自五虹橋,終至文獻橋(又名雙龍橋),全長1000余米,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陽坊、雙溪坊六個街坊組成。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劉氏家族遷居五夫里時即具雛形,南宋后期趨于鼎盛。
街上牌坊林立,在主要的建筑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朱熹的蹤跡。位于古街后半段的興賢書院,最早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構(gòu)筑,朱熹學有所成后,在此弘講理學、以文論道,現(xiàn)今在書院內(nèi)還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堂匾和各式楹聯(lián)。朱子社倉原名“五夫社倉”,首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由朱熹提議創(chuàng)設,開救荒之先河,是朱熹的惠民善政,后人為了紀念他,將其更名為現(xiàn)在的朱子社倉。
走在古街,還可以看到五夫名門劉氏家族重修的祠堂。五夫劉氏是中華劉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又被史學家稱為東族劉氏。家祠于2005年重建成后,為五夫的文化游增加了更深的內(nèi)涵。劉氏家祠中供奉的“五忠六賢”,在武夷山名垂青史,宋朝時期的“三忠一文”,更是被歷史所公認。此外,朱熹十四歲來到五夫鎮(zhèn)后,便是由劉家的劉子羽、劉子翚、劉勉之照顧成人的,不可否認,他們的言傳身教已經(jīng)成為了朱熹思想的一個來源。劉氏祠堂布局莊嚴,門樓磚雕藝術(shù)精湛,古風猶存。祠深二十余米,中廳還設有戲臺,祠內(nèi)常年香火繚繞,若是在制茶的季節(jié)走進去,可以看到門的兩邊坐滿了正在挑茶的白發(fā)老人。
離劉氏祠堂不遠的連氏節(jié)孝坊在武夷山當?shù)仡H為有名,仿佛朱子理學的另一種實踐,目前已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興賢古街,幾乎家家門前都有一副對聯(lián),古樸的樟木再貼上紅底黑字的手寫對聯(lián),五夫的古風古韻就呼之欲出了。行走在街上,也許你的眼睛就會不自覺地被“之子于歸”的橫批吸引過去,仔細看看,“凈掃蓬門迎上客,鼓擊琴瑟接新人”的上下聯(lián)和泛舊的門楣,是不是襯托得這四字愈加大氣?
從頭走到底,興賢古街一千米的距離要比不少古街長,更難得的是,長長的街道所置身的五夫鎮(zhèn)本身并不大,卻滿是古跡遺址。離開興賢古街前,還有一條不能錯過的古跡是朱子巷。它就處在五夫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是朱熹外出返家的必經(jīng)之路。巷子曲折向上,全部用鵝卵石鋪就,上面印滿了朱熹幼時上學和中年訪友的足跡。走在上面,輕撫兩邊的古屋高墻,不知道是否可以連上古人的脈搏,一探五夫理學的究竟。
曹墩
茶不到曹墩不香
曹墩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九曲溪上游。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九曲棹歌》中,有兩句“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其中的“平川”指的就是曹墩。由此可知,曹墩距離景區(qū)很近,事實上,不想坐車的話,從星村竹筏碼頭沿溪水向上走,一個小時就到了。
從明代開始,曹墩就一直是武夷巖茶的主要產(chǎn)地,這里家家戶戶做茶,從腳步不穩(wěn)的小孩到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茶,哪怕是一個后落戶于此的外地人,對茶也能說出個三五分來。這里的茶水流進每個人的身體后仿佛就不再離開,于是曹墩索性叫“茶村曹墩”。
若只是產(chǎn)茶,曹礅的名氣不會這么大?!安璨坏讲茼獠幌恪眰鞒隽瞬芏詹璧纳耥?。具體來說,曹墩的茶做工精細,不只香氣濃郁,還有清、甜、活,回味悠長的特點。
雖然就武夷山整個市來說,人們的生活天天都是在泡茶、喝茶中度過,但是作為一個游客,喝茶遠不如當?shù)厝四菢幼栽?。來到曹墩就舒服多了,這兒不僅茶香,當?shù)氐牟柁r(nóng)比起武夷山其他處熱情的人們更是有增無減,走在路上只消一個眼神、一個探頭,身子已經(jīng)從街上挪到了屋內(nèi),不一會面前就擺上了一杯香氣四溢的武夷巖茶。
曹墩的茶濃,生活氣息也濃。早幾年,曹墩政府曾投入100多萬元,將沿古街的打鐵鋪、彈棉花鋪、竹編鋪、根雕鋪、草藥鋪、剃頭鋪、豆腐坊、小吃店等整葺一新,打造鄉(xiāng)村民俗游,近幾年回落之后,有些店鋪已經(jīng)不見蹤影。不過,仍不時聽到有游客前來打聽當時的店鋪。好在店鋪雖然消失不見,茶村的人情味還在。穿過飄著茶香的吊腳樓古街,兩邊敞開的門中時時刻刻可以看到人們心滿意足的笑臉。坐下來,在村口的典齋膳堂,吃一頓當?shù)卦兜霓r(nóng)家土菜,用白米加野果做成的黑飯,山野清香陣陣。
曹墩人的生活很自在,不過別以為這樣他們就滿足了,在小小的茶杯后面曹墩人還藏著自己的文化隱光。作為明清兩代武夷巖茶的主要產(chǎn)地,曹墩的富庶可想而知。這里的古門后面同樣住著曾經(jīng)的名門望族,且不說撰寫了《武夷山志》的董天公舊宅、狀元府、舉人府,姑且順著精美的木雕、石雕,一路眼光流轉(zhuǎn),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就來到了某個令人驚喜的庭院,院中留守的阿婆也許還會不無驕傲地講訴起昔日的繁華。而那個帶你踏入庭院的小小雕刻,又怎知不與茶有關(guān)?
除了茶之外,曹墩人的生活還有兩件雅事,文書和蘭花。因為喜好習書法的人不少,逢年過節(jié),可以看到許多自書的對聯(lián),時不時村里還會來一場書法比賽。在這里,有機會看到一些很有特色的行業(yè)對聯(lián),比如“秤直鉤彎星朗朗和知輕知重,磨大眼小齒稀稀可推細推粗”,這是豆腐坊門前的,而“腳蹬草屐暢游名山佳水,手握經(jīng)緯喜編美好藍圖”,這就是草編坊的。比起同樣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的五夫鎮(zhèn),曹墩的對聯(lián)透出不一樣的趣意。
游客若想買幾件伴手禮帶回送親友,茶葉無疑是首選,曹墩的茶葉沖泡出的香氣可以迎合許多入門茶友的喜好,價錢又十分公道。除了茶葉,根雕、蘭花同樣不錯。古街上根雕鋪內(nèi)的鄭師傅不僅擅長雕刻,同時也是栽培蘭花的好手,出自他手下的根雕和蘭花都是搶手貨。
說到蘭花,這是茶以外另外一處曹墩家家戶戶都可看到的風景。當?shù)匚挥诰徘嫌未髰{谷入口處,多云霧且雨量充沛的氣候,使得幽蘭處處叢生。在曹墩,每戶人家少則幾盆,多則數(shù)十盆,甚至成百上千盆,栽的人多,蘭花的種類自然也多。據(jù)介紹,武夷山當?shù)負碛械奶m花品種占全國蘭花種類的70%以上,曹墩占了大部分。其中有一種獨特的蘭花,被人稱為“董工蘭”,得到的人無不以之為傲。
曹墩是巖茶之鄉(xiāng),也是蘭花之鄉(xiāng),堪稱武夷山“巖骨花香”四字的形象代表。另外,人們耳熟能詳?shù)奈湟纳綄в卧~多數(shù)出自曹墩人董天公的《武夷山志》,可以說,不管你走到武夷山的哪一個地方,都有曹墩如影隨形。如此的曹墩,來到武夷山又怎能不去呢?
桐木村
紅茶的故鄉(xiāng)
武夷山有兩處專業(yè)的茶村享譽世界,一個是天心村,專做正巖茶;另一個就是桐木村,紅茶的故鄉(xiāng),以正山小種紅茶和金駿眉最為有名。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市西部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地處閩贛交界,從保護區(qū)內(nèi)的三港乘車北行11.6里,過了桐木關(guān),就是江西。境內(nèi)平均海拔800米,一條長35公里、東西寬25公里的大峽谷斷裂帶分布其中,地勢險峻,再加上保護區(qū)流傳著哨兵把守的傳聞,至今仍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平日里除了慕名來探茶詢香的訪客外,很少有游客前往。不過,對于喜歡騎行的車友來說,桐木村可能不那么陌生,沿桐木村向北,繞行江西,再返回福建省內(nèi),就可以到達素有“華東屋脊”之稱的黃崗山。
近些年,由于金駿眉的問世,桐木村在國內(nèi)得到了很多關(guān)注。實際上,桐木村的名字遠在百年前的清朝,就已經(jīng)傳到海外。位于福建最北端的桐木關(guān),是武夷山八大雄關(guān)之一,易守難攻,立關(guān)北望,“V”形的大峽谷是一道自然的天塹,延伸至江西省內(nèi)。歷史上,這里不僅是兵家爭搶之地,也因為舉世罕見的生態(tài)和紅茶故鄉(xiāng)的身份,引得許多貪婪的外國探險家來此尋寶。
桐木村的歷史頗有些坎坷,不僅“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明明是紅茶的發(fā)源地,自清末以來,茶葉外銷的道路卻因人為因素受到阻隔。說起武夷紅茶名氣最響的時候,要追溯到清朝中前期。最早在康熙五年,由荷蘭人把少量的“正山小種”紅茶帶回歐洲,沒料到卻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流行起來,并形成后來的下午茶傳統(tǒng)。為了打破中國人對紅茶技術(shù)的壟斷,一個名叫羅伯特·福瓊的英國植物學家奉命承擔了刺探這一商業(yè)秘密的任務。福瓊先后兩次來到武夷山,經(jīng)過五年時間,他詳細記錄下武夷茶的制作工藝,購買了大量茶樹種子。在此之前,歐洲人長期來一直以為紅茶是不同于綠茶的另外一種植物,直到此時方知,是制作工藝的不同產(chǎn)生了迥異的口感。為了保證茶葉的順利移植,福瓊出高價招募了八個當?shù)氐闹撇韫と耍罱K將他們帶到氣候和地理條件相似的印度大吉嶺,在那里培育出了現(xiàn)在行銷全球的大吉嶺紅茶。此后僅僅過了50年,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茶葉就足以供應歐洲,英國不再向中國進口茶葉。
紅茶的移植誠然令世界上更多的人得以品嘗它醇香的滋味,甚至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但歷史的行事帶有上世紀中國特有的遺憾和屈辱,總讓人五味雜陳。2009年,一位名叫羅禪的印度茶師來到桐木村。站在茶園中環(huán)顧四周,他不禁感嘆只有生態(tài)如此好的土地才能生出最上好的茶葉。這種盛贊卻不足以緩解人們心頭的苦楚,面對立頓120余年的歷史,桐木村的人們?nèi)沃氐肋h,身為紅茶的傳承人,建立長久的茶業(yè)品牌幾乎是這里每個人的夢想。
正如羅禪所感慨那樣,桐木村的茶園遍布在舉世難找的自然生態(tài)中。
武夷山向來以“盆景式茶園”著稱,在景區(qū)內(nèi)的正巖茶分布極散,每戶茶農(nóng)十幾廟的茶園恨不得分長在幾十處。在桐木村,茶樹生長得更加恣意,有時兩三株茶樹就長在峭立的巖壁上,遑不論一芽一葉的金駿眉,這里的每一片茶葉采摘都極費人力。
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出許多神奇的物種。在桐木村,最傳奇的當數(shù)金斑喙鳳蝶,它是惟一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蝴蝶。之所以稱它為傳奇,還因為這種蝶一旦被捕入網(wǎng)中就會奮力掙扎,直至翅膀全部破碎。國內(nèi)尚沒有這種標本,在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昆蟲標本珍藏室內(nèi),保存有三只采集自廣東省連平縣的殘缺金斑喙鳳蝶標本。
桐木村人喜歡開玩笑說,鄧小平在這劃了一個圈,這圈要比深圳特區(qū)更早,說的就是1979年7月3日正式批準設立的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qū)。這圈一度被村民視為致富的牽絆,伐不得也獵不得,讓山里的人很迷茫。經(jīng)過三十年的歲月,如今它已成為桐木村人最引以為傲的家園,因為只有這才是正山小種、金駿眉的產(chǎn)地,只有這才是紅茶正宗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