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福建沿海,受倭寇侵?jǐn)_最盛的當(dāng)數(shù)興化(莆田),周德興受命巡視東南時就認(rèn)為平海、莆禧、南日地理位置險要,是軍事要沖,決定設(shè)置平海衛(wèi)、莆禧所、南日水寨,筑城建寨,派兵防守。
莆禧古城原名“浮曦”,古城東南北三面臨海,地勢較高,晴天迎著朝陽出海,嵐光海霧變幻莫測,因此美其名“浮曦”,莆禧是浮曦的方言諧音。
莆禧是一個“守御千戶所”,置正五品官一員,從五品官二員,駐軍一千名,屬平海衛(wèi)管轄。莆禧城周圍城墻總長590丈,城墻高一丈三尺,墻基厚一丈兩尺,建城垛1049個,警鋪24個,城門四座;城門上還建有城樓。莆禧古城的水門最有特色,城池的水門都是必需的,它承擔(dān)著排澇的功能,大雨之后或者遭遇大潮,潮水入城,水門就可以及時排出積水,防止“水淹七軍”。而莆禧城的水門獨(dú)特的是在門前豎著高矮不一的石條,那幾條石柱東倒西歪的不成樣子,卻是辟邪的幾位神祇的化身,防止亂七八糟的污穢從水門進(jìn)入,侵?jǐn)_百姓的生活。莆禧城內(nèi)還建有“千戶所衙門”和糧倉等。抗日戰(zhàn)爭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較完整,1939年該城被毀,現(xiàn)在尚殘存東、北二座城門和月城,以及一百二十多丈的古城墻,城內(nèi)青石鋪設(shè)的十字街和城隍廟保存尚好,隱隱透現(xiàn)出了莆禧古城的歷史厚度。
莆禧城內(nèi)的城隍廟位于城南東門地段,又稱“鯉江城隍廟”,這座城隍廟有著奇異的傳說,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圍莆禧城五十多天,后城隍顯靈,城頭上“神燈四布,夜夜繞城,寇望而生畏,自潰鼠竄”。清初海禁遷界,莆禧民眾被迫內(nèi)遷30里,莆禧城隍大神也隨之移居涵江鳳嶺,后來復(fù)界,部分莆禧人又回到家鄉(xiāng),但城隍大神卻被鳳嶺民眾挽留,只好在莆禧廟重塑城隍金身。
每年的正月十九,莆禧城里總是熱鬧非常,人們把城隍爺抬出來環(huán)游全城,同時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走高蹺、跳火、擺棕轎等等,最精彩的是爬刀梯,那刀梯豎在城隍廟前的場子上,有四五層樓房高。請來的乩童在場子上盡情地表演了各種法術(shù)之后,就有稍年輕的那一位爬上了刀梯,他邊做著各種花式動作,一會的工夫就爬到了頂部。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高高地在那幾棵老榕樹的上面了,好像都進(jìn)入到了云彩里。刀梯周圍的人們越來越多了,大家好像都在等待著什么。忽然那頂上的乩童手一揚(yáng),引起下面的人群一陣騷動,大家都在搶什么,問身邊的老百姓,才知道他在撒銅錢,是那種古代的真正的銅錢??磥頁尩姐~錢的人今年一定很福氣很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