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點30分,從霞浦開往大京的班車緩緩駛出區(qū)間車站。我的目的地大京古堡位于東沖半島東邊。從地圖上看,東沖半島就像一條環(huán)抱著東吾洋的大胳膊,從青山島到東沖半島走海路看起來近在咫尺,而我走陸路從城澳到寧德再坐動車到霞浦再轉(zhuǎn)班車到大京,足足繞了好大一圈。我很奇怪為什么青山島到東沖沒有班船呢,不但節(jié)省時間還節(jié)能減排。
車貼著海岸線飛馳著。一個個小漁村向后掠過車窗。路過一個叫涵江的漁村,遠處的海面上插著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邊的竹竿。
霞浦號稱擁有“中國最美海岸線”,近年來,霞浦灘涂題材的攝影作品在國內(nèi)國外的攝影大賽上連連得獎,霞浦也成了國內(nèi)攝影愛好者爭相奔赴的一個攝影圣地了。我看著車窗外如海上竹林般的海帶田,一條條小機動船錯落其間忙碌著,確實是一幅充滿形式感的美麗畫面。
班車翻過半島中部的山脈,下山路上就能遠遠地看到大京了。大京古堡形似一只草鞋,背山面海躺在田野和樹林之中,南面更遠處是金黃的沙灘和碧綠的海水。
陽光透過城堡前的大榕樹,斑斑點點的陽光打在石頭城墻上。我背起攝影包,穿過大京保存完好的古城門,一條寬敞的石板路徑直通向古城深處。這條青石鋪成的老街道居然能逃過本世紀初福建省的那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村道路硬化工程”而如此完好的保留下來,我覺得簡直是太幸運了。
古堡城墻用黃色花崗巖砌成,固若金湯。在朝向大海的東門,甚至還設有甕城,萬一敵人突破了第一道城門,城墻上的鄉(xiāng)勇還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來犯之敵聚殲于甕城之內(nèi)。如此完備的城防工事可不是擺設。在倭寇頻繁劫掠中國海疆的明朝初年,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下詔設置海防巡檢司千戶所,大京列為十二千戶所之首。由江夏侯周德興督工建造的大京古堡,城墻長近三千米,墻下開挖護城河。歷史上經(jīng)歷過幾次倭寇圍攻,大京憑借城高墻堅,每次都成功退敵。
站在城墻上往城內(nèi)眺望,青磚黑瓦的老屋已經(jīng)不多了,灰色的水泥小樓就像雨后春筍一樣拔地而起,城墻圍不住大京的擴張,沿著西門出城的公路,兩旁眾多的小洋樓已然形成了一個新城區(qū)。城墻上垛口、炮位依然完好,一邊胡思亂想著當年鄉(xiāng)勇拒敵的戰(zhàn)火硝煙,下到城墻邊的公路上往海灘走去。穿過茂密的木麻黃防護林,大京海灘展現(xiàn)在我面前。夕陽照射下的沙灘風景絕美,正在退潮,白色的貝殼星星點點散落在金黃的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