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沿海行走,不時會有石砌的古堡撞進你的眼簾,有的廢棄破敗了,而有的還比較完整。最有魅力的是,如今古堡里的老百姓如同他們的祖先一樣安靜而自然地生活著。生活在都市里疲憊的人們往往不能想象古堡里的生活是如何的愜意,那里有舒緩的海風,還有海風下飄搖的仙人掌花。
歷史倒溯五百年,明嘉靖朝時,盛極一時的大明王朝就像一艘巨型航船,歷經(jīng)兩百多年的風浪,已經(jīng)是千瘡百孔,在驚濤駭浪中風雨飄搖了。嘉靖皇帝頭枕祖宗留下的龐大基業(yè),后半生沉醉于齋醮之中,特別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宮婢之變”后,竟自“十八年即不視朝,遂使營造繁興,府藏告匿,百余年富庶,治平之業(yè),因以漸體”。
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也正在國內(nèi)戰(zhàn)亂中踉蹌而行。在大名割據(jù)戰(zhàn)爭中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武士和浪人“迫于饑窘,糾眾掠食”,不約而同地把劫掠的目標指向了大海對岸富饒的鄰邦——大明王朝。倭患,自元代就已出現(xiàn),那時偶爾有幾十上百人的小股倭寇流竄在東南沿海一帶為非作歹,但是在中央王朝一貫的有力打擊下,中國的海岸還算安寧。直至嘉靖朝,在內(nèi)憂外患雙重作用力下,終于釀成大患。
福建海岸古堡,就是在一波波倭寇進犯中矗立起來的。明太祖朱元璋重視海防,他深知能夠動搖大明王朝統(tǒng)治的兩大外患:“南倭北虜”。東南沿海是帝國繁榮富庶的錢糧之地,沒有一個固若金湯的海岸線,他寢食難安。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前往福建沿海勘察、整飭防務(wù)。不負圣望,周德興不愧為一位天才的軍事工程專家。他走遍福寧、福州、興化、泉州、漳州沿海,“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余人。相視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 。這一十六座城堡,按照標準的軍事防御工程修建,設(shè)有甕城、垛口、高大的城墻,用堅硬的花崗巖堆砌,像一十六枚鋼釘,牢牢釘在福建的海岸線上,控制著海防要地,互為犄角,互相呼應(yīng)。在嘉靖朝,一波波倭寇如海嘯般席卷東南沿海,多時竟有數(shù)百艘船、上萬之眾,東南千里海岸同時告急。明太祖的深謀遠慮和周德興督造的堅固城堡在血雨腥風中終于起了作用,大多數(shù)城防抵受住了一次次的攻擊,在抗倭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當年的海防古堡大多還矗立在福建的海岸線上?;◢弾r城墻堅固如初,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風雨洗禮,曾經(jīng)的戰(zhàn)火血水痕跡早已無存。和平歲月中,古堡仍舊身著戍裝,堅守海岸,遙望海面漁帆點點,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