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事物能敵過時間。比如西街。久長的歷史并沒有讓她變得殘敗破落,相反卻賦予了她更豐厚的氣韻。每一次走西街,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也許你淡淡瞥過的門楣后就是一個商賈大家的背影;也許你匆匆經(jīng)過的古榕下就曾蔭蔽過某位達官顯貴;也許你停駐的石板上就曾留下過某位風(fēng)流才子的足跡……因其豐厚、沉默和久遠,總覺得西街是泉州城的一個神來妙筆。
西街的底氣在開元寺,膽氣在東西塔,但它雋永深沉的靈魂和柔情還安放在那些或?qū)捇蛘?、或長或短的古巷之中。走在那些旁逸斜出的小巷中,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光耀歷史的名姓:南宋宰相曾從龍的府邸在曾井巷內(nèi);泉州登科第一人歐陽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內(nèi);北宋宰相留正連續(xù)三朝為相,三朝巷因他而名;明萬歷相國李廷機筑相府于甘棠巷;著名理學(xué)家蔡清故居則位于孝感巷內(nèi)……
遠觀西街,吸引你的或許是那些不論晴雨都泛著艷光的紅磚墻、充滿異域風(fēng)情的火焰窗、斑駁的老招牌以及綿延的古巷——當然,還有永遠作為西街天際線最亮麗風(fēng)景的東西塔,但當你真正走進西街,令你心動的,定然是這里的人、情、味。
開元寺門口有副著名的楹聯(lián)“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圣人”,由于毗鄰開元古剎,西街西段最多的是佛具店,香霧繚繞、佛歌縈回,店主大多也是虔誠信徒,主業(yè)就是禮佛,做生意反而弱化成一個廣交佛友的途徑而已。
有時,沿街的人家會隨意地在門前支起一個小攤,擺上一些自家的手工品和針頭線腦,也不守著,自顧自地在院落里忙著家事,只等客人一聲“有人嗎”的探問,才匆匆擦凈沾著油鹽或是泡沫的雙手前來招呼。即便是服裝店或日用店的店主也常常大敞著店門離去,前來“話仙”(閩南語,意為“聊天”)的鄰居則會自然地幫著看店,熱心地招呼相熟的、不相熟的顧客;總是聚在巷口下棋的爺爺們,已經(jīng)相識了六十多年,兒時一起打架,老了一起喝茶,“總是吵架,但明天一定還是拿著茶壺來找”……
即使西街上諸如秋水軒神曲、陳天恩彩扎店這些老字號已經(jīng)沉入歷史的煙波中,但對于泉州人來說,有一些味道是離了西街就會變的,比如面線糊、元宵圓和潤餅皮,仿佛它們的美味不是來源于精良的制作,而是來自“西街”這個本就讓人回味無窮的前綴。有一些字眼,也是離了西街就會變的,比如“家”,即便是對于今天的泉州人來說,有一間毗鄰開元寺、面朝西街的祖厝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這意味著他是一個“正泉州人”。因此,許許多多的泉州老人一輩子都沒有動過搬離西街的念頭,華屋廣廈雖好,“終究沒有西街這般有天有地”。更何況,走得再遠,泉州人都不走出東西塔撐起的那片小小天空——西街里深藏的這片精神家園。而生活在東西塔之下有情天地的人們,褪去祖上的榮光之后,安心在古巷長街中把尋常日子過出或濃或淡的禪意來,在圣人與凡人之間自在穿渡。又或者,圣凡之間其實從來也并沒有明白的界限。
西街 使用指南
開元寺
西街有多滄桑,開元寺就有多古老,開元寺本身就不乏傳奇和故事。而最離奇的就是建寺的關(guān)于桑蓮花開的傳說。雖然開元寺已經(jīng)算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廟,但我們?nèi)缃袼吹降拈_元寺不過是當初建造面積的十分之一二而已,可想當年的勝景。
開元寺大殿的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處,有24尊妙音鳥木雕——它已成為泉州標志之一,有趣的是,除了管弦絲竹、洞簫琵琶,有些妙音鳥還捧著文房四寶或瓜果點心,這才是泉州人的審美情趣吧,因為在泉州人的心中,神佛雖然神圣,卻又是親切,富有人性的。
所以,當你經(jīng)過大雄寶殿,靜靜諦聽那些呢喃的禱告,會發(fā)現(xiàn),禱告里不過都是些少女心事、家常瑣碎和老人掛牽,慣于和神佛比鄰而居的泉州人,也早已在心底把神佛當做一位和善的老鄰居,安然地交付心底的秘密,甚至只要被籠罩在神佛安詳?shù)哪抗夂退聫R微醺的香燭氣息中就已覺得足夠熨帖。
東西塔
泉州有句俗語說,“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常被用來稱贊別人,意指此人有風(fēng)骨有品格,“活出了泉州人的樣子”。可見東西塔絕不僅只是一個地標性的景物,更是泉州人的精神圖騰。
東西塔最初是兩座木塔,后因火災(zāi)被焚毀,之后又改建過磚塔,最后便筑成了如今的這樣兩座石塔,它們至今仍是我國最高、最古老的一對石塔。最難得的是即便在1604年泉州遭遇8級地震之際,東西塔也并未受到嚴重影響。1300年來,除了更換過因地震震落和損壞的一部分巖石,整個石塔都還在使用建成時的石料。
雖然人們常說“雙塔并峙”,但其實西塔要比東塔略矮一些,東塔鎮(zhèn)國塔高48米,而西塔仁壽塔則高45米。當時,為了建造這兩座石塔,幾乎舉城出動,甚至造就了泉州的幾處地名:一是傳說當年造塔的石料從西街排到城郊的東海法石村,因此至今人們還稱法石街為“石頭街”;另一個就是如今的涂門街。
東西雙塔都是五層高、呈八角形,每層都有飛檐、樓閣,四面開著圓形拱門,設(shè)佛龕,不同之處就在于東西塔每層的拱門和佛龕擺設(shè)位置正好相反,如同鏡像一般存在著。
但東西塔的精巧絕不僅于此,每座塔的浮雕各有80仙,其中以西塔第四層的“猴行者”雕像最廣為人知。這個猴頭人身的形象雖已考證出是印度教經(jīng)典《羅摩衍那》里的名為“哈努曼”的猴王,不過泉州人還是喜歡親切地稱他為“孫悟空”。
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中,東西塔是雄渾的,但我更愿意記取它們溫柔的一面:舊時,東西塔的每個角脊下都懸掛著一個鈴鐺,每當風(fēng)起,便會吹送一片清越的鈴音,這就是傍海而居的泉州人骨子里的浪漫吧。我亦相信,每一串鈴音,都是靜默千年的古塔在細訴往事……
舊館驛巷
比起大多數(shù)泉州古巷,舊館驛巷明顯要寬闊些,西街的喧鬧不時“擠入”巷中,讓人恍然間感覺又聽到當年鮮衣怒馬的達官顯貴飛馳而過的“嘚嘚”馬蹄聲。
位于開元寺斜對角的舊館驛巷顯然是西街眾多風(fēng)情古巷的一個縮影,這里曾有泉州作為古代交通要衢的物證——古驛站;全國唯一的董、楊聯(lián)宗史跡——董楊大宗祠;見證過世家大族的累世興盛,回蕩過苦讀學(xué)子的朗朗書聲,記取過商家大賈的富裕榮華,也聆聽過才子佳人的山盟海誓……但時光流轉(zhuǎn),褪去了鉛華和榮光的舊館驛巷,如今更似一條尋常巷陌,默默守護著巷中人家的尋常日子。
舊館驛的頭一戶人家,便是泉郡聞名的書香世家——龔家,故居主人龔維琨在清道光年間曾官至翰林院編修,子孫也都學(xué)問廣博,且多以教書為業(yè)。累世傳承,“舊館驛龔”一門書香之名便也舉城皆知。
多年后,龔家的一位后代用她獨特的懷鄉(xiāng)筆墨又為“這座迷宮式的三進兩落大厝”迎來了大量的尋訪者,她就是以“舒婷”的筆名揚名的龔家后代——龔佩瑜。如今,站在這座褪去鉛華的古厝門前,找尋舒婷筆下“在刷洗得木紋斑駁的中案桌、影壁、窗欞;微微發(fā)黃的字畫;龜裂的方磚;天井藍釉花盆里的官蘭;甚至鑲在滴水檐的青苔上”的“家的感覺”,總感覺殘留在此間的累世書香芬芳如昨。
手巾寮
踱出龔家,不遠就是一排面寬狹窄卻縱深修長的木構(gòu)建筑群,大抵是因為遠看如同一條狹長的“手巾”而得名,它是一種騎樓的變體,是傳統(tǒng)的“街屋”,也是現(xiàn)代的“店宅”的原型。當?shù)厝藢⑦@排手巾寮稱為“新朱”。如今,已經(jīng)鮮少看見這排手巾寮卸下門板,但門上的春聯(lián)卻年年換新,且字字墨色飽滿、句句文氣酣暢,倒也讓想一窺內(nèi)景卻不得的訪客看到另一種“風(fēng)景”。
西街舊書店
西街的舊書店大多沒有明顯的店招,有時甚至簡化成一片硬紙板上的“舊書”二字。數(shù)目龐大、門類眾多、年代繁雜的書籍被無序地堆疊在同樣可稱為老舊的書架或是地板上,任人挑選。老板大多也并不熱心生意,而是如同一個坐擁寶藏的財主,自矜又有幾分挑剔地觀察著你挑選的書冊,若是挑到他的“珍寶”,他甚至?xí)老驳靡銥橹?,不計較地開出底價,權(quán)作一個結(jié)交的“禮物”。
對于鄰人,這更似一個公共的圖書室,在舊館驛巷口的這家書店,時常會看到相攜而來的祖孫二人,爺爺抱著封面殘破的舊書,孫子則守著一本本漫畫冊,流露出的卻是同樣甘之如飴的滿足。
舊館驛青年客棧
舊館驛巷旁一個窄窄的巷口,有一塊小小的招牌,寫著“舊館驛青年客?!?。一開始,你會有幾分莫名地回望一下剛剛走過的“舊館驛巷”,而當你好奇地走入這條無名的窄巷,則真的有一個“舊館驛青年客?!毕蚰愠ㄩ_著大門。
緩緩?fù)崎_那扇似乎還會沾上滿手油彩的小木門,你也會瞬間明白客棧老板當初為何篤定地認為第一家青年旅館“當然應(yīng)該開在西街”:它是如此泉州,紅磚石墻、天井小院,院墻外就是西街上長長短短的叫賣之聲,仰頭就是昔日家家戶戶必備的,可用于存放、擔運祭祀用品的竹籠。甚至它本身,就是泉州著名攝影家陳世哲的舊宅。因為房屋本就不大,又是在舊建筑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舊館驛的條件確實堪稱簡陋。但我仍愿意介紹背包來游的朋友們住在這里,因為懂得,每一個旅人的心底,都更愿意枕著一個城市的歷史、前人的舊夢入眠。
城心塔
也許只有“重堪輿”的泉州人才能如此精細地定位出一座城的“城心”并且還精心建造了“鎮(zhèn)煞風(fēng)水”的城心塔,也使得西街上多了一座塔的風(fēng)景。
因有一亭一井一塔而得名的“井亭巷”位于西街的中部,也是泉州因形似鯉魚而得名的舊城區(qū)——鯉城的中心位置。舊時的泉州人以人有肚臍推測出鯉魚也有魚臍,并因肚臍為下凹的圓形,而把位于鯉城中心的一口古井認作魚臍所在,這口玉泉井就是井亭巷得名的那一“井”,傳說雖然有些荒誕,這口古井出水卻當真是又多又快,即使大旱之年也未有斷竭過,至今依在滋潤這里的百姓。
亭已不存,而鎮(zhèn)守護衛(wèi)著鯉魚心臟的城心塔卻仍被圈在巷內(nèi)一戶人家的圍墻內(nèi)。這也是一座八角狀、樓閣式的佛教塔,雖然形制明顯縮小,卻也像東西塔一樣是五層五檐,塔身用傳統(tǒng)的閩南紅磚砌筑,外涂白灰,頂部是用紅陶罐疊成后又涂上白灰的葫蘆剎,比起東西塔的雄渾,倒是顯得十分嬌俏。
梨園
福建省梨園
實驗劇團駐地
南外宗正司、水陸寺遺址
沿著井亭巷一直走,就會走到與舊館驛巷也相連接的古榕巷。古榕巷雖以古榕為名,其實榕樹卻極少見,據(jù)巷中老人回憶,這里倒是曾有一座古榕觀音亭。亭子也已被毀,但亭中的石刻觀音像依然在巷中36號的宅院西墻角,左手托著白鸚鵡,右手握著甘露瓶,安詳?shù)刈⒁曋^往的路人們。
同樣只留下遺跡的還有曾有著約10畝放生池的水陸寺,這里曾是泉州重要的宗教場所,雖然明嘉靖年間水陸寺被移入開元寺內(nèi),但在過去,每年農(nóng)歷七月,依照泉州民間的“普渡”習(xí)俗,歷代郡守都會在此主持水陸大醮,專祀泉郡的無主孤魂,并以明燭紙船放入池中,希望把瘟神王爺送走,求得境泰民安。
南宋初年,皇室將管理皇族事務(wù)的南外宗正司遷徙到此。
現(xiàn)在這里為省梨園實驗劇團的駐地,雖仍有一方約200平方米的水面,卻早難尋昔日舊影。梨園劇團的禮堂就在放生池邊,為劇團排練場地。
保和堂
臺魁巷的風(fēng)物似乎或多或少都與“治病救人”有幾分淵源,在白來葉的樹蔭下,還有一間殘破的老屋,如果不是招牌上依稀可見的“白塔”標志和“保和堂”字樣,很難想象這就是有著200年歷史,在老一輩泉州人中還享有盛名的醫(yī)藥老字號“保和堂”。
保和堂由明代進士、著名理學(xué)家蔡清后裔開設(shè),專售祖?zhèn)髅刂起鄹?。以白塔為標記,其疔膏又稱“白塔膏”,對各個部位的疔瘡癤腫都有很好的消退腫痛作用,是流傳百年的“外科圣藥”。有趣的是,這里曾經(jīng)懸掛著一只用白紙和竹篾手工糊制的巨大白塔,不僅成為藥堂的標志,甚至一度成為巷子的路標。
蔡氏后人仍然輪流來這里“值班”開店,即使來買藥的人越來越少,但是他們?nèi)匀挥X得“祖上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自己手上斷了”。
臺魁巷
舊館驛巷的斜對角,有一條“臺魁巷”,但若當真問人“臺魁巷”怎么走,還真可能找不到。因為“臺魁巷”在泉州人口中,有太多名字,比如因不孝兒欲殺父誤“殺瓜”的傳說而得名的“殺瓜巷”;因奇仕媽宮而叫開的“奇仕媽巷”以及因巷中著名的保和堂圣藥——白塔疔膏而傳開的“白塔巷”。
不過,臺魁巷并不難找,因為巷口有一顆枝干扭曲又生滿樹瘤的“怪樹”,俗名叫做“白來葉”。據(jù)說,樹齡已經(jīng)超過了七十年,一年要落兩次葉,樹葉還可以治病,尤其是對小兒身上的疔癤有奇效。不僅周邊的人家常來此采樹葉,甚至還有從南安等地趕來的,即便如今醫(yī)學(xué)昌明,但在泉州人的心中,自然的力量仍是不可輕視的。
泉西基督教堂
泉西基督教堂由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基督教牧師吳封波主持興建。1925年,牧師吳炳耀主持擴建。1999年再次擴建。泉西堂既有濃郁閩南建筑特色又融合了西方哥特式風(fēng)格,鐘樓頂橫臥著新加坡華僑特地從意大利羅馬購回捐贈的鑄鐵大擺鐘。
奉圣宮
泉州被稱為“戲窩”,自然少不了“戲神”,西街577號就是“戲神”雷海青的供奉場所——奉圣宮。
雷海青,又被人尊稱為“相公爺”。如今所有梨園和木偶劇團演出前,演員們都要先拜“相公爺”,這一信俗在泉州和莆仙地區(qū)尤熾。雷海青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宮廷樂師,最善琵琶。安史之亂期間,拒為安祿山奏樂而被肢解示眾,凌遲處死。梨園弟子至今感佩雷海青精湛的樂技和高潔的精神,尊奉他為“相公爺”,愛戀戲曲、尊崇忠良的泉州人亦在心中把他當作南戲文化的庇護神,供奉在最古老的西街,那些時常飄蕩在老街上空的裊裊戲音正好是對“相公爺”最好的供奉和告慰。
奇仕媽宮
臺魁巷17號,是在整個泉州乃至莆仙地區(qū)都有著盛名的“奇仕媽宮”,每逢初一、十五前來祭拜的人至今依然不少。泉州人口中的“奇仕媽”也被叫做“臨水夫人”,相傳其原名叫做陳靖姑,是福建省內(nèi)地位僅次于媽祖的一位著名的地方女神,專保婦女生育平安。
最初的奇仕媽宮位于臺魁巷11號,但由于“文革”期間廟宇遭到破壞,虔誠的信徒陳刺姑為了延續(xù)奇仕媽的香火,就用一只舊茶盤托著奇仕媽像四處搬遷,躲避災(zāi)難。后來,在鄉(xiāng)親鄰里的幫助下,奇仕媽像得以在17號重新安置,現(xiàn)在管理奇仕媽宮的張培珍正是陳刺姑的侄女,從三歲開始便跟著姑姑一起照看奇仕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