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千里春風任夢遙。讓人魂牽夢繞的清明如期而至。一縷霧嵐,一縷陽光,還有撲面的春風,把我牽向故鄉(xiāng),踏著紛紛的細雨,我又一次穿行在故園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笛聲悠悠,歌聲裊裊。微風拂面,細雨飄蕩,清明時節(jié)故鄉(xiāng)的田野一派生機盎然。桃花謝,李花開。在遼闊的田野,清明的勝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心境悠遠。尤其是映山紅讓人眼前一亮,那一叢一叢映山紅紅艷艷地開遍山野,如同火焰一般的熱烈。讓人感受春風蕩漾,希望在心,人生美好。而“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故園美景,常常在清明時節(jié)與我相逢……在遍地芬芳的清明,耳畔不時傳來許嵩唱的《清明雨上》動我心弦:“窗透初曉,日照西橋,云自搖,想你當年荷風微擺的衣角。木雕流金,歲月漣漪,七年前封筆,因為我今生揮毫只為你……”
清明插柳,是家鄉(xiāng)美好的傳統(tǒng)習俗。家鄉(xiāng)清明插柳除了驅(qū)毒避疫和明目外,還有美化、綠化的愿望。春天,故園的村頭村尾綠樹成蔭,楊柳依依,如煙似霧。清明時節(jié),柳樹更是展示出隨風飄拂的美麗。而與柳樹有關(guān)的折柳相贈、折柳相送的典故更是讓我們不能忘懷。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離別贈柳,難分難離,不忍相別。如今的家鄉(xiāng),楊柳垂蔭的河岸,成了人們休息游玩的好去處。
故鄉(xiāng)的炊煙,時時地在我心頭升騰縈繞。清明時節(jié),我匆匆地趕回故鄉(xiāng),一排排農(nóng)舍躍入視線,一縷久違的炊煙伴隨著玉米粥的香氣撲鼻而來,香醇又久遠。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個個傍晚,父母站在村口喊著我的小名召喚貪玩的我回家吃飯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我眼前。那一聲聲親昵的呼喚,像鐘聲撞在我幼小、稚嫩的心靈里。每每這時我便迎著風兒呼吸著炊煙的柴香和濃濃的粥香,一路小跑回到父母的身邊,被父母溫暖的大手牽著,有說有笑地一起回家。故園的溫情就這樣悄然地在我的腦海深處打上了烙印,成了一份深深的眷戀。
故園的那條小河是我永遠的夢,一直在我記憶的深處里安靜地流淌著著。清明,故鄉(xiāng)的小河又一次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撥動著我難以忘懷的琴弦。小河水面不寬,可河水卻碧綠清澈。沒有張揚的繁華,也沒有喧嘩的熱鬧,只有一份寧靜。40年前的清明時節(jié) ,那位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在河邊候船時,臨河而立,心中滿是對故園山水的歡喜與好奇。他乘坐小船,在滿天星光的引領(lǐng)下東去,只身一人前往異地求學,扯起了人生的風帆?,F(xiàn)在,在這個清明的傍晚,我又踏著溫暖的夕陽,慢慢地徜徉在河邊。好久沒有來到這小河邊了,好久不曾這樣癡情地望著這小河了,好久不曾聆聽這恰似天外之音的流水聲了。那優(yōu)美、感性而歡樂的聲音曾多少次把我苦苦的追求、如火的激情和失落的憂傷梳理得清澈而流暢。月光下獨步河畔又是一份難得的人生體驗。河水在月光下閃著朦朧的光芒,蛙聲此起彼伏地在河邊彈奏著熱鬧。聆聽亙古難改的水聲,收拾心靈片羽的光輝,任思緒在滄桑變幻中變得寧靜而又從容。剎那間,繁華與世俗遠遠地拋在腦外。于是,我的心靈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清明時節(jié)我沐浴著月之清輝,在故園的小河邊尋尋覓覓……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機構(gòu)編制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