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對虛詞的考查,沒有一個省份會直接考語法,而都是著眼于應用,要求考生根據(jù)文意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這樣,在具體語境中推斷虛詞的用法就顯得極為重要。下面結合2012年高考題談一談虛詞用法及意義常用的推斷方法。
一、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兼有多種詞性甚至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zhì)。我們做題時,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為實詞,作“率領、帶領”義,亦可以為介詞,翻譯為“把、用”等。再如:
(2012年四川卷第9題D項)時又有邊將詐誘殺為陣獲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解析:這個選項,考查的是“為”的兩個常見義項。選文寫到賀欽以至誠使得百姓受感化,當時有一個邊防將領用詐騙的方法殺了很多百姓并把它們當成是在戰(zhàn)場上被俘虜?shù)?。上級官吏查驗沒有得到實情,最后賀欽來后,那人主動坦白了。那么這第一個“為”就是動詞,解釋為“作為,當作”;第二個出自課文《六國論》,與“所”共同構成被動句式,那么這個“為”就是介詞,表被動。因此兩個“為”的用法便可推斷為不同。
二、語法判斷法
所謂語法判斷就是分析該句子語法成分,看這個虛詞在句子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然后據(jù)此推斷其用法。從語法結構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虛詞題常用的方法。如:
(2012年廣東卷第6題B項)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并開引河,導之入淮?
解析:這個選項,考查的是“之”的兩個常見義項。第一句的意思是陶澍從任藩司開始,就核實檔案,分別給官員們彈劾的彈劾、賠償?shù)馁r償、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糾纏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因此,文中的“糾葛”就是名詞,而前面的“三十余年”就是定語,從而可知“之”的用法是結構助詞,解釋為“的”。而“并開引河,導之入淮”是說懷遠初次出現(xiàn)漲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將它們鑿開,并引導水流入淮河。而“導”是“引導”之意,是一個動詞,由此可知此“之”為代詞,代“水流”。選項中兩個“之”,用法肯定不同。
三、語境推斷法
一般而言,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可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意來對虛詞用法進行判斷。如:
(2012年江西卷第11題B項)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不出,火且盡
解析:根據(jù)文章,我們了解到,徹里在皇帝面前,詳細地陳述了桑哥奸詐貪婪誤國害民的情況,言語十分激烈。皇帝很生氣,說他詆毀大臣,喪失了禮節(jié)和規(guī)矩,命令侍從打他的臉頰。但徹里爭辯更加激烈,他說:“臣和桑哥沒有仇恨,之所以盡力列舉他的罪狀而不顧全自身,正是為國家打算啊。如果怕惹圣上生氣就不敢再講實話,那么奸臣怎么能夠除掉,百姓受到的傷害從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絕勸諫的名聲,臣私下里怕的就是這個?!边@時皇帝完全明白了。從這段語意可知,“且”應該是“并且、況且”之意,表示語意的遞進。而“不出,火且盡”中的“且”則是出自課本《游褒禪山記》,是“將要”之意。由此可判斷這兩個“且”用法不同。
四、類比聯(lián)想法
在答題時用一些熟悉的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與給定的句子進行比較,從而判斷文言虛詞的意義用法,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
(2012年湖南卷第6題D項)終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視也,亦若此也
(2012年天津卷第10題C項)一瓢先生其理學乎/蓋將其變者而觀之
解析:做這兩道題時,如果考生善于進行類比聯(lián)想,那么問題便能輕松解決,因為在教材《游褒禪山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利用我們在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可知這個“其”與“乎”連用,其意為“難道……嗎”,“其”的用法就是語氣副詞,解釋為“難道”。湖南卷另一個句子“其自視也,亦若此也”來自于教材,我們可知這個“其”為代詞,代“他們”,因此兩個“其”用法不同。天津卷另一句子“蓋將其變者而觀之”亦來自教材,“其”為指示代詞,代“那些”,用法與文中的“其”也不同。
五、標志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如能記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等。如:
(2012年浙江卷第17題D項)其言不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2012年山東卷第10題C項)欲以代吳漢為大司馬/但以劉日薄西山
解析:浙江卷中前一個“所”的用法是構成一種常見的固定格式,與“為”構成“為……所”結構,表示被動。后一個也是固定用法,由“所+動詞”共同組成名詞性短語。兩個“所”用法及意義由此可知不同。山東卷第一個句子中“以……為”是一個固定句式,解釋為“把……作為”,“以”是介詞,解釋為“把”。后一個句子出自《陳情表》,是“因為”之意。掌握了兩者的標志區(qū)別,答案也很容易選出。
在解答高考虛詞辨析題時,考生如能輔之以這些技巧,定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壘,關鍵還要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作者單位:江西省峽江縣峽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