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①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女作家鐵凝認為,文學應當有能力溫暖世界。
②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信息?!?/p>
③近年來,校園命案頻發(fā),校園暴力愈演愈烈。2003年的馬家爵事件駭人聽聞;2007年1月四川綿陽市中醫(yī)高等專科學校檢驗班副班長林如(化名)遭受同學毆打、強迫脫衣、罰跪唱歌等凌辱;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釀出驚天血案,朔州高中高一一名16歲學生在課堂上突然拿刀捅向郝旭東老師,郝旭東23歲的年輕生命凄然逝去……
④報載:北京某名牌大學學生劉某為了證明狗熊是否真的愚笨,竟然多次用火堿與硫酸傷害北京動物園的數(shù)只狗熊;上海某名牌大學一研究生在不長的時間內虐待、遺棄、殺死近二十只小貓;某大學醫(yī)學部五年級一名男生當眾虐殺一只三個月大的流浪貓,然后若無其事地回教室繼續(xù)學習。
⑤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同等條件下,接受過“生命教育”的孩子,其心智抵抗力明顯高于其他孩子。
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寫作指導】
這是一個多項組合材料的材料作文。所謂組合材料,是指若干材料組合而成的材料。
對于這種類型的一組材料,我們要著眼于對照比較,搞清楚它們的內在關系?;蛘咄ㄟ^對照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從而提煉論點;或者通過對照比較,找到它們之間的“同”,從而提煉論點。這里的五個材料,頭兩個是名人名言,中間兩個是反面材料,最后一個是正面事實材料。那么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共同點呢?兩個反面材料都是傷害踐踏生命的事實,另外三個材料都是正面信息,②⑤都包含有“教育”、“生命”的關鍵詞,只有材料①含蓄一些,沒有點出,說的是文學應該具有的力量,實際上就是文學的教育熏陶力量。通過這樣一比較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兩個反面材料中所反映的事實不就是缺少“生命教育”的惡果嗎?這樣,這個組合材料的用意也就明顯了,那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有了這樣的分析,我們的立論就會基于“生命教育”這一點生發(fā),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議論尊重生命、敬愛生命的話題,都是合乎材料題意的。比如這樣一些立意就切合材料:敬畏生命,從教育開始;教育——為生命系上安全帶;讓教育為生命護航;讓教育透出生命的暖意;健康的心智,需要生命教育;尊重生命,從“心”開始;生命之愛,人格之本;育人先育本;綻放人性之花;至善若水,人性如花;生命誠可貴;讓善良為生命著色……
如果不懂得組合材料的立意方法,不知道通過比較分析異同來立論,文章的立意就有可能偏離題意。如有的談“加強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有的議論“誠信”、“尊重”、“謙遜”的價值;有的單談“教育”的重要性,而未顧及到“生命教育”的限定;有的議“我看中國的教育體制”;有的泛泛而談“成才先成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有的論“學做真人”;有的單純地贊美生命的堅韌,寫“生命的禮贊”,通過胡楊林、酸棗樹、草木樹葉的例子“向生命致敬”;有的議論“生命因追求而美好”;有的說“高學歷不等于高素質”;有的大談“文學的力量”;有的居然說到“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還有的空談“教書育人”,質問教育……
為了避免材料作文的立意出現(xiàn)這樣一些偏離題意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學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材料采用相應方法來審題立意的方法,提高我們材料作文的基本能力。
【佳作示例】
讓生命柔軟如初
郭小路
孟子說:“無仁愛之心非人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敝挥型瑫r具備了這“四心”,你才有資格被看作是一個“人”。
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校園暴力事件,一樁樁慘不忍睹的虐待動物的悲劇,讓我們重新看到了楚楚衣冠下被扭曲、撕裂的人性。公眾的唏噓、憤怒和斥責形成一股巨大的震蕩力,我們的教育被擺放到顯眼又難堪的位置,接受世人的針砭和抱怨。
客觀地講,“生命教育”的缺失,的確讓一些孩子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升學的高壓之下采取了極端的宣泄方式。但是這種變異,畢竟只是特例,將所有的責任全部攤在“中國的教育制度”身上,是否有些偏激呢?
讓我們平靜下來,將目光投向我們周圍吧。讓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你處在林如被毆打的現(xiàn)場,你會冒著被一起報復的危險去阻止這場暴行,還是會明哲保身,悄然走開?如果你遇見同學交往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你是會站在受欺負的同學一邊,還是任憑事態(tài)發(fā)展,全當沒有這回事兒?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恐怕會選擇少管閑事。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是非善惡之間,如果我們還不能作出清晰而果斷的抉擇,那么這個世界,又該拿什么來保暖?
我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的一段話:“頑童一腳踩死一窩螞蟻,我勸他不要。并非是我喜愛螞蟻,想把它們捉了回去玩樂,而是害怕孩子的這一點小小的兇殘之心會日漸膨脹,將來駕飛機載了重磅炸彈去殘害無數(shù)的人民?!焙芏鄷r候一個善意的舉動并不需要猶豫,只是出自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我們的冷漠并非天生就有,只是經歷了太多的“事不關己”,漸漸喪失了去維護善良的動機。
“生命教育”,并不全是學校的責任。真正的生命教育,應該是人與人相互交往中產生,需要自我反思,需要一些勇氣和單純。如果一句話,會傷害他人,那就不要說;如果一個舉動,會刺痛別人,那就不要做。生活的春風,需要陽光來策動;人性的主流,需要柔軟的溫情來占領。遇見殘忍不公的事,為之感到痛心,只是一種感情;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去主動維護生命的倫理,這才是真正的善良。
世界的溫暖,需要你我的真誠。再勇敢一點,用行動說話,讓善良看得見,摸得著,讓生命,柔軟如初。
[點評]文章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既分析了缺少“生命教育”事實的教育因素,同時又深入剖析了“生命教育”缺失的社會原因,進而發(fā)出了令人深思的質問:“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是非善惡之間,如果我們還不能作出清晰而果斷的抉擇,那么這個世界,又該拿什么來保暖?”在作者看來,“生命教育”,“并不全是學校的責任”,它需要整個社會來努力。如果人人具有“真正的善良”來“主動維護生命的倫理”,人們都真誠勇敢地“用行動說話,讓善良看得見,摸得著”,那么,作者的愿望就會實現(xiàn):讓生命,柔軟如初!文章擺事實,講道理,引證恰當,例證典型。再加上語言的精練生動,行文的連貫流暢,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給生命一個懷抱
陳揚帆
教室外的窗臺上,擺放著幾盆花草,纖細的枝條在微風中搖曳出一片蔥籠的綠意,弱小的生命在呵護下依然生機盎然。生命,本應在這般溫柔和煦的世界懷抱中自由生長。
然而,馬家爵事件的血痕還未褪去,山西朔州郝老師的生命又在學生刀下凄然逝去……本應寧靜和諧的校園卻與暴力血案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生命的花朵還未綻放便凋零于粗暴之中。是什么讓孩子也拿起了仇恨的刀鋒,劃出鮮血的悲劇?面對眾多校園暴力事件,令我震驚的是孩子們對生命的漠視。如果凌辱同學成了游戲,殺害老師只是由于不滿,還有對動物的殘忍虐殺也只是出自好奇,那么,生命的尊嚴何在?如果生命成為隨意踐踏的泥土,就絕不會綻出溫暖大地的綠意,而只會更加冰冷地嘲笑著世界的殘酷。
也許是游戲中司空見慣的殺戮場面讓人心日漸麻木,也許是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阻斷了人們與自然的接觸,也許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是,無論什么理由,都不應該成為我們漠視生命的借口!
奧斯維辛的土地上,野菊花依然綻放成殷紅的傷口,那是深深刻在人類心靈上的傷,輕輕觸碰都會痛??扇缃竦挠袑W生卻有百分之八十認為“奧斯維辛”是一種啤酒或面包的名稱!時光淡褪了記憶,卻不應該淡褪對于生命的尊重與珍視。如果一個人只停留于對自我生命的滿足,那么他的人生會是多么狹隘而冷漠,又將釀成多少漠視生命的悲劇!而曹文軒的《草房子》那個名叫桑桑的小男孩,卻以童稚的心靈給了草地上孤獨的老婆婆生命中最后的慰藉,給了小女孩紙月堅定的陪伴。他調皮卻天真,給草房子中的人們如此多的歡笑與幸福。他的懷抱也許很小,心卻很大很大,足以給這個有點冷漠的世界一個溫暖的擁抱。
歷史的長河中,人類始終在呼喚生命的回歸,回歸溫暖祥和的凈土。無論是中國古代對“孝”的推崇,還是近代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救救孩子”的吶喊,都是對生命的重視,尊崇其來源,重視其去向,給生命完整的呵護。而時至現(xiàn)代,我們更應保持一顆鮮活的心靈,去聆聽每一個或許弱小的生命的心跳,感知生命,尊重生命。讓生命在心與心的呵護中自由飛翔!
如果生命是一聲鳥鳴,那么它應在春的呢喃中鳴叫綠意;如果生命是一縷清風,那么它應在樹的撫摸中傳遞清涼;如果生命是一粒種子,那么它應在大地的懷抱中安然抽芽。給生命一個溫暖的懷抱吧,它將賜予世界更多美好!
[點評]“給生命一個懷抱”,多么形象的標題。作者由植物聯(lián)想到人類,指出生命本應在溫柔和煦的世界懷抱中自由生長。文章針砭暴力與血腥,剖析原因,從歷史到現(xiàn)實,由社會而文學,揮灑筆墨,論證了自己的思想:“感知生命,尊重生命。讓生命在心與心的呵護中自由飛翔!”從論證方法來說,文章在例證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讓思想鮮明突出。生動形象的語言,更是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生命需要支撐
鄒志睿
有一則故事讓我感觸頗深:一位佛陀見一只蝎子落入水中,便隨即將其救起。不料,蝎子反蟄他一口,但他依然將蝎子放生。有人問他:“蝎子蟄人,你為什么還救它?”佛陀笑曰:“蟄人是蝎子的天性,善良是我的天性,我為什么要因它的天性而改變自己的天性?”生命之愛,本應如此美麗。善的天性,本應讓我們與萬物和諧共處,讓蔚藍的地球呈現(xiàn)一片勃勃的生機。然而,事實怎樣呢?
我只看見,因為需要鹿茸高檔補品,鹿園里的工作人員在鹿的掙扎中硬生生地割下鹿角,欣喜若狂;我只看見,因為需要熊膽取汁,養(yǎng)殖人員在熊的痛苦呻吟中獲取膽汁,心滿意足;我只看見,因為需要龍虎宴,餐館老板想方設法運來一車車流浪貓狗,沾沾自喜。是什么,泯滅了人類的良知,將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生命,隨意玩弄踐踏?又是什么,讓人拋棄“舍生而取義者也”的準則,狠心虐殺昔日與自己為友的生靈?僅是利欲熏心嗎?僅是唯利是圖嗎?我還看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化生活已經忽略了生命的本質,僅以物質填充彌補人類空虛的心靈已無法以生命教育去滌蕩人們內心的渾濁。
這種廝殺僅在強大與弱小之間嗎?不,它還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一句口角,可以引發(fā)一場血案;一聲埋怨,可以引發(fā)一場漫罵;一個眼神,可以引來一場扭打。當年少輕狂的學生用刀捅向郝旭東老師時,當為了娛樂一群學生逼著班長林陽罰跪唱歌時,人性的殘暴,血腥似魔鬼般張牙舞爪地猖狂,令人對這充滿變異的世界望而生畏。人的靈魂已經在物質的蠱惑中消磨得所剩無幾,對于生命的教育,卻造成了一個大大的缺憾。我們還沒有醒悟嗎?
哲人說過:“生命需要一個無形的支撐?!倍慕逃徽鞘谷送ζ鸺沽?,面向陽光生活的有力支撐嗎?那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那是魯迅用筆桿拯救國人蘇醒的心靈雞湯,那也是當代“雷鋒傳人”郭明義20年獻血5萬毫升的救人之源。當還有這些代表著生命力量的光和熱在不斷發(fā)光發(fā)亮時,我們還能執(zhí)迷不悟嗎?我們還能沉溺于物質的浮華中頹靡墮落嗎?
生命,需要支撐,需要我們摒棄心中的瑣碎,如那個佛陀般,為各自的生命旅行讓出一條光明之道。
[點評]文章講故事、談感想,擺現(xiàn)象、顯質疑,有反面鞭撻,有正面謳歌,對比鮮明,論證有力。和尚的例子顯示了生命之愛的善良天性,與現(xiàn)實中的踐踏生命的現(xiàn)象判若云泥。在鮮明對比的基礎上,作者引用哲人的名言“生命需要一個無形的支撐”點題,輔之于正面例證,揭示出生命教育應滲透文天祥的“浩然正氣”、魯迅的“心靈雞湯”、郭明義的“救人之源”等,闡述了自己的思想。結尾照應開頭,強化論點。標題即是文章的論點,入題自然,結構完整,句式靈活,語言優(yōu)美。
為生命指路
何昕昕
有一個年輕人,他很憂郁,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
他最終認識到死是偉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暫的,于是他找了一個滿意的地方,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正巧一邊有位白須垂胸的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輛陷入水渠里的毛驢車輪子,看見他站在樹下,便對他說:“年輕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為什么不來幫我一下?”年輕人覺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過去幫他搬車子。他想,搬完車子再死也不遲。搬完車子,老人一定要留他吃飯,之后又不斷地請他幫助植林帶、修水渠、種葡萄……
秋天的時候,老人對年輕人說:“你不是一直要死嗎?對不起,我的事耽誤了你這么久,你現(xiàn)在可以死了?!比欢贻p人看著這塊美麗的田園,一切鮮活明亮生機勃勃的事物,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關,讓他舍不得。他決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
老人的所作所為,看似是為了自己,卻在無形之中讓絕望的年輕人意識到生命的美好,為一個本不該過早凋敗的生命指了一條陽光燦爛的前路。
一位愛生如子的老師,因為一名平時表現(xiàn)不錯的學生學習成績下滑,就恨鐵不成鋼地把學生叫到辦公室,激動之中急不擇詞:“你又矮又丑又笨,以后做什么都做不成,就連做坐臺小姐都沒有資格!”結果,本來一貫性格開朗的女孩受不了這種刺激,給這位老師留下了一封遺書:“……老師,就像您說的一樣,我以后什么也做不了,就連做坐臺小姐都做不了。這個世界很快就沒有我了,我再也不會給您添麻煩了?!比缓螅@個年僅15歲的女孩如一片樹葉從學校8樓飄了下去。
老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希望學生從此發(fā)奮圖強。然而她忽略了生命的脆弱,沒有意識到過激的言語就好似往生命之花上澆開水,就這樣,一片苦心釀成了一場悲劇。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信息?!?/p>
當今社會,沒有戰(zhàn)亂,物質豐富,可人們珍愛生命的意識卻越漸淡薄。老師家長批評孩子動不動就是“你怎么這么沒用,你怎么不去死”,朋友之間開口閉口“你要死啊”,雖說并未當真,但隨著校園暴力、殘害生命等一系列事件的頻繁發(fā)生,足以證明教育缺失所導致的人心冷漠化問題已十分嚴重。若不采取措施,越來越多的悲劇將一一呈現(xiàn)。
像老人一樣為生命指路,勿如急中喪智的老師般用開水澆傷生命之花。人活著就是一種美好,感謝生命,珍惜生命,保持這份美好,別讓它化為永久的遺憾!
[點評]文章說故事,講道理,行文如風行水上,生動自然。作者先講了一個憂郁的年輕人的故事,然后議論肯定老人的行為是在“為生命指路”,點明題意。接著由正而反,再以“一位愛生如子的老師”急中喪智的教育例子,形象地針砭這是“好似在生命之花上澆開水”。兩個故事所呈現(xiàn)的教育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接下來引用泰戈爾的話,為后面的議論張本。第八段擺現(xiàn)象,談危害,指出“教育缺失所導致的人心冷漠化問題已十分嚴重”,議論切中肯綮,振聾發(fā)聵。結尾回應前文,綰合作結。標題形象新穎,簡潔傳神。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三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