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呈現(xiàn)的兩篇教學紀實,是在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張老師和姜老師分別執(zhí)教的《長城》一課。
一、相同的理念指導
“同課異構”是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理念,兩位教師結合教材的內(nèi)容、教學經(jīng)驗,學生狀況、教學風格、自身學識等進行的不同的教學設計,做出屬于自己風格和特色的課。在同課異構中,“同課”是基礎,“異構”是發(fā)展,共同的教學內(nèi)容決定了“同”,不同教師的“個性”決定了“異”。
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理念指導下,兩位教師對同一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不同的處理,采用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呈現(xiàn)出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的兩節(jié)課。
二、不同的設計意圖
張老師在設計本課時,考慮到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做到精講多練,應當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因而采用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發(fā)現(xiàn)的學習方法。同時,還著重考慮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對學習方法的總結,在品詞析句中提高讀文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感。
姜老師在設計本課時是本著以讀為主,以練為輔的教學理念進行構思的。采用了以讀貫穿全文,邊學邊練的學習方式,有效地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深度,通過小組討論、匯報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點,在課堂上攻破難點。
三、紛呈的教學過程
教科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chǎn)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窗口?!堕L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學習這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fā)民族自豪感以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課文共四段: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lián)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fā)展方式進行編輯的。
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練,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fā)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于讀中體會。第四段內(nèi)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贊嘆,最適于發(fā)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張老師首先帶領學生瀏覽課文,理清寫作條理,緊接著引出課文的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學生帶著感嘆再一次走進文本,品讀語言。
接下來按照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兩個特點,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張老師的課堂在樸實中見真情,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心靈交流,課堂氣氛很融洽。課前張老師作了充分的學情分析,除了做文本的分析,更對本班學生作了充分的調(diào)查。班級大多數(shù)學生沒到過長城,只是在影視作品中見過長城,如果僅靠課文中兩幅插圖和課文的描述,學生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因此,張老師在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的同時,自己也整理了大量關于長城的視頻和圖片資料,而且還制作了長城版畫。
開課伊始,老師用一段大氣磅礴的關于長城的視頻把學生引入新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文重點段落講解中,教師不斷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的教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片段:
(老師出示長城的版畫貼在黑板上。)
師:同學們,這是長城的模型,誰愿意到前面來為大家介紹介紹?
師:你在介紹的時候面對大家,然后說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這是城臺,它是屯兵的堡壘。
這些都是瞭望口,它的作用是觀察敵情。
這里是射口,它能供射擊用。這一排都是垛子,它的作用保護士兵。
(學生上講臺邊擺邊說,老師及時給予補充和協(xié)助。)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什么是“城臺” “瞭望口” “射口” “垛子”,教師制作了長城的模型,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凝結,它設計得如此巧妙,易守難攻,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
在張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真正地感覺到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她真的是在用心靈與學生溝通,尊重每一名學生,充分保護每個孩子的自尊心,真誠、適時的評價給學生極大的鼓勵?!袄蠋煴頁P他” “她很會學習啊” “他的方法多好啊” “你讀得很細心”,這樣的評價讓學生整節(jié)課始終興趣盎然地學習。
姜老師全課采用總分總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在體會長城的長時,抓住 “蜿蜒盤旋、六千多千米”等詞語進行品讀感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對相關生字詞的教學落到了實處,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學習近看長城這一部分時,學生很自然地談到了長城的高大堅固,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長城設計巧妙,學生通過版畫了解長城的結構,“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位置和作用,深刻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
姜老師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fā)著學生的情感,她以自己飽滿的感情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化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一直是很多教師覺得棘手的問題。姜老師在本課重點部分的教學過程中,不但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講解,更重要的是注重了朗讀教學和說話練習的指導。她非常尊重學生朗讀的第一印象,讓學生有一個自我情感放飛的過程,為學生展開想象留有空間。通過指名讀、齊讀、小組合作讀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感受遠看長城蜿蜒盤旋,像條長龍,近看長城高大堅固等特點,進而激發(fā)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并能夠用朗讀來表達這一情感。
教學片段:
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師:要知道,那可是兩三千斤重的條石!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的運輸工具,就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
生1: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
生2: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大屏幕出示課件:陡峭的山嶺。)
師:這就是當年修筑長城的地方,想象一下,你徒手爬上去會怎樣?再負擔兩三千斤的重量呢?
師:誰來讀?
師:從這些句子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大屏幕出示剛才學生讀出的句子。)
生1:勞動人民真辛苦!
生2:勞動人民真聰明!
生3:我作為中國人真驕傲!
師:從這些文字當中你感受到勞動人民修建長城怎么樣?
生:很辛苦。
師:那是怎樣一種勞動啊?誰再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聽老師讀,邊聽邊想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師配樂和視頻朗誦這幾句話。)
生1:我仿佛看到了,在寒冷的冬天勞動人民光著腳抬著兩三千斤重的條石,凍得腿都直打哆嗦。
生2:我仿佛看到,在炎熱的夏天勞動人民光著身子抬著兩三千斤重的條石往山上走皮都曬暴了。
生3:我仿佛看到勞動人民在痛苦地呻吟著。
師:我們仿佛聽到了那沉重的腳步聲,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痛苦的呻吟聲。全班一起讀。(齊讀。)
這是姜老師指導朗讀最精彩的部分。她沒有在最初就給學生規(guī)定感情基調(diào),把學生放在一個“框框”里,如果那樣做學生的讀就成了一種機械式的“重復”,無論讀多少遍都表達不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姜老師是先由疑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再用具體的視頻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鼓勵學生換位思考,最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在視覺的沖擊、角色的體驗、新舊社會的對比下,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于情感至高處引出朗讀,恰到好處。有了這樣震撼心靈的朗讀,學生的愛國之情也會隨之產(chǎn)生,教師無需過多的語言進行說教。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充分體驗到自己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價值,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去品味、去理解學習內(nèi)容,整個課堂充滿人文氣息。
四、達到共同的目標
兩位教師雖然教學設計、教學風格不同,但是她們的教學思路都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整體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她們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適度的引導、適時的點撥、適當?shù)墓膭?,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蜿蜒盤旋”等詞語,在閱讀、品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和雄偉壯觀的特點,在指導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指導學生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對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
另外,兩位教師都能把看圖、學文、想象結合起來,使學生形象思維與語言感悟相統(tǒng)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指導學生學會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以及寫景狀物、觸景生情的寫作手法。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第五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