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極著名的特色菜,也是上海本邦菜的代表菜之一。20世紀(jì)初,上海人喜歡濃油赤醬的紅燒類菜肴。雞骨醬、紅燒圈子、紅燒鲴魚都屬于這類菜。經(jīng)過時代的變遷,有些菜發(fā)生了變化,還有些菜依然原樣保存了下來。這個菜直到今天仍是深受顧客喜愛的特色菜。需要提示的是,此菜雖然名為雞骨醬,卻不是雞骨,也不是醬,實(shí)際類似紅燒雞塊。
妙手成菜:雞骨醬是選用一斤半左右的嫩母雞,剁成核桃大小的塊兒,用熱油煸炒后放料酒、醬油、白糖燒,調(diào)料的量要大。雞塊上色入味之后放足量高湯燜燉,直到湯汁濃稠、雞塊熟透。最后用水淀粉勾芡收汁,出勺裝盤成菜。
品嘗要點(diǎn):這個菜原料單一,就是母雞;加工也較簡單,以燜燒為主。菜的質(zhì)量全在火候上。
火候:燜燒的火候要足,調(diào)料量要大,高湯要一次加夠,不能中途后續(xù),否則易“游汁”?;鸷虻轿坏模椭枬M,香氣濃郁,味道醇和,咸甜適度,雞塊肥嫩,不柴不緊,脫骨不離皮。肉柴是燉老了;肉緊、粘骨是欠火;“禿嚕皮”則是火太大、溫度高了。如果飯館把雞骨醬做成了這樣,就絕難稱“正宗”了。
消費(fèi)支招:雞是中餐常用原料,價(jià)格不貴、肉鮮味美、老幼咸宜,適合家庭便餐及親友聚會。因?yàn)槌噪u時要吐骨,不太方便,所以不太適合較正式的場合。
新派滬菜,也有在雞骨醬的基礎(chǔ)上,用不同的配料做出的時新菜。配芋艿(即小芋頭球)的、配菠蘿的都有,顏色也鮮亮了許多。如果是喜食辣味的年輕人,還可以讓廚師稍放幾根辣椒。上海菜辣味的不多,一桌菜總要有個口味的變化,不然會顯得單調(diào)。這個菜的調(diào)料重,加點(diǎn)辣味挺合適。當(dāng)然,如果想吃正味的,那么辣椒就免了。
推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