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發(fā)展日新月異,與之相應的課程顯得相對滯后,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造成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脫節(jié)。文章從本課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f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幾個方面談了對中等職業(yè)學校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存在問題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方法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計算機應用專業(y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注重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機硬件的組成、結構、安裝及維護維修方法和系統(tǒng)軟件、工具軟件的安裝與維護。筆者結合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談談對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
一、存在問題
1.現(xiàn)行教材內容滯后
計算機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硬件不斷升級,性能日益提高,然而相應的課程卻相對滯后,不能與時俱進。
2.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
本課程教學目的是中職學生通過學習,能完成計算機硬件的組裝、系統(tǒng)的安裝和各種電腦故障的處理,所以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來達到目的。
3.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脫節(jié)
教材內容滯后、實踐設備陳舊,跟不上計算機的發(fā)展,同時實驗與實際運用有一定的脫節(jié),學生缺乏實際操作技能,不能解決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
4.教師實踐經驗少
本課程實踐性較強,有些教師僅具備課程理論研究能力,較少從事日常的組裝與維修等實踐活動,缺乏經驗。
針對這一系列情況,筆者認為,為了適應中等職業(yè)教育突出技能培訓的要求,必須對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進行改革。
二、教學內容方面
英特爾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shù)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1倍,性能也將提升1倍。這說明硬件發(fā)展之快。然而,目前我國計算機教材的出版與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不同步,對最新成果反映不夠。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解決。
1.教學內容應結合專業(yè)要求與最新技術信息
計算機各部件作為本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必須結合當前市場流行的主流產品去講授,教學材料的來源不能局限于課本,可以是各種計算機雜志(如《電腦報》《計算機世界》),也可以是硬件的產品說明,或者是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的資料。
2.理論知識講解應以“必需、夠用”為原則
計算機中的主要設備內容需要精講,次要設備內容可以集中起來略講。加大實踐操作課時,對于計算機的組裝、BIOS的調試、操作系統(tǒng)及軟件的安裝等內容要加大實踐力度,做到重點實驗人人過關。
3.把課堂延伸到校外
計算機硬件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了解最新技術和最新產品,時刻與市場接軌,努力做到教學內容與實踐的零距離。
同時把知識點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初級的內容主要是計算機的使用和保養(yǎng),中級的內容主要是計算機故障的一般檢測與維護,高級的內容則主要針對特種機型的新硬件和軟件進行維護。對于不同起點和不同教學要求的學生,按照不同體系教學,履行因材施教。
這樣就確保了教材內容的知識性、新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學生學習興趣濃了,實踐動手能力也就提
高了。
三、教學方法方面
傳播學的五個“w”的經典理論是who—when—where—who—what,誰(who傳者)、何時(when)、何地(where)、向誰(who受者)、傳授了什么(what)。它所強調的是受者接受了什么。大眾傳播如此強調受者接受信息,那么作為其分支的教育傳播過程所強調的仍是受者即學生接受信息的能力程度。學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與否,成為衡量我們教學效果好壞的標準之一。
因此,在現(xiàn)有教學資源的條件下,筆者認為應盡量用實物進行講解,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梢园巡煌瑫r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硬件產品收集起來,向學生講解,讓學生感受到在計算機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個硬件的一些性能指標是不變的,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
在教學中,我們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相對應的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力的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上課之初,教師首先根據(jù)本堂課的內容,出示一個任務,整堂課圍繞這個任務展開。學生通過這個任務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把一個大任務分解成幾個小任務來完成,隨著一個個小任務的完成,學生也會逐漸消除對電腦的那種神秘感,也體會到了自己完成任務的樂趣。
例如,把市場調查作為教學中的一個任務。調查可分為市場調查和技術調查兩個方面,在講授完計算機硬件知識以后,帶領學生去電腦城或電腦市場,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調查。市場調查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各個硬件的品牌、型號、價格、主流產品等;技術調查主要讓學生結合課程講授內容更好地掌握各個硬件的主要技術指標,了解計算機的最新技術。調查完畢,每個學生要寫出詳細的調查報告。
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對任務的內容充滿了好奇,求知欲更強了。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優(yōu)化教學內容,引進新知識點和新的技術,引導學生關注每一個新產品、新技術的特點,并與原有的產品、技術進行橫向比較,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差異,學生也愿意主動利用周末的時間去了解市場,他們帶著收獲、疑惑走進新的課堂,使課程內容得以充實。
2.分層作業(yè)法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尤其體現(xiàn)在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因此教師針對具體情況分層設計作業(yè),以利于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分層教學。
在實施分層作業(yè)法時,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設計作業(yè),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巧妙地隱含在一個作業(yè)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達到理解學科知識、提高技能的目的。例如有一臺計算機經常發(fā)生死機,而引起計算機死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硬件方面,也有可能是軟件方面。此時教師便要求學生根據(jù)平時所掌握的知識對故障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排除。這時我們設計分層檢查方案,每一組安排一男生一女生兩人,男生負責硬件故障,女生負責軟件故障排查,列出排查故障分析表。若是硬件問題,由男生對所查出的故障元器件進行修理或更換;若是軟件問題,則由女生通過殺毒或重裝操作系統(tǒng)來排除。最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反思作業(yè)的解決過程,通過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再及時做出點評,幫助學生歸納與總結。
但由于學生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結合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級知識點的內容,對于掌握知識比較單一的學生,布置作業(yè)簡單讓其入門;對于掌握知識比較靈活的學生,再加深作業(yè)難度;對于操作較好的學生,鼓勵他們向更高層次挑戰(zhàn),如參加技能競賽等。并且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參加相關中、高級維修工的考證。
采用本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授課中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
3.協(xié)作實訓法
實訓是實踐教學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實訓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實用技術,同時可以加強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先把學生分為3~5人一組,每組中安排一名責任心強的學生作為負責人,管理本組財產,共同完成每個實訓,每組配備一臺電腦的基本配件,然后合理安排實訓順序。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將本課程的實訓內容分解成計算機的認識與選購、計算機硬件安裝與設置、計算機系統(tǒng)安裝、常用應用軟件安裝與使用、系統(tǒng)測試與優(yōu)化、計算機維護與維修、常用外設安裝與維護等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再細化為具體的實訓過程。學生按照實訓過程表完成實訓后,基本上可以掌握一臺計算機的安裝、維護。再根據(jù)實訓過程,教師編寫實訓指導書,并要求學生填寫實訓報告。每次實訓都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學生必須達到,并在每份實訓報告后附相關的實訓題,要求學生完成,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能根據(jù)實際,自己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在實訓完成后,要求學生對整個實訓過程進行總結。這樣使學生了解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該課程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這樣以學生的團隊學習為主,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去完成實驗,共同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如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發(fā)表自己見解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
四、考核方法方面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以基礎理論為核心,不注重能力培養(yǎng),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學生不重視動手能力訓練,重理論輕實踐,造成實際操作能力欠缺。
因此在考核方法上,筆者認為計算機專業(yè)的考試要側重于職業(yè)技能鑒定,以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要根據(jù)社會需求和職業(yè)崗位能力的新要求,列出一系列必須掌握的能力,制定出相應的考試標準,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和考試中獲得能力的鍛煉。
具體的實訓考核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即硬件安裝、系統(tǒng)設置、操作系統(tǒng)與應用軟件安裝、計算機選購配置。考核可以隨教學內容分階段進行,如在完成計算機硬件組裝的教學和實驗后,可安排計算機硬件組裝的考核。計算機選購配置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分別以Intel和AMD的CPU為平臺,寫出一份詳細的購機配置單。
學校要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和職業(yè)工種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yè)資格證書,實現(xiàn)“雙證”或“多證”畢業(yè),以此引導教、學雙方按培養(yǎng)職業(yè)核心能力的需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實用技術的訓練。這種考核目的重點是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改革考核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