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部高職骨干院校建設項目的開展,“校企合作”作為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式,“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已得到了普遍認可。在骨干校建設的眾多項目中,教學資源建設被列為重點建設項目,而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所用到的教學資源相對簡單而且獨立,傳統(tǒng)的教材、課件、專業(yè)教室、實訓場所以及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等的現(xiàn)狀,遠遠不能達到“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的要求。筆者以高職院校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yè)《焊接結構生產》課程為例,圍繞教學資源中項目教材、教學場所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探討如何建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特色教學資源。
一、項目教材的開發(fā)
“學材”是教學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傳統(tǒng)教材的替代品,而是其進一步發(fā)展的產物。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一般采用的綜合型學材,是將與某一具體學習任務有關的內容結合起來,編制成能夠指導學生順利完成此項學習任務的學習材料。知識不限于一門學科,而是包含了多門與完成學習任務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逗附咏Y構生產》的教材編寫可以采用教學項目的形式呈現(xiàn),即按照完成典型焊接結構制作這項任務的客觀順序(識圖→放樣→下料→成型加工→裝焊→檢驗)來安排。對于完成此項任務所需的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如《焊接工藝》和《焊接檢驗》中的相關內容也應編入《焊接結構生產》的教材中。
二、“一體化”教學場所的設計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順利實施需要特定的教學場所,因此應當根據(jù)不同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要求,為學生建立一個盡可能真實的“工作和學習”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的教學場所雖然有很多種,但每一種只具備單一功能,學生在每種教學場所中無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很好結合。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不再明確劃分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因此,需要將教學場所設計成集理論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為一體的“一體化學習站”,并劃分為教學區(qū)、討論區(qū)、試驗區(qū)和實操區(qū)等,從而實現(xiàn)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合二為一。由于《焊接結構生產》這門課程的綜合性較強,所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用到的操作設備也非常多,因此一體化教室的合理設計顯得更為重要。首先,為了容納各種操作設備,需要一體化教室有很大的空間;其次為了方便合理地使用操作設備,同時也便于被其他課程使用,各設備擺放的位置也要精心設計。為了滿足課程改革實施的迫切需要,筆者所在院系將焊接實訓基地進行部分改造,形成了既能滿足一體化教學又能滿足實訓需要的多功能實訓車間。多功能實訓車間也是一體化教學場所的一種,它更加突出了一體化教學的生產實踐性,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內容相對復雜、要求更加全面的綜合性“生產任務”。
利用“一體化學習站”和“多功能實訓車間”進行教學對授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要求很高。單純的理論課教師和單純的實踐課教師獨立承擔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教學任務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因此需要提高專業(yè)教師的綜合專業(yè)水平,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三、“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現(xiàn)今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有的是直接畢業(yè)于高等院校和師范院校的大學生,有的來自企業(yè)生產第一線,還有一些從企業(yè)在職人員中聘請的外聘教師,這些教師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為此需要以“雙師素質”建設為基礎,構建一支適應教學、生產需要,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的專業(yè)教學團隊。
選派實踐教師進行專業(yè)理論進修、短期業(yè)務集訓,同時支持理論教師參加各種專業(yè)技術職務資格考試并取得相應技術職稱等,均是各高職院校目前常采用的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成為“雙師素質”教師的有效途徑。筆者所在學院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yè)的理論教師為了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進一步適應一體化專業(yè)教學,在課余配合實訓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訓操作,還專門利用假期進行了各種常用焊接方法的實操訓練,各種焊縫無損檢測技術的培訓以及相關機加工和熱加工技能培訓并取得了相應的技術資格。另外,高職院校還要有計劃、分批次地選送教師到企業(yè)掛職鍛煉,讓教師帶著“任務”去企業(yè)完成,進行專業(yè)實踐 。對此,筆者所在學院專門利用寒暑假時間派專業(yè)教師到相關企業(yè)進行掛職鍛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師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總之,服務于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教學資源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課程的教學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且教學資源建設是一項關系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現(xiàn)代高等職業(yè)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實施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性工作,為此必須提高認識、高度重視,統(tǒng)籌安排、扎扎實實做好具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現(xiàn)代高職教育特色的教學資源建設。
(作者單位:遼寧省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