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略)
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
(2)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4)僅有“亂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
(5)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 。
(6)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2.選出誦讀下面句子時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 )
A.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B.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
C.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
D.高臺/下瞰,如在/指掌
3.試將第三段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探討與思考
4.據(jù)報載,浙江省將把舉世聞名的錢塘奇觀——海寧潮申報“世界遺產(chǎn)”。請想一想,如申報成功,有什么意義?談談你的意見。
拓展練習
大龍湫記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a,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b,苦雨積日夜c。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zhuǎn)出谷中,從者心掉d。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shù)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e,猶蟹兩鰲,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f。轉(zhuǎn)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g。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詎那庵h,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lián)v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i,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笔呛螅枰粴q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上j,漸聞有水聲。乃緣石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k,乍小乍大,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chǎn)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l。潭中有斑魚二十余頭,間轉(zhuǎn)石聲,洋洋遠去m,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n,欲爭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shù)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o,窺人而啼??v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p。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注釋】
a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年號。
b老先生:在本文結(jié)尾中,作者指明為南山公,即泰不華,蒙古人,好能詩文,官至禮部尚書,出為臺州路達魯花赤。方國珍起兵時被殺。
c苦雨:久下成災的雨。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
d心心掉:內(nèi)心震顫。
e顛:山頂。(hQn yW酣牙):山谷開豁幽深的樣子。
f兀兀:緊張、害怕的樣子。
g樹圭(guU龜):立圭。圭,也寫作“”,是一種形狀上圓下方的玉器。
h諾詎那庵:羅漢庵。諾詎那,一譯“諾詎羅”,為十八羅漢之一。一說,諾詎那為晉代(或說唐代)四川青神縣(今眉山縣)高僧。他東來雁蕩,于大龍湫下抱膝觀瀑坐化。后人尊之為雁蕩山開山之祖,為之砌塔建亭。
i人相持語:人們互相拉手說話。
j石(gQng剛):石橋。
k勃勃:水汽升騰的樣子。
l翠羽鳧毛:翠鳥和野鴨的羽毛。
。。m洋洋:舒緩自適的樣子。
n扼(qiQn):牽拉。,通“牽”。
o偃木:長勢仿佛橫臥的樹木。
p宛宛:同“宛然”。
5.選出下面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A.聞大聲轉(zhuǎn)出谷中,從者心掉(內(nèi)心震顫)
B.行者兀兀不可入(緊張、害怕的樣子)
C.東巖趾,有諾詎那庵(十八羅漢之一)
D.人相持語(互相說話)
6.選出誦讀下面句子時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選項。( )
A.是日/大風/起西北
B.湫水方/大,入谷
C.更進/百數(shù)步,又如/樹大/屏風
D.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7.按要求填空。
文中描寫特定環(huán)境中人物驚恐的句子是
, ,
, 。
合作交流與能力拓展
8.此文與《觀潮》同是描寫水勢的散文,試比較二者之異同。
解析《觀潮》與《大龍湫記》參考答案:
1.(1)既望:農(nóng)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2)方:當……時;(3)倏而:突然。略:一點點。(4)逝:去,往。(5)文:用作動詞,畫著文彩。(6)溯迎:逆流迎著。出沒:忽隱忽現(xiàn)。2.C。 3.略。 4.提示:一是能很好地保護錢塘奇觀;二是此地將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擴大其知名度;三是將成為旅游勝地,產(chǎn)生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5.D。 6.B。 7.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 8.提示:這兩篇文章都用夸張等手法寫出極為壯觀的水勢,所不同的是,《觀潮》寫的是海潮倒灌,而《大龍湫記》寫的是飛瀑注入深潭;此外,《大龍湫記》雖然也寫了人,但只是陪襯;而《觀潮》則重點寫了水軍演練等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