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世界上最沒有道理可講的事情之一,就是流行了。比如流行性感冒是最不講道理的流行,不管你喜不喜歡,說來就來,而且回回都變,這次叫“非典”,下次叫禽流感,再又是豬流感。叫豬流感,其實豬沒事,戴著口罩的都是人。
②什么流行,什么不流行,說不清。記得我們上大學(xué)那陣,剛改革開放,流行喇叭褲,校園里不僅一條條喇叭褲在馬路上掃地,而且還有人貼出大字報:“喇叭褲萬歲?!蹦菚r候,人們不知道流行時尚是怎么一回事。喜歡了就“萬歲!”凡是“萬歲”的東西,其實是老古董,跟流行不搭界。流行的東西,絕不能“萬歲”,“半歲”就不錯了,因為一換季,新品就要上市。
③看明白了流行,也就能了解流言。如今是傳媒時代、信息時代,換個說法,也是流言時代。信息時代是講在這個時代人們重視信息而且信息就是資源。傳媒時代是講在這個時代能傳遞信息的媒體有支配和左右社會的力量。流言時代就是講,人們將在各種各樣的評價體系里生活,人們必須學(xué)會面對流言——面對各種各樣的評價體系。
④流言作為一種評價體系來認(rèn)識它,應(yīng)該是非典型性非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請注意,我們是在傳媒和信息時代這個背景上來講流言。
⑤舉例來講,正面的評價,過去人們不認(rèn)為是流言,流言總是與蜚語聯(lián)系在一起,無中生有,不實之詞。但現(xiàn)在常常是正面場所的正面評價,不可當(dāng)真。比方說,以下幾類場合好話就不可當(dāng)真:追悼會、總結(jié)會、研討會及廣告發(fā)布會。追悼會過去算最正式的評價,老話叫“蓋棺定論”?,F(xiàn)在的殯儀館里專有一種“主持人”,哭唱悼詞。親友告別儀式開始前三分鐘,他來到死者遺體前,找到親屬,三言兩句問清年齡、職業(yè)、有無子女,馬上就開始拖著長音,把能用到死人身上的好詞盡數(shù)吐出,五分鐘后唱畢,讓家屬在“主持人費用單”上簽字,然后到下個場口去繼續(xù)唱頌死者。見過幾回這種場景,嚴(yán)重打擊我對悼詞的神圣感。聯(lián)想到我們知道的常常為了悼詞上的一個詞匯發(fā)生爭執(zhí),“杰出”還是“優(yōu)秀”?“革命者”還是“革命家”?嗚呼,見過殯儀館的口吐蓮花,火葬場的過眼煙云,還爭什么白紙黑字?與之相比,總結(jié)會與研討會及發(fā)布會,好話盡管說,也盡管聽,但千萬別認(rèn)真。追悼會是對得起死人說好話,后兩種會就是對得起活人說好話??偨Y(jié)會和研討會都是事情階段性的一個儀式,儀式上要說話,主要說好話,因為“好”才可能“了”,明白這一點,又要節(jié)省成本,套話廢話在所難免,彼此相仿的好話在各種會議上飛來飛去,自然也是一種流言。
⑥作為流言,更為人們注意的是它對人和事的負(fù)面評價。流言也是一種輿論,采風(fēng)之風(fēng),口碑之碑,都與此有關(guān),不可一概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流言也是一種消極輿論,在某些領(lǐng)域,如文藝圈,流言就是一種惡俗和公害。文人相輕,放浪言行,黨同伐異,爭名逐利,這些不正風(fēng)氣都會助長流言的瘋長。身處文藝圈江湖,曾不勝其擾,后來漸漸悟其得失,也就坦然了。凡是不能當(dāng)面擺到桌面上的流言,無論源自何方神圣,一概不予理睬。至于文人間的飛短流長,加上好事者又喜歡在媒體上炒作,一會兒弄個什么榜,一會兒弄個什么事件(其實90%不算個事),流言飛來飛去,會把污水濺到你身上。前天傳你是后臺,今天傳你是參與者,濁者清者,自己明白。流言就是“社會流感”:一是對過敏者有傷害,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二是再厲害的流言都不會“萬歲”。流言短命,這是流言的命啊。
(2012年5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閱讀訓(xùn)練】
1.請根據(jù)你的閱歷說說對“流言”一詞含義的理解。
2.閱讀全文并概括文章中心論點。
3.文章開篇先講“流行”,其目的是什么?
4.文章第⑤段主要告訴讀者的信息是什么?
5.文章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請選你比較熟悉的一種,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周文雨 設(shè)計)
《流行與流言》參考答案:
1.流言:廣為流傳而無根據(jù)或來源的說法。 2.流言就是“社會流感”,流言短命,流言不可信。(大意相同即可) 3.先介紹“流行”有利于認(rèn)識“流言”, 因為看明白了流行,也就能了解流言。 4.現(xiàn)在常常是正面場所的正面評價,不可當(dāng)真;彼此相仿的好話在各種會議上飛來飛去,自然也是一種流言。 5.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類比論證,文章將流行與流言進(jìn)行類比,有利于讀者對流言的認(rèn)識和了解。示例二:舉例論證,舉殯儀館里專有的一種“主持人”的例子,說明“現(xiàn)在常常是正面場所的正面評價,不可當(dāng)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