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擔任班主任多年,在班級管理中,筆者認為以表揚為主,批評與表揚相結合的班級管理方法可以引起學生的思想變化,提高學生思想素質(zhì),效果很好。那么,班主任批評學生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怎樣才能使批評恰如其分?筆者有以下看法。
一、理智控制情緒
班主任在發(fā)現(xiàn)學生犯錯誤時,頭腦要冷靜,要耐心細致的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在友好、和諧、愉悅的氣氛中解決問題。批評結束時,要對學生表示鼓勵、信任。
二、寬容調(diào)整態(tài)度
采取寬容和善解人意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批評目標要集中,切忌糾纏舊賬,而是就事論事,以免學生覺得你老是揪住他的小辮子不放。
三、用肯定引出否定
“數(shù)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學生喜歡聽表揚,不愿意聽批評,甚至一聽批評就產(chǎn)生心里逆反。因此,在批評其不足之前,應真誠地贊揚,或者巧妙地用贊揚代替批評。記得,曾經(jīng)有一位學生,他只顧學習、自私自利,在對他進行教育時,筆者這樣對他說:“你的學習成績很不錯,如果你能多團結同學,多關心班集體,相信你會更受同學們的歡迎。”這樣的間接提醒,比直接批評效果要更好,學生也樂于接受。
四、對行為不對人
學生的行為是作為主體的學生作用于客觀環(huán)境的具體表現(xiàn),由于行為的不同,表現(xiàn)在行為的結果上也就會有成功與失敗、正確與錯誤之分。所以,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要根據(jù)客觀事實,避免主觀,明確地提出批評用客觀事實說明什么是導致你批評他的原因,并避免做主觀評價,做到對事不對人。指出學生的行為本身有何錯誤,對社會、學校、班集體的危害或不良影響是什么,而不應該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等。杜絕你真懶,你真蠢,你怎么這么沒有教養(yǎng)這類的言辭。只有當學生把班主任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不良行為的反應時,他改正錯誤的態(tài)度和決心才能堅決。
五、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
批評教育要抓住恰當?shù)臅r機,用好熱處理和冷處理,只有把握住批評的時機,及時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同時也要講究批評場合,批評學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有所回避,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六、選擇合理的批評頻率
批評學生不能整天嘮嘮叨叨,應注意批評的頻率,不能搞連續(xù)批評。除特殊情況外,最好不要在一周內(nèi)重復批評同一個學生。頻繁地強調(diào)、批評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抗藥性,產(chǎn)生逆反心理。因此,批評要少而精,不可多而雜。
七、變批評為期望
戴爾#8226;卡耐基說:用建議的方法讓人改正錯誤,因為他可以保持個人的尊嚴和自覺。當老師發(fā)現(xiàn)某個學生有缺點或不良習慣時,可以化批評為期望、建議。這樣既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短處,又能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在硬梆梆、冷冰冰的批評,而是充滿對自己改正缺點或不良習慣的自覺性的信任,從而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啟動了自我奮發(fā)向上的內(nèi)驅(qū)力。
八、變直接為模糊
點名批評必須慎重,盡量少用。點名批評之前應考慮被批評的學生可能有什么反應,應如何對待。若被點名學生可能會大吵大鬧,可暫時不批評。點名批評時,態(tài)度要慎重、堅決,還要恰當運用模糊提醒。比如筆者為整頓班風班紀,在班會上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紀律總體是好的,但也有個別同學表現(xiàn)比較差,有時遲到早退,也有的自習亂說話”。這里,用了不少模糊語言:最近一段時間、總的、個別、也有的等等。這樣,既照顧了面子,又指出了問題,有時這種說法比直接點名批評效果更好。
九、要講究批評的語言
為了讓學生能記住批評的內(nèi)容,中心要明確,語言要在頭腦中經(jīng)過加工和思索。批評不應該帶有不滿和個人的感情色彩,批評前都要思考批評的后果。有些班主任隨口批評了學生,回頭就把剛才的話忘掉了,而受教育的學生心理上卻蒙上一層陰影,產(chǎn)生了破壞性后果。這樣的批評是不負責任的。
十、要堅持“心理互換”的原則
心理互換是指人與人之間交換心理位置,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對犯錯誤的同學實施批評時,首先要求自己從教育者的位置上走下來,站到學生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這樣批評的內(nèi)容和方法就有了針對性,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其次不能僅從“好心”出發(fā),如果只有嚴厲的批評和指責,而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這樣很容易拉大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形成情緒對立,導致批評失敗。教師應站在問題生的位置上去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這樣,不但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接近了,既治標又治本。
總之,批評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它有法,但無定法。它是一副苦口的良藥,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體,教育目標就很容易實現(xiàn),反之,教育目標就無法實現(xiàn)。筆者相信,只要一線工作的班主任多注意觀察學生、研究學生,積累好的方法和經(jīng)驗,一定能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做得更好。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