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教學是把學習對象視為能動主體的學習活動,是把教學過程視為主要是學習主體與學習材料相互作用的積極思維活動。是把教學活動視為學習主體的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思維起于問題,發(fā)于疑難。問題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思維高度集中,異?;钴S,拉動學生思維張力。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提問意識
朱熹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卑蜖栐苏f:“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睂W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并解除疑問的過程?!墩Z文課程標準》也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觀察我們的學生,上課根本沒有提問題的習慣。長期的接受性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提不出問題,也不知道從何提問,學生變得不想問,不會問,這樣便形成惡性循環(huán)。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需要轉變心態(tài)
在語文學習中,特別是在閱讀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那種以教師分析為主的學習方式只能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反省一下,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否存在著幾種阻礙“問題意識”形成的心態(tài)。
其一,把自己看成是傳道者,將學生看成是知識的容器。一方面“師道尊嚴”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中只是居于從屬的,被動的地位,學生的學習目標、內容、難度、速度,形式與方法都在老師的控制之中。
其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播知識,解決學生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思想的驅使下,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教師就獲得了最大的成功。這種以減少問題數量為目標的教學,表面看起來是“皆大歡喜”,實際上是削減了學生思考與質疑的意識和能力。
其三,最好的學生是答滿分的學生。其實,這樣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復制一批像老師一樣的優(yōu)秀學生而已,學生很難超過老師,因為從來沒有對老師的書本產生過質疑,缺少問題意識,如何談得上創(chuàng)新人才呢?
正因為以上幾種心理障礙,使得我們對于“問題”含義的理解定位不夠準確,所以課堂上很少有不同的聲音。而語文教學中,同一問題恰恰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闡釋的。
二、在語文問題教學中,需要擁有和培養(yǎng)的意識
(一)教師問題意識的確立與端正
首先,教師要有問。而大多數情況下課堂上的提問是怎樣的呢?很多情況是如“同學們覺得老師這樣說對嗎?”“這樣寫好不好呢?”“是不是呢?”這樣的問題,有問也等于無問。這種現象源自對問題意識的錯誤理解,結果導致了課堂發(fā)問的泛濫化,問答中充滿了大量的是非問與填空問。而這種低效的課堂發(fā)問,恰好從另一面說明了真正的問題意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缺乏。
其次,教師要做到會問。如果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不是自己感同身受挖掘出來的,那么提問的質量就大打折扣。教師首先做到自身擁有質疑精神,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的設計、篩選,那么,學生的思考、回答也就不可能樣板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我覺得教師在語文課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提問:
1.注重情境設置
在具體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是真實而鮮活的問題,有別于教師閉門造車杜撰出來的“偽問題”。情境由于具有現實感,還易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強大的動力。在《故都的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當時的季節(jié)特點,讓學生概括一下自己此時的心境,并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有如此心境,郁達夫為什么當時是那種心境,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一切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
2.設梯降坡
任何一個真正的問題,都由三個部分組成。起點:即已知條件;目標:即人們所期望得到的結果;障礙:阻斷起點與目標之間的因素。其中障礙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面對非常隱蔽而曲折的障礙,教師就必須通過搭設階梯、降低坡度的方法使學生能夠逐漸通過起點狀態(tài)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標,最終解決問題。如在《囚綠記》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文章使用象征手法,所以學生對文章的主旨不能一下子把握。那么,首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再接著解決關鍵句的梳理,最后通過詞語的概括彰顯主旨。這樣一步步地進行,激發(fā)起學生的自信心,而教師把自己內隱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供學生觀摩,其作用絕不限于傳授一些具體的知識。
3.鼓勵求異思維
當學生提出了與教師不同的看法時,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這種質疑精神,如果確實閃耀著創(chuàng)新的思想火花,教師一定要抓住契機,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大火。
在上《祝?!愤@一課時,有學生突然發(fā)問:“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兒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許不會那么慘?!边@一問就屬于創(chuàng)新之疑,這由求異思維導致的思想碰撞,終于使創(chuàng)新之火燃燒起來。這種創(chuàng)新火花,并非教師在課堂能預料到的,但要大力提倡和鼓勵,教師要及時抓住這些問題,調整原來的課堂設計,往往成為課堂的亮點所在。
4.開發(fā)批判性思維
以閱讀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等,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例如,對人物的傳統(tǒng)評價反思。對信陵君的評價,就可以從“不忠不義”這個角度進行重新思考。為個人的親情和所謂的“信義”可以置國家利益于不顧,豈非“不忠”?盜取兵符,殺害軍隊領袖,豈非“不義”?我們要愛護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綻放出的花朵。
當然,有問、會問,并不是最終目的,最后要達到的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這個目的。
(二)培養(yǎng)學生“敢問”的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使學生敢問。但是,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害怕提的問題過于淺顯或落俗而遭人譏諷,顧慮重重,干脆示以沉默。這時,教師應該多一些耐心。教師要善于誘導,一開始,即使他們提的問題比較膚淺,缺少深度,甚至有些離題,也不要簡單加以否定,而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
長期以來,我們教師習慣于用單一的邏輯去評價學生的問題和答案,要么“是”,要么“非”,這種涇謂分明的界限留給學生發(fā)揮的余地極其有限。學生的問題遭到否定后,積極性受到挫傷,久而久之,便形成這種欲問不敢、陷于沉默的現狀。
教師鼓勵學生敢問,最基本的一點是要有和學生平等的意識。也許你的知識確實可以對學生的問題作出評價,但是如果從提問這個角度來說,學生此時只能是你對話的另一方面,你必須尊重他,設身處地替他著想,這才是公平的。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的精神是放松的,心態(tài)是平和的,他才敢于、樂于提出問題來,而且有利于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來。
(三)訓練學生“會問”的方法
鼓勵學生敢問,并非不著邊際地亂問。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學生經常會為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哄堂大笑。在《琵琶行》中,甚至有學生對歌女無同情之心,卻把關心的要點轉到了那位商人身上,從而偏離了課堂設置的軌道,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是不會問的結果。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角度去思考問題,如:從文章題目中提出問題。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可以就文章的主旨性內容提出問題。這種提問直接指向閱讀目標和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閱讀著力點集中在文章的重難點上,具有較強的集中性,在閱讀中能起到導向作用;還可以依據文章結構、文體特點提出問題。要真正讀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詞句的表達還不夠,還需要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從整體把握,教會學生段、篇的提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各類文章的基本閱讀方法,以及與此相關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學會劃分層次,歸納段意,理清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注意段落層次之間的過渡與照應等;還可以從比較中質疑提問。比較是一種很好的認識問題的方法,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可以作為閱讀理解的一種重要手段。將有可比意義的幾篇文章或幾處語段等組合在一起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分析比較,從中挖掘出更為深刻的疑點質疑,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具體把握,大大提高學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寫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提出問題的途徑很多,但我們也要知道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教師在其中也必須要做到先行培養(yǎng)自己的問題意識,那么,一種平等的對話習慣將會形成,而課堂探討之風也將逐漸興盛起來,這樣才能最終讓我們的學生會問,會思,會答,會學。
作者單位:重慶市榮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