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稱為志愿者。中國志愿者工作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成立后,志愿服務活動發(fā)展迅速。進入新世紀后,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型賽會服務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代表,與全國志愿服務活動一起,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有效的組織化動員與社會化動員相結(jié)合的機制和方式,成為當代中國青年所喜愛和接受的新的精神時尚。但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的需求機制分析
(一)政策需求
國家對志愿服務具有重要需求動機,主要表現(xiàn)在黨和政府在大事、急事、難事面前對志愿服務的動員、組織、引導。筆者所了解的河南某高校位于省會城市,多次參加省市組織的大型賽會志愿活動,近幾年還開展了大學生法制宣傳、社區(qū)服務等,為服務學校中心工作和地方經(jīng)濟社會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志愿服務組織方面需求
志愿服務組織一般是指依法成立、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包括專門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義務工作聯(lián)合會等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以及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共青團、工會、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就某高校而言,經(jīng)常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組織主要有學校團委和各院系分團委、青年大學生學會和愛心社,對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活動有不同類型、層次的要求和期待,對于領導高度重視和本組織的品牌活動,志愿服務培訓要求、投入都比較高,對于一般的、常規(guī)性培訓,多是為了完成任務,談不上規(guī)范運行。
(三)志愿者需求
志愿者包括以興趣或價值為目的的參加者和以功利為目的的參加者,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對象需求復雜:一是少數(shù)志愿者積極分子需求,即提升個人能力和素質(zhì),更好地服務社會;二是將志愿服務作為牟利手段的服務者需求,即提升自己整合志愿服務資源的能力與可能性;三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普通大學生的需求。
(四)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
志愿服務的范圍一般包括扶貧濟困、搶險救災、法律援助等社會公益事業(yè),重點對象是殘疾人、老年人、優(yōu)撫對象、城鄉(xiāng)特困人員等。志愿服務對象所期待的志愿服務與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務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一致,是志愿服務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
(五)利益相關方需求
志愿服務利益相關方主要是和志愿服務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個人或組織,直接利益相關方主要是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和服務對象;間接利益相關方比較復雜,甚至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務組織的主管部門或同級組織對志愿服務的態(tài)度,成為影響志愿服務教育培訓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會決定志愿服務活動的成敗。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的供給機制分析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對象的瞄準機制
該機制主要是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機構根據(jù)工作需要,將志愿服務需求和志愿者現(xiàn)有服務能力相對接,完成服務工作。河南某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主要是校團指導下開展的。在實際工作中,該機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用行政動員方式要求某一部分同學參加。教育培訓活動也許就是一個人、一個會議或一次動員,根本談不上對志愿者能力、興趣、知識結(jié)構等詳細的識別系統(tǒng)。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主體的認定機制
該機制主要是志愿服務教育培訓主管部門,根據(jù)一定的指標體系,對教育培訓主體資格進行識別、分類和管理的活動。河南某高校沒有這種認定機制,遇到志愿教育培訓任務時,志愿服務組織領導、相關專業(yè)老師、優(yōu)秀志愿者成為培訓主體,培訓材料一般是培訓服務對象提供的相關材料或培訓者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沒有專業(yè)教學與研究活動,更談不上制度化建設。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內(nèi)容的建構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內(nèi)容包括精神價值、制度規(guī)范和服務技能。精神價值主要是增強志愿者公民意識、奉獻精神和道德情操,制度規(guī)范主要是志愿者服務條列、章程、規(guī)章等規(guī)范性文件方面的內(nèi)容,服務技能主要是志愿者管理、行動和服務方面的能力和素質(zhì),通過教育培訓使志愿者掌握具體的技術和建立工作網(wǎng)絡。培訓形式包括講座、研討、實地考察、觀看錄像等。河南某高校的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內(nèi)容主要是志愿服務條列、協(xié)會章程、志愿服務能力等,不僅培訓時間短、任務重、經(jīng)費緊張,而且重能力輕素質(zhì)、重實踐輕理論;在形式方面,一般采取集中培訓,由志愿服務組織的領導或?qū)W校領導、老師進行會議式培訓,很少對志愿者進行系統(tǒng)識別、類化,或聘請專業(yè)人士進行培訓。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施機制
該機制包含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需求分析、對象甄別、效果評價等內(nèi)容。筆者所了解的那所高校,對大學生社團和志愿組織堅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fā)展”的方針,圍繞學校的黨政中心工作開展活動,對于有學校支持的項目教育培訓實施的各項機制運行就比較順暢,否則,實施起來困難較多。
(五)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效果的評定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效果,主要通過志愿服務教育培訓過程中受訓者獲得的認識、知識、技能、才干及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應用程度來評定。河南某高校沒有系統(tǒng)的志愿服務教育培訓評定標準,教育培訓的效果由學校有關領導的態(tài)度來定,更談不上系統(tǒng)的教育培訓評價設計體系。
三、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工作的建議
(一)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工作規(guī)范化運行
大學生志愿服務應當圍繞黨政中心工作,積極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活動的各項制度建設,包括培訓需求分析制度、供給分析制度、評價分析制度。
(二)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增強部門的協(xié)調(diào)與溝通機制
大學生志愿組織隸屬社會組織,由民政部門、共青團、上級志愿者組織多頭管理,有時又是誰都不管不理,權利不清,責任不明。筆者建議,就志愿者而言,應繼續(xù)依托黨政部門和行業(yè)單位,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建立工作服務網(wǎng)絡;就黨政部門而言,要通過項目管理,加強協(xié)調(diào),形成聯(lián)動機制;就社會而言,應當積極營造輿論氛圍,保障大學生志愿者及其組織的權利和利益。
(三)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教育培訓資金管理機制
志愿服務以奉獻社會為目的,不計報酬、不講名利,決定了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活動的特殊性,資金籌措成為難題。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志愿組織通過贊助、募捐、義賣等收取一定服務費用,充實培訓資金。這些都是零散化行為,所以,建議有關部門進行研究,增強志愿服務組織吸納資金和整合資源的能力。
(四)加強志愿服務教育培訓的人才與技術機制建設
有關部門和單位應高度重視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的人才支持,尤其是在志愿服務的教育培訓工作方面。以人才建設為本,從人才識別、培養(yǎng)、調(diào)配到人才出路,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設備服務支持,促進大學生職業(yè)培訓教育活動開展,并形成技術和人才支持的長效機制。
(五)大力增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的社會認同機制
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一方面需要志愿服務組織及其成員的努力,另一方面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積極營造輿論氛圍。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增進社會對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活動認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