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不是反抗,而是回歸封建禮教。主要理由有:其一,杜十娘籌備百寶箱,實現(xiàn)從良心愿,實質(zhì)是為了改變?nèi)藗儗λ目捶?,得到?dāng)時社會價值觀的認(rèn)可。所以一開始她就將自己放在了封建禮教的規(guī)范之下;其二,面對李甲的變心,她仍有其它路可走,但她選擇了投江,表明自己的“貞烈”,從而完成了封建禮教的認(rèn)可。
【關(guān)鍵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封建禮教 回歸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筆下的杜十娘這一人物形象,與我國古代小說中的大多數(shù)女性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她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震撼著歷代無數(shù)讀者的心,而她在江流之上對李甲的一番痛罵和最終的毅然投江,也被認(rèn)為是杜十娘反抗封建禮教的最后宣言。但是,筆者認(rèn)為,從社會環(huán)境和故事的實際情況來看,杜十娘不僅不能算是封建禮教的反抗者,相反的,她一直渴望著被封建禮教所接納,努力地把自己融入那個禮教社會,最終,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對禮教的回歸。
我們來簡單地梳理一下,杜十娘那短暫又壯麗的一生:
杜十娘剛登場,就是京城的名妓,如何流入青樓的,小說中沒有交代,總之不會是自愿的。成為京城第一名妓之后,生活雖然還算不錯,表面的風(fēng)光也有,但是杜十娘心里很清楚,混跡青樓的生涯不能過一輩子,于是她開始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計劃:就是挑選良人,早日從良。為了這個計劃,她有意注意著身邊的王孫公子,最終選中了李甲。在對自己的人生的規(guī)劃中,最出色的一步就是——暗中籌備百寶箱。有了人選,有了經(jīng)濟(jì)保障之后,杜十娘決意從良,完成了自己從妓女到良家女子身份的轉(zhuǎn)變。她沒有想到的是,“一日為娼,終身為娼”的觀念在當(dāng)時那么根深蒂固,自己在他人眼里仍然是妓女。在種種壓力打擊之下投江自盡。正是投江自盡,成全了她剛烈的名聲。
為什么說,杜十娘不是在反抗封建禮教,而是在不斷向禮教回歸?我們來分析一下當(dāng)時的社會情況和她種種行為的動機(jī)。
杜十娘所生活的年代,在明代中期萬歷年間。那是一個思想極為禁錮的年代。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在明代被極端地扭曲,尤其在女性身上,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梆I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好女不嫁二夫”,“從一而終”的要求全落在女性身上,女性必須遵守這些條條款款,才能獲得社會的承認(rèn),獲得相應(yīng)的社會地位。很顯然,杜十娘沒有受到這些禮教的要求,換句話說,她不屬于封建禮教內(nèi)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被封建禮教要求。
而杜十娘的所有規(guī)劃,都是為了獲得封建禮教的承認(rèn),為了成為禮教規(guī)范下的人。我們可以在小說情節(jié)中找到很多證據(jù)。
杜十娘最大的愿望就是落籍從良,把自己人盡可知的妓女身份丟掉,成為正經(jīng)人家的妾室。她不想做妻子,成為正室嗎?當(dāng)然不是,只因禮教不允許。正經(jīng)人家娶妻,必須是門當(dāng)戶對,身家清白的,杜十娘缺乏這樣的條件,而娶妾就沒有這么多講究,只要喜歡就可以。所以,一開始,杜十娘就完全將自己放在了封建禮教的規(guī)范之下,絲毫沒有反抗的意思。
再看杜十娘給自己留下的最大退路和保障——百寶箱。在百寶箱的保障下,杜十娘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落籍。但這時的她,名義上雖然不再是妓女,但她還需要得到禮教的承認(rèn)。所以,接下來,她需要用自己的百寶箱去獲得李甲父親——代表著禮教的那個人的認(rèn)可。我們且看看小說中對此的描寫:
“妾風(fēng)塵數(shù)年,私有所積,本為終身之計。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前出都之際,假托眾姊妹相贈,箱中韞藏百寶,不下萬金。將潤色郎君之裝,歸見父母,或憐妾有心,收佐中饋,得終委托,生死無憾?!?/p>
即使是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的明代中后期,“不下萬金”也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那個時代,十兩銀子就夠一戶普通人家過一年,萬金之資,完全可以富足地過一輩子。杜十娘沒有考慮過拿著這一筆錢去安身立命,而是決定給李甲做妾,把自己的“終身之計”拿來做拜見公婆的“投名狀”——她沒有想過自立,而是自覺成為男人的附屬。我們看不出來她對禮教的反抗,而是完全的、自覺的順從,甚至討好。
從良的杜十娘陪同李甲返回故鄉(xiāng),本是琴瑟相和,但變故很快出現(xiàn):孫富將李甲說動,準(zhǔn)備把杜十娘賣掉。杜十娘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機(jī),并且演出了人生最高潮的一幕——怒沉百寶箱。很多人評價,杜十娘拒絕被賣,選擇了投江自盡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其實不然,投江恰恰完成了她對禮教最后的回歸。
當(dāng)時的杜十娘,可以有這樣的幾個選擇:
第一,把百寶箱的事情告訴李甲,讓李甲回心轉(zhuǎn)意,回絕孫富的要求,帶杜十娘回到家鄉(xiāng)。這是一條看起來很合理很自然的路,但是杜十娘沒有選。她已經(jīng)意識到,這樣一個軟弱的、優(yōu)柔寡斷的男人,不能幫助自己獲得禮教的承認(rèn)。
第二,順從李甲的安排,跟從孫富做妾。這個更不可能,既然已經(jīng)跳出火坑,就不愿意自己再被作為一件貨物轉(zhuǎn)讓。
第三,帶著百寶箱離開,自謀生路。也沒什么可能,封建禮教下的女性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存在的,杜十娘從頭到尾就沒有過這樣的打算。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條路,用自己的生命,來獲取禮教所贊頌的“貞烈”,完成對禮教的最后的回歸??纯炊攀锱涟賹毾鋾r路人的表現(xiàn):
于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fù)心薄幸。
當(dāng)時旁觀之人,皆咬牙切齒,爭欲拳毆李甲和那孫富。
眾人對李甲和孫富的唾罵,暗示了他們對杜十娘的承認(rèn):這是一個剛烈的女子,即使她曾經(jīng)誤落風(fēng)塵,也不是她的錯誤,她最終用自己的生命,表明了自己的貞烈,也最終獲得了封建禮教的承認(rèn)和接納。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