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現(xiàn)實中一些道德缺失現(xiàn)狀,結(jié)合高中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古詩文,主要從愛國、憂時憂民、正直感恩幾方面選例,探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語文閱讀 道德構(gòu)建 愛國憂民 正直感恩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應當具有一種文化自覺——一種弘揚傳統(tǒng)道德的文化自覺。中國古代詩文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興衰,真實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希望與失望、輝煌與恥辱。特別是古文,更以其特有的敘事論理、崇經(jīng)載道、抒情寫意的方式,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情感世界的豐富深邃、理性思辨的縝密嚴謹、審美心靈的建構(gòu)歷程和歷代人生的潮起潮落。千百年來,大浪淘沙,古文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藝術(shù)奇葩,令人百讀不厭。它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和載體,也是我國文人知識分子人生價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更是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來源。通過誦讀,走進文本,反復吟詠,心口相應,爛熟于心,使學生在誦讀,鑒賞思考,感受和領(lǐng)悟過程中,在與古人的溝通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心靈的啟迪和境界的升華。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zh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濃厚的美感氣氛和興趣氛圍,積極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讓學生在感受鑒賞的基礎(chǔ)上,進行積極思考并領(lǐng)悟其深刻的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及時代精神,以利于學生人格的形成。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經(jīng)歷了幾千年幾百年時間的淘洗,都是蘊涵著大量的人文性和美感性,有著豐富的文史哲的內(nèi)容,是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典范性材料。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要求,放在首位的是愛國主義情感。愛國愛家是中華民族的道德主旋律,作為人類的一種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現(xiàn)在許多愛國詩人、文人的作品之中。憂患是表,愛國是本,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正是愛國愛民的愛國精神。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的憂患愛國意識。初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通過語文教材了解了諸如關(guān)心國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形象的曹劌,提出開張圣聽、嚴明法度、親賢遠佞的建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的范仲淹。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除《離騷》之外,還有《九章》《九歌》《國殤》等大量的表現(xiàn)其愛國情懷的作品。“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也。”“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關(guān)心國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并不能背離所處時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的引路人從而也是國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shù)人對抗,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獨立思考、忠于自身認識的權(quán)利。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后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古詩文中反戰(zhàn)的詩篇很多,但那是反對統(tǒng)治階級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義之戰(zhàn)。至于對抵御外侮、保衛(wèi)家園的正義戰(zhàn)爭,人民群眾還是竭誠擁護并踴躍參加的。每當國難當頭之時,人民群眾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高度的愛國熱忱和英勇獻身精神,這正是一個民族不亡的根本。
《秦風·無衣》是《詩經(jīng)》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chǎn)生于秦地(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zhàn)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zhàn)爭中,秦國人民表現(xiàn)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chuàng)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zhàn)歌?!肚仫L·無衣》正是表現(xiàn)了這種誓死抵御外侮、英勇衛(wèi)國的精神?!对娊?jīng)》中的這類詩篇,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人民群眾在保家衛(wèi)國的斗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風貌,而且也標志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一開始就進入了我國進步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這類詩歌,必將以它特有的光輝、巨大的魅力,照耀詩壇,教育和鼓舞后人。
透過這些詩文,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lǐng)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窮也則兼濟天下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薄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xiàn)實的崇高理想,是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想基礎(chǔ)上,胸懷之博大,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fā)生過積極的作用。
讀杜甫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zhàn)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敢于把戰(zhàn)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tǒng)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詩人的這種立場是一貫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寫道:“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這正是杜詩人民性之所在。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的開篇中寫道:“我在年青時也曾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移嘤诓荒苋鼌s,這不能忘卻的一部分,到現(xiàn)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边@一段話,既表明魯迅先生對自己對夢歷程的無怨無悔——“不以為可惜”,也告訴我們通過文藝改造國民精神、變革社會是他的執(zhí)著和信念,是他不能忘卻的夢。《吶喊》的寫作動機緣于此,《吶喊》的靈魂也在此。只要我們讀一讀《吶喊》,我們就會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
當“狂人”琢磨出歷史書上遍寫著的“仁義道德”下潛隱著“吃人”的血污時,魯迅先生掀開封建社會溫情脈脈的面紗,讓人們看到它的血腥和丑惡。當孔乙己的生命活力被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戕害得只剩下“竊不算偷”的可笑辯白,咸亨酒店里的人們用笑聲伴他永遠消失時,我們分明嗅出這社會的陳腐和死亡氣息。從楊二嫂的自私刻薄和閏土木偶般的呆滯里,我們似乎身受著“故鄉(xiāng)”冬季里的肅殺和了無生機。從華老栓抱著人血饅頭像抱著新生命的希望,從康大叔的驕橫自得,從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shù)碾S聲附和,從夏瑜母親上墳時的羞愧之色里,我們能感受到中國社會的病體沉重和亟須療治。當阿Q的健忘和“精神勝利法”也無法幫他擺脫死亡的恐懼,并最終也無法挽救他走向死亡時,我們會想到,不起來改造國民精神,中華民族真的是要趨于死地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等,這些構(gòu)成《吶喊》的每一篇每一章,無不閃現(xiàn)著魯迅先生通過文藝來改造國民精神、變革社會的思想理念??梢赃@樣說,魯迅的《吶喊》及其后的所有創(chuàng)作,都是為了圓他通過文藝改變國民精神這一“不能忘卻”的夢。魯迅的筆端傾訴著一個民族的渴望,因此他的文章總爆發(fā)著驚雷般的震撼力,對舊時代有著摧枯拉朽的猛力。
魯迅尋夢途中的百折不撓,魯迅圓夢實踐中精衛(wèi)填海的堅韌自信,無一不燃燒著他對民族、國家熱烈的愛,無不一證明著他是一個真的猛士。這也正是“達則兼濟天下,窮也獨善其身”精神的延續(xù)。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司馬遷因?qū)懗霾恍嗟拿妒酚洝范骨Ч?,他為不少有為之士寫了傳記,而對于他本人,卻并沒有做什么介紹,就是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只是說明他寫《史記》的有關(guān)情況及緣由。因此,我們只能通過讀他給朋友任安的書信《報任安書》來讀出他的品格,讀出他的形象——品格崇高偉大,形象光彩照人;他有自己的處世之道,更有自己的為人原則,他不會改變自己。用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形容這位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應該說恰如其分。
魏徵在歷史上以直言敢諫著稱,前后陳諫200余事,反復以隋亡為鑒戒提醒太宗,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為“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
唐太宗非常重視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jīng)常諷讀這篇奏疏,用來規(guī)戒自己??梢娝诜饨〞r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今天,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說,“貞觀盛世”的開創(chuàng)和延續(xù),魏徵等的正直忠言是一個重要因素。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
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guān)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的言論:“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崩蠲堋蛾惽楸怼窋⑹鲎婺笓嵊约旱拇蠖鳎约白约簯搱箴B(yǎng)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李密“孤”——“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苦”——“行年四歲,舅奪母志”,“弱”——“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缺親無故,又沒有童仆的清貧之家的幾世單傳的孤根弱苗的成長,飽蘸著祖母劉氏多少關(guān)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劉氏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劉氏多少操勞之力!不妨說,祖母虔誠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熱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撫養(yǎng)作者上面,讀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種凄凄慘慘戚戚的氛圍之中而對作者產(chǎn)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劉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還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發(fā)生了──祖母劉氏經(jīng)受不了許多家庭變故的摧殘,經(jīng)受不了許多社會人心的冷遇,經(jīng)受不了許多對孤弱孫兒的哀憫和擔心,喂養(yǎng)和抱持,事必躬親,因而“夙”嬰疾病,“?!痹诖踩?,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湯藥,未嘗廢離”,概括而又具體地寫出了作者對祖母的孝敬備至。
在我們傳統(tǒng)詩文中有很多智慧,不是單純的知識,最有名的一句話是“轉(zhuǎn)識成智”,把知識轉(zhuǎn)化為智慧??鬃诱J為“知人者智”,智慧就是能夠洞察、把握、了解客觀事物,從而有一個圓滿的處理。所以我們讓學生領(lǐng)悟經(jīng)典古詩文實際上就是讓他們在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詩文之后,融會成一種人生的智慧,這就是古人說的“無用之大用”。這就是中西哲學的差別,也是哲學和科學的差別??茖W是一種事實的判斷,而人文的科學,包括哲學,會融匯成一種智慧,形成一種價值判斷。這些價值判斷不是通過實驗室里的實驗得到的。所以一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不能完全是科學的,有些是科學解決不了的,比如人格的問題,理想、境界的問題。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有不同的境界,就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孟子講的做一個大丈夫要“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并不是每個有知識的人都能做到的,所以關(guān)鍵要看你是否能將知識轉(zhuǎn)化成智慧。這個轉(zhuǎn)化的條件具體地講就是學生誦讀、積累的這些古詩文,總有一天會融會貫通變成一種人生智慧。道德構(gòu)建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具有時代性、歷史性和長遠性的一個文化工程,一個百年樹人的工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工程。
隨著經(jīng)濟地位的提高,我們中國民族文化的地位也在提高。很多老一輩的學術(shù)權(quán)威,像季羨林先生,都認為我們這個民族對世界未來所能做的貢獻,不是原子彈,不是汽車,也不是科技,而是我們的文化,是我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所培育起來的“天人合一”的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中由“天人合一”所引發(fā)出來的一個重要價值理念就是“和而不同”,就是孔子講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和氣,我們講道德倫理的目的就是通過化解矛盾來達到人際的和諧,達到社會各階層的和諧,達到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國與國之間的和諧,整個世界的和諧。
作者單位: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