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zhì)教育下的作文教學觀應立足于培養(yǎng)一個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從事寫作活動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作文素養(yǎng)。要達至這一目標,應養(yǎng)成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勤于觀察思考的習慣、修改文章的習慣,還應該強化作文訓練速度。
【關鍵詞】素質(zhì)教育 作文教學 寫作習慣
在作文教學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應變一篇文章的寫作教學為中學生寫作基礎素質(zhì)的作文訓練式教學,革除過去為作文而作文、為教師而作文、為升學考試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養(yǎng)一個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從事寫作活動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作文素養(yǎng)。如何完成這一過程呢?
1.應養(yǎng)成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寫作時,大腦必須有大量豐富信息量,才能從中提取到足夠的寫作素材。大腦信息量的豐富與否往往關系到文章的好壞。勿庸置疑,現(xiàn)在學生了解各種信息的途徑廣了,但通過閱讀書籍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只有有計劃地養(yǎng)成學生自覺閱讀課內(nèi)外書籍的習慣,才有利于提高他們對自然、社會、生活的認識,積累寫作素材。此外,在閱讀過程中,應注意指導學生將課內(nèi)外閱讀結(jié)合起來,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等。
2.應養(yǎng)成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眾所周知,寫日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天天寫日記的習慣,他就能將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長此以往,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本無定法,日記有利于讓學生自由寫作,放任思緒,天馬行空;給學生“松綁”,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選材精當、行文簡潔等;揚棄作文的“八股遺風”和必須表達一個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傾向”。
我教的一位學生,剛進中學時作文常常覺得無話可說,只能胡編亂造。指導他寫日記后,慢慢地他能寫出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作文時就有話可說了。再者,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yǎng)觀察能力,有利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積累生活素材,此外,寫日記還能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提高作文水平不可少的。
3.應養(yǎng)成學生勤于觀察思考的習慣。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觀察事物,人們才能認識事物。一個人不善于觀察,就不能做生活有心人,就會缺乏對事物應有的認識,也就不能積累下足夠的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就會缺少依據(jù)。
在觀察的同時,還要使學生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指導學生作文時,首先要求學生勤于思考、打破思維定勢,以便掌握方法。
思維定勢的負作用很大,使人們養(yǎng)成了惰性和對權威的絕對崇拜,這最不利于創(chuàng)新。如楊振寧博士在一次學術報告上的發(fā)問“1+1=?”,在座的專家、教授和大學生們竟無人敢答。打破思維定勢,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4.應養(yǎng)成學生修改文章的習慣?!吨袑W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平時可有意識的增加面批次數(shù),師生共同交流,讓學生學會批改的依據(jù),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互批互改。
5.應強化作文訓練速度。布置學生作文,尤其是課堂作文,學生往往不能按時完成,遲交現(xiàn)象甚重。我認為,這是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強化速度訓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能按時完成作文的學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寫作習慣,一遇作文他們不是開動自己的腦筋,而是一味地想走捷徑——期望找到一篇類似范文來“依葫蘆畫瓢”,甚至照搬。只有強化作文訓練,這樣才能避免惡性循環(huán),確實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河北灤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