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學生在校時間有所縮短,為此,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這是我們面臨新的挑戰(zhàn)。只有把課堂建設為智慧課堂、高級課堂,回歸教育之本,才能實現(xiàn)新的超越。
【關鍵詞】本真課堂 合作小組 師生發(fā)展 課堂模式
課堂教學是實施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平臺,是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舞臺。
新課改實施后,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老師授課時間少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了,教學內容和要求沒有減少和降低。在新的形勢,新的要求下,課堂教學是師生提高效益的施展空間,大有用武之地,只有本真的、智慧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一、以人為本的本真課堂
“本真”就是追本求真,是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人文性和科學性的和諧統(tǒng)一,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的統(tǒng)一。教學時數(shù)的減少,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增多,要改變過去老師的加班加點,大量的作業(yè),高強度的反復訓練,就要想方設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習小組的建立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過,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話,那么,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人們生存發(fā)展的必備品質。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勢在必行。
2.課內外學習小組的統(tǒng)一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是班級授課制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補充。合作小組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學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品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能力;合作小組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正確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課堂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滿足需要的機會和形式,有利于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一定要有實效性、長期性、自主性。在“為學生減負”的大背景下,家長和學生的思想不解放,觀念不更新,不適應新的學習模式,課外學習小組的建立更有現(xiàn)實意義。以我校為例,我校學生租房生比較多,大都聚集在學校四周,教師根據(jù)本班實際情況,以學校為中心,按照居住區(qū)域,學生自由組合,老師適當調整,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績差異、性別特點,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合作小組,同時,將各班分為相應的學習小組。這些課外學習小組與課堂學習小組基本一致,便于課堂合作學習,使之具有實效性和長期性。
3.課外學習小組的管理和開展
我校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初中特別是初三管得緊,統(tǒng)得死,壓得狠,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老師的管督,便會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管理,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健康成長。為此,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按照租房區(qū)域和學生愿望,2-4人為一小組,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家長會,成立家長委員會,發(fā)動家長參與管理,推選小組中文化層次、修養(yǎng)水平、經濟條件尚可的家長負責管理,或者家長輪流管理。具體負責提醒學生按照班委會統(tǒng)一安排的學習內容交替學習,提醒學生每45分鐘休息一次,調整學習內容;學生學習時不得玩耍、閑聊,要認真,可以討論交流,但不允許抄作業(yè);不允許坐在床上看書,看書時一定要動筆……這些學生家長都能做到,而且樂意為學生服務,有的家長爭著提供學習場所。班主任和年管會組織了幾次明查暗訪,小組合作學習運轉正常,為課堂學習小組的運行奠定了基礎。
以往是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現(xiàn)在老師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究竟怎么樣呢,有的老師很擔心。剛開始,學生不知道怎樣討論,不知道發(fā)現(xiàn)問題,不會質疑。問題從何而來?從矛盾中來。學生的想法和參考資料上的不一致,學生的理解和老師講析不一致,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看法不一致,老師的看法和參考書上的說法不一致等,這些都是有疑之處。起初,我們把相應的作業(yè)參考答案印發(fā)給學生,學生比照自己的答案,找出差距所在,發(fā)現(xiàn)問題,在學習小組中提出來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就落在了實處,才有價值和意義。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帶著探究的問題進課堂,問題解決后生成新的問題,再帶著問題去研究,下節(jié)課再帶著問題來,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歸納總結—新問題—探究解決,本真課堂的模式應該如此。
二、師生共贏的智慧課堂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指向。本真課堂首先應是智慧的課堂。智慧課堂,不是看老師講得怎么樣、表演好不好、多媒體應用技術熟練不熟練,而是看學生學得怎么樣、活動得有沒有意義、討論得有沒有價值。評價課堂效益的高低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應該看學生接受了多少、感悟了多少、體驗了多少。老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的引導者,老師再也不是自己一桶水給學生一杯水或自己是鮮活的小溪才能給一桶水,而是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尋找源源不斷的鮮活的溪水。
1.互動合作,煥發(fā)課堂活力
新課程新理念的實施,首先要求教師解放智慧。老師主動和學生討論,平等地研究問題,師生在民主的和諧的氛圍中共同構建新的知識,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留給學生盡量多的空間,讓學生質疑、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
學生在練習2009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記住回家的路》(周國平)題,從標題入手,提出疑問:人怎么可能忘記回家的路呢?“家”是具體的家嗎?“回家”是什么意思?“記住回家的路”怎樣理解?本文是不是針對有人忘記了回家的路而寫的?老師帶著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學生討論交流,解決了問題后,又結合現(xiàn)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學生幫助解決,達到了更高層次的境界。
學生在練習2002年高考仿寫題時,答案豐富多彩,精彩動人,令人振奮。
高考原題: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寫一組句子。要求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意思完整。(不要求與原句字數(shù)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濤聲是音序,
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領有下面三個比喻,四個比喻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四個比喻合理貼切。
學生答案:
(1)城市是建筑的一座圖書館:/街道是書架,/高樓是圖書,/汽車、人流是城市的讀者。
(2)森林是樹木的一首歌謠:/鳥兒是音符,/風兒是旋律,/花草、動物是森林的歌詞。
(3)春天是四季的一個樂章:/春風是旋律,/春雨是歌詞,/春花、春草是春天跳動的音符。
(4)寫作是生活的一棵樹:/文采是花,/主題是果,/觀察、體驗是寫作的根。
(5)學校是一條大江,/年級組就是大江的一條支流,/班級體是支流中的一灣清泉,/我就是清泉中的一滴水珠。
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創(chuàng)造激情盡情展露,學習小組之間展開了競賽,學習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在課堂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高考題的實踐入手,通過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最后歸納總結上升為解題規(guī)律和技巧,形成“理論”,再去指導實踐。教學相長,師生共贏,在照亮別人的同時提升了自己。
2.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墒撬季S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思維總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在教學《品質》課文時,設計“有人認為,制鞋匠格斯拉沒有必要守著最好的手藝而餓死,應當‘因時而化’,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老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討論探究,學生思維活躍,積極發(fā)言,普遍參與,課堂氣氛熱烈。在教學《史記》選讀時設計“飛將軍李廣引刀舉向自己的脖子,讓整個漢朝為之流淚不已,也讓千百年來的人們?yōu)橹駠u,是悲劇英雄;也有人認為,楚漢相爭,劉邦奪得天下,劉邦是英雄;項羽雖然失去了天下,仍然是本色英雄;還有人認為奧運志愿者這些平凡的人也是英雄。那么你‘心中的英雄’是什么呢?”學生合作探究后,辯證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英雄必定是有過人的本領,超群的智慧,非凡的能力,一定要為他人著想,為大眾服務,為人類進步作出杰出貢獻人物;英雄一定是眾人仰慕、愛戴的,有人格魅力和凝聚力的人物;英雄不是完美無缺的“高大全”式的人物,也有薄弱點和不足,我們不能因為英雄的瑕疵而影響英雄的形象,切不可以成敗論英雄;平凡的人也可以是英雄。
3.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探究
課堂教學應是教師講授和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師生雙邊活動。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活動體驗,合作解決問題。一次觀摩了一節(jié)《把欄桿拍遍》的研究課。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引導思考辛棄疾與其他人比較,唯一性表現(xiàn)在哪里?學生合作探究鑒賞選錄的辛棄疾的八首詞,老師還試圖比較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的詞作風格,安排了朗讀體味,探究文本藝術技巧,賞析語言特色,內容豐富龐雜,一節(jié)課用了65分鐘還意猶未盡。由于對辛棄疾的八首詞不甚理解,對辛棄疾其人的了解認識也就比較膚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學生提出“本專題是‘活生生的一個’。梁衡寫辛棄疾‘把欄桿拍遍’是怎樣寫出‘活生生的一個’的呢?”老師受到學生疑問的啟發(fā),重新研讀文本,緊扣專題特點,精心選擇了三首詞,在另一個班級授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①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烈日秋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三首詞中分析探究辛棄疾其人;②作者梁衡是如何寫出活生生的‘這一個’辛棄疾的。其余的詞作借鑒名家的賞析文字,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帶著目標明確的兩個問題,走進文本,探究交流,老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整個課堂充滿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互動中自主學習,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從而愿學、樂學、愛學、會學語文,學得牢靠、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不再是單調、呆板、培養(yǎng)考試機器的過程,而成為五彩繽紛、生動活潑、激發(fā)心靈火花、培養(yǎng)人的靈魂的過程。
三、學生發(fā)展的高效課堂
“教學”包括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可以理解為老師教學生如何學。本真的、智慧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和時代發(fā)展新形勢必然要求高效課堂,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現(xiàn)象,高考成績和升學率成為考核教師和評價學校的唯一參照。辦人民滿意的學校,首先要讓家長滿意,家長滿意的標準是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偏離教育本質,“不許片面追求升學率,可以全面追求升學率!”教師為考試而教書,學生為考試而學習,課堂教學成了培養(yǎng)考試機器的基地。于是,怪圈出現(xiàn)了:只管分數(shù)高低,不管人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過于單一;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語文課成了學生的休閑課!語文高效課堂勢在必行。高效課堂不應以教師教得如何為衡量標準,而應該取決于學生收獲如何,也就是說,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達成方面,受益愈大,課堂教學效率就愈高,質量也就愈好。
1.課堂教學以人為本
可以說,學生是教師的精神寄托和民族的未來。課堂教學必須以為學生服務為核心宗旨,任務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基本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互動,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以人為本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
該有效利用課堂教學這一教學主陣地,通過學科教學來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要使學生肯學、愿學、會學、樂學。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可能愿學、樂學,只有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才可能會學;只有學生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才可能持之以恒。如果每個學生都愿學、會學、樂學,那么每位學生都會是課堂的主體,其他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2.胸中有綱,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新課程標準是實施教學的依據(jù),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學生主體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遵循教材的內在體系規(guī)律,章節(jié)特點,研究高考要求,吃透考試說明,分析江蘇考試特點,確定教學重難點,預測發(fā)展走向,同時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強化薄弱點,突出增長點。面向全體,因人而異,教書育人,這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所在,也是良心所在。教師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教學研究是提升整個備課組實力的有效途徑。集體備課定時間、定主備課人、定教學進度、定作業(yè)設計,規(guī)范統(tǒng)一,固然便于發(fā)揮整體效益,但是容易簡單化,流于形式,甚至是簡單分工,一人備課,全組享用,沒有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我們主張個人鉆研基礎上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指導下的個人發(fā)揮。埋頭拉車,抬頭看路。教無定法,教有定規(guī),同樣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同樣的教案,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手段、方法和策略,不同的班級,教學效果往往是天淵之別。有的課堂可能單調乏味,老師昭昭,口吐白沫,自得意滿,學生昏昏欲睡,聊作休閑。有的課堂學生如沐春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課堂教學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具有動感、情感、美感的課堂才有感染力,才是本真的智慧的高效的課堂。
3.教是為了不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淌菫榱瞬唤蹋褪钦f要注重啟發(fā)式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自由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不僅學會書本的東西,特別要學會書本以外的知識。做到學思的聯(lián)系、知行的統(tǒng)一,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在家長委員會的支持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我們摸索出了一個本真課堂的“模式”:“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再發(fā)現(xiàn)問題”。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的超越。
作者單位:江蘇姜堰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