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對而言的,它只要求寫一個片段,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片段作文促使學生常動筆,利用片段作文及時反饋作文效果,借助片段作文實現讀寫結合。這些片段作文的有效嘗試解決了不少成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片段作文 寫作能力 讀寫結合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對而言的,片段作文只要求寫一個片段,相對于成篇作文而言,它篇幅比較短小,形式比較自由靈活,有成篇作文不具備的優(yōu)點,且能解決不少成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通過片段作文促使學生常動筆
很多專家認為,作文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寫出來的,學生若能多閱讀勤思考常動筆則作文自然好。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驗:平時若經常動筆自然文筆就比較流暢,反之,若有一段時間沒有動筆,則筆底生澀,難以成文。其實,下筆不僅僅是動筆,它是一個情緒和思維共同作用的過程。動筆之時,思維在發(fā)散,邏輯在伸展,情緒在涌動,然后才能筆隨意轉,筆由心動。然而成篇作文教學周期長,學生訓練太少,但要縮短周期,其實很難。目前的情況是,一個語文教師上兩個班,兩個班學生至少100人,批改100多篇作文真的很辛苦;二則,現在學生作業(yè)很多,課業(yè)負擔很重,縮短作文周期,學生也不樂意。這時候,片段作文就能夠發(fā)揮其作用。我的做法是,成篇作文保持不變,兩周一次;而片段作文則因“課”制宜,相機而動?;旧媳WC每周2次。因為只是一個片段,而且多是當堂完成或者留做作業(yè),學生并不以為苦,甚至因其短小靈活的特點而比較有興趣。
二、利用片段作文及時反饋作文效果
反饋是使教學過程走向有序和保持結構穩(wěn)定性的必要條件。倪文錦認為,成功的教學過程總是通過反饋逐步實現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的統一。而成篇作文教學的周期太長使得反饋效果差。學生寫作兩周以后教師再去反饋時,很多學生早已忘了當時的寫作體驗甚至有的學生連寫作內容都忘了,所以反饋效果并不好。而且我們的作文情況反饋常常停留在開兩會——“表彰大會”和“批斗大會”(黃厚江語)的層次。讀幾篇好的,欣賞一下,再讀幾篇差的,指出問題所在,中間再穿插講一些寫作知識和方法的介紹。事實上,一個班里會寫文章的常常也就兩三個最多五六個學生,所以表彰的總是固定的幾個學生,而批斗的卻常常是大部分。這樣一種反饋方式,于教師而言是用心良苦,給學生指出問題所在;于學生而言卻僅僅是結論的呈現而且是不好結論的呈現,既不能對學生的具體寫作過程有明確的針對性的指導,也不利于學生寫作內驅力的激發(fā)和寫作自信的樹立。
片段作文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片段作文反饋及時。有時候當堂寫好,當堂反饋,讓學生讀一讀,大家評一評;即使是課后完成的,最多也就隔了一個晚上,寫作體驗還是很新鮮的。其次,片段作文能夠讓教師關注沉默的大多數。因為片段作文篇幅短小,而且多數時候僅著眼于一點,不涉及整體的布局構思,所以平常作文平平的學生也常常靈光閃爍屢有佳作。
某次課上,讀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談起了泰戈爾的小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此作作者說法較多,一說出自張小嫻的小說《荷包里的單人床》,原詩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看學生興趣頗高,就讓他們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為話題寫一個片段。這一次,可能正是學生特別喜歡的話題,而且前面的交流喚起了他們很多情緒體驗,幾乎每一個學生都表現不俗。以下是部分學生的片段習作: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卻仍然無法避難的人鬼殊途//是當婉后熱擁著無鳶/卻被無鳶一聲“母后”推開的萬丈深淵//是凱瑟琳說著“我就是西斯克里夫”/卻帶著幾乎與西斯克里夫融為一體的熾熱另嫁他人的追悔莫及……
線外切圓,是否你就是徑直而去的那條線/而我就是轉來轉去將自己封閉的圓/我們注定只相切在那一點//兩圓外切/你徘徊不前,我猶豫不定/相交是一種奢望/順著兩圓的軌跡,我無法走進你的內心//兩條曲線,分隔兩邊/漸近線是我們各自的追求,y軸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你永遠向左,我依然向右/在直角坐標系上,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些作品是那么新鮮生動,充滿了靈光,這自然使教師有發(fā)現的驚喜,客觀上能夠讓教師關注大多數學生,關注更多應該關注的群體。老師的一句表揚,同學的一聲贊嘆,對他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勵。反饋的意義可能更在于此——能夠激起普通學生的自信和熱情。
三、借助片段作文實現讀寫結合
教師在成篇作文命題的時候更多地考慮作文教學本身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當然就不能兼顧寫作與閱讀相結合的問題。這就造成了資源——包括情緒資源和素材資源——的極大浪費。首先是情緒資源,寫作中情緒的喚起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證明,如果你僅僅給學生一個題目,讓學生作文,常常效果不理想;相反,在給出作文之前,教師若能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相關的情緒體驗,則效果會好很多。因為作文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但是事實上教師不可能每次作文都大費周折地去做前序工作。而另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被喚起的許多體驗感受卻白白浪費了。片段作文恰恰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心有所感,下筆成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既能讓高漲的情感找到一個宣泄之口,又靈活機動不做強制要求,避免學生為文而文,生拉硬扯。其次是素材資源。寫作離不開素材,而我們的語文教材是一個很大的素材庫,值得好好利用。入選教材的文章雖不能說篇篇經典,至少都稱得上是美文;而且我們花大力氣進行閱讀教學,對課文反復研究,細細品味,深入探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把握一定比很多課外的“美文”要深刻的多。那么為什么不充分利用這現成的資源呢?所以,我總是向學生強調,閱讀是為了寫作,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片斷作文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實現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對課文中語言特別出彩的片段我讓學生仿寫,如《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的6篇課文每一篇我都設置了仿寫環(huán)節(jié)。以下是沈姮露娜對《今生今世的證據》相關片段的仿寫:我真的看見過天空中的大雁群?它們在天空中自覺地排成“人”字形,無聲地飛過那個秋天?我真的到過魯迅故里?樸實的床曾包容過魯迅在上面翻滾,那一片百草園依舊長著桑葚?我真的在小巷中冒著雨奔跑?泥點濺起來粘在褲腿上,裝飾了那個雨天?我真的在小河里游過泳?夏天的灼熱被隔絕在水面之上,長長的水草無聲飄拂,滑過我的臉龐?通過仿寫,學生不僅更加直接地感受了語言形式之美,而且對自己的過往進行了深入的體驗,對故鄉(xiāng)的認識也有了提高。
對那些思想比較深刻內涵比較豐富的文章和專題我讓學生寫閱讀體會,如《像山那樣思考》《科學之光》等專題。以下是王雪珂對《像山那樣思考》專題的思考:什么是最值得敬畏的?是江南豐腴而潤澤的土地?是西地平線上一輪具有悲劇色彩的落日是瓦爾登慵懶的神的一滴?是山崖那里一聲蔑視所有苦難的狼嚎?但當鋼筋水泥武裝起江南溫婉的肉體,當人們步履匆匆,視世間大美如同等閑,當引擎的轟鳴覆蓋了湖邊啼囀的鳥鳴,當欲望向著山崖進軍并最終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獵殺生靈……人們肆意踐踏著造物者的尊嚴,并以此粉飾自己瘦弱的軀干,這不能不算是自欺欺人的一種最愚蠢的方式。當人們最終將對自然的敬畏剝蝕殆盡,又何嘗不是在踐踏消遣著自己的靈魂?專題的閱讀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而及時的片段作文跟進則把思維過程外顯,使之邏輯化和條理化。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柯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