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把官德建設當作治理國家的重要途徑,認為“官為國與民之樞紐”。國家依靠官員進行管理,民眾則通過官員解決矛盾和問題。官員若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民生就會得到改善,社會就會安定和諧,國家就會繁榮強大。官員若貪污受賄、專橫殘暴,百姓就要遭殃,社會就要動亂,政權就要敗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將治官置于頭等重要的位置,想方設法地提高官員的道德水準和行政才能,以保證他們正確地行使執(zhí)掌的權力。在這方面,古人留下了豐富的官德建設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古代官德的教育機制
我國傳統的德治思想是希望通過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鬃诱f:“為政以德?!笔侵v統治者如能以德治國,國家就得到了治理。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歷代統治者們不遺余力地開展官德教育,并且建立相應的教育機制保障官德的實行。
(一)學校教育與科舉考試
古代的官德教育并不是從官員入仕才開始的,早在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已經在進行。隋朝建立科舉制度以后,為了適應科舉考試,學校教育逐漸向其靠攏,直至合流,達到完全一致。由此,學校成為朝廷官員的培養(yǎng)基地,讀書、及第、做官成為讀書人的理想和追求。在科舉制產生之前,學校主要進行儒家傳統教育,強調道德與學問并重,修身與治世并重,把人倫道德看作是立身處世的根本。設立學校的目的是達成“仁”與“禮”的結合,“明人倫也”,即明白做人的基本倫理。這一學說深刻影響后世。科舉制出現之后,教育的目的又注入了新內容:讓士子努力獲取功名。相傳宋真宗趙恒所寫《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鼓勵讀書做官形成社會風氣。一些文學作品和啟蒙讀物也用功名利祿引誘兒童發(fā)奮讀書?!渡裢ㄔ姟诽岢觥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成為科舉時代的主導思想。
既然科舉取士選拔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人才,歷代統治者理當十分重視科舉考試的內容,并據此引領讀書人學習的方向。唐太宗時,重新確定“五經”作為士人的學習標準教材,又以孔穎達主持編訂的《五經正義》統一士子的思想。南宋時,更將朱熹所注“四書”奉為經典。自元朝始,規(guī)定科舉考試經學用程、朱傳注。這樣一來,程朱理學取得官學地位,實現了理學與科舉的結合。明清時,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鄉(xiāng)、會試以“四書五經”命題作八股文,規(guī)定必須按照官方指定的注疏“代圣賢立言”,不準發(fā)揮己意。于是,為了仕進,科場考什么,士子就學什么;怎樣取得好成績,他們就怎樣做??婆e考試的指揮棒解決了朝廷需要的人才。統治者認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學校培養(yǎng)士子成為孝子,就是培養(yǎng)君王的忠臣。所以,明清開國,都首先在地方學宮建臥碑,戒飭士子。明朝的臥碑第二條教孝;清朝的臥碑第一條教孝,第二條教忠。在歷朝清帝的詔諭中,屢見“我朝以孝治天下”一語,足見統治者把士子培養(yǎng)成孝子忠臣的用意??梢哉f,古代的學校教育為士子日后做官提前進行官德教育,科舉考試則進一步鞏固這一成果。事實上,通過科舉選拔的官吏,包括忠誠于朝廷在內的整體素質,較之靠門第、蔭襲或捐納出仕者要強很多。當然,在成功的背后,科舉考試也造成許多士子的悲哀,其摧殘讀書人的負面影響相當大??傊瑲v代統治者通過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進行官德教育,培養(yǎng)出朝廷需要的后備官員。這種做法已經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二)為官之道的學習
剛入官場的新人,缺乏對官場的了解和認識,缺乏處理各種問題的手段和本領,必然需要學習為官之道。在《從政遺規(guī)》序中,陳宏謀談到步入仕途之時的心情:“迨入仕途,官場事宜尤未嫻習,臨民治事茫無所措。未優(yōu)而仕,不學制錦,心竊憂之?!敝荒芾锰幚砉珓罩嘞荆耙徽咕砑?,茲陳編以祛固陋。凡切于近時之利弊,可為居官箴軌者,心慕手追,不忍舍置。不敢謂仕優(yōu)而學,亦庶幾即仕即學之意云爾”。就是邊做官邊學習當官應該具備的道德和遵守的規(guī)矩。這些內容都集中在歷代的官箴書中。因此,學習為官之道的最好辦法就是讀官箴書。唐代武則天曾經為即將踏入仕途的貢舉之士編撰《臣軌》一書。該書本著“為事上之軌模,作臣下之繩準”的原則,分為國體、志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縝密、廉潔、良將、利人十章,全面地闡述為官者的從政品德和行為準則。學習《臣軌》,可以“使心歸大道,情切至忠,務守公平,貴敦誠信,抱廉潔而為行,懷縝密以修身,奉上崇匡諫之規(guī),恤下思利人之術”。如此去做,自然會“榮隨歲積,慶與時新,家將國而共安,下與上而俱泰”。在宋代陳襄所編《州縣提綱》一書的序中,吳澄指出,朝廷任命的州縣官承擔著“分土而治”的責任。但是,近年來選拔的官員多不道德,“或貪瀆、或殘酷,或愚暗,或庸懦,往往唯利己是圖,豈有一毫利民之心哉”?為使百姓免遭傷害,應該選任“忍貧自潔”的道德之士。編寫《州縣提綱》就是要廣傳道德,使“人人能遵是書而行之民”,讓“持身固謹、用心亦仁”的人布滿天下州縣??梢?,編纂官箴書的目的,就是為官員提供修己的規(guī)矩和立行的準則,使其盡職盡責,為民謀利,做符合封建階級統治需要的合格官員。
(三)官員的家庭道德教育
在古代官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家庭管理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洞髮W》一再說:“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坝纹鋰?,先齊其家?!敝佚R家的觀念乃是重家教思想的出發(fā)點。為了保持自家的權勢地位,維護本家族的榮耀,歷代官僚世家都希望通過家庭教育使子弟順利入仕并不斷升遷做高官。而出于防范官場風險,避免入仕子弟因官德不好而遭貶職或判刑,給家族帶來災難,他們都十分重視為官之德的教育。為此,許多士大夫著作“家訓”“家誡”“家規(guī)”“治家格言”,以強化家教:其一,督促子弟勤奮讀書,尤其是精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其二,合理獎罰子弟,使其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和評價標準。其三,對子弟既嚴格要求,又愛護其自尊心。其四,針對將入仕和已入仕的子弟進行官德教育,口傳心授從政經驗或寫成家訓。其五,督察子女交往,防止疏于管教、結交劣友而誤入歧途。其六,嚴厲懲罰為非作歹子弟。元代有名的《鄭氏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者不許入祠堂?!?/p>
二、古代官德的保障機制
(一)“以德為先”的選任標準
歷代統治者制定了許多選拔官員的條例和標準。其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官德。秦朝規(guī)定:“君懷臣忠,政之本也?!?認為官吏忠于君主是政治的根本。又提出官吏的基本品德是“精潔正直,謹慎堅固,審悉毋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漢代的察舉制要求舉薦者按照規(guī)定的科目考察人才的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等數十種,特別要求把民間的孝子秀才舉薦上來。漢朝還規(guī)定四科取士的選吏標準:“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復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宋朝王安石改革科舉制,罷詩賦帖經墨義而改用論述經文道德的經義。其討論的核心是人的倫常問題。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力求讓士子在步入仕途之前,先在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中浸染透徹,然后唯唯諾諾于專制統治。有學者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當時的政權以儒家思想為主開展道德教育,通過嚴格手段遴選人才,目的是用平等的競爭保證人才的質量和社會的公認。由科舉考試遴選的官僚人才,具有儒家倫理道德和儒生共同信仰,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實現了以德治國的儒家文化的政治功能,構成了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的一體化結構。
取得做官資格的士人,如何委任職務,關系到政治權力的分配和封建統治者的政治依托。歷代統治者用人得當的選官原則是選賢任能,主要標準是德才兼?zhèn)?。古人已經認識到,有能有識又正直的人才能夠治理好國家,有才卻奸偽的人做官則必然導致禍亂。荀子認為,選任和勝任卿相輔佐之官,必是“其德高足以鎮(zhèn)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的人才。司馬光主張,以“德行為先”。因為,“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為國家、為人民著想,用人要審查才德,需要將德才具體化——“道德足以尊主,志能足以庇民。” 做到這兩點,就具備了做臣子的德行??滴跆岢?,用人以“德才兼優(yōu)為佳”,特別強調:“節(jié)操清廉最為緊要?!鼻宕普缣岢鲳B(yǎng)民的新標準,認為 “廉者必使民儉以豐財,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反映古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用人觀念的變化。上述標準強調用人為官重德行,說明官德事關官員行權履職、庇民養(yǎng)民、為國家盡力。
(二)“彰善癉惡”的監(jiān)察制度
我國古代的監(jiān)察制度自夏商周草創(chuàng)至秦漢形成,延續(xù)幾千年傳承不衰,成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職能就是“彰善癉惡,激濁揚清”,以保證德行好的官員不受封建官場不良風氣的侵蝕,遵守官德,忠誠服務統治者。隋唐時期的監(jiān)察制度分作三個部分:一是中央的御史臺,下轄臺院、殿院、察院。臺院負責糾舉百官,參與審判;殿院執(zhí)掌殿庭供奉禮儀,糾察朝儀;察院監(jiān)督地方政府及其官吏。三院各有分工,互相配合,都向御史大夫請示報告。二是諫官組織。監(jiān)督規(guī)諫皇帝的言行、宰相的得失、百官的善惡,也能夠監(jiān)督御史臺,彈劾糾正御史不當之處。三是地方監(jiān)察制度。唐朝分天下為15道監(jiān)察區(qū),改按察使為采訪處置使,為常駐地方而領數郡的監(jiān)察官。職責是“舉大綱,察善惡”,但不干涉地方常務。明清時期的監(jiān)察機構有幾個變化:一是廢御史臺,設立都察院。職責是“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二是變言官給事中為監(jiān)察官,分別對口監(jiān)察六科。三是建立13道監(jiān)察區(qū),設立13道監(jiān)察御史。清承明制又有所變化:一是中央實行了臺諫合一,“以六科隸都察院,聽都察御史考核焉”,即合并、簡化監(jiān)察機構,取消言官的封駁權,使“諫諍”皇帝徒有虛名。二是地方監(jiān)察體系分為直省和特別行政區(qū)兩部分,各有不同體制。至此,古代監(jiān)察制度有限制約官員已經獲得行之有效的發(fā)展:能夠保證君令貫徹執(zhí)行,及時清除腐敗官員,督促官員勤勉為政。
(三)“獎廉懲貪”的考核機制
按照官德的要求,歷代統治者制定了官員考核制度。漢代考核官員的德行如何、勤勞與否,若忠順朝廷和長官、勤于職守,就評為“最”,反之則評為“殿”??己私Y果決定官員的升降和獎懲??己藶樽钫撸扇暌簧w;考核為殿者,或降或免。唐代考核流內官員的官德,統一為 “四善”標準:“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睂α魍夤賳T,不分職別,也有四項考核標準,即“清謹助公為上,執(zhí)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明代考核官員的德行和政績,分為兩種方式而更具操作性——考課是對任職正常的官吏進行考核,考察是對任職不太正常的官吏進行考核??颊n有品級規(guī)定,標準是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胺Q職”的立即升官,“平?!钡膹吐殻环Q職的降調,貪污者以法治罪,荒廢公務者罷職為民。考察也分等級并有在京官吏和地方官吏之別。發(fā)現和糾正官吏中是否存在貪、酷、浮躁、不及(指工作不力)、老、病、罷(疲憊)、軟(軟懦)、不謹(不嚴謹)等不正常情況。清朝的考核制度基本沿襲明制,“在內曰京察,在外曰大計”。在官德方面,歷代考核制度特別加重懲處貪污、不勤、不謹,說明這方面的問題十分突出,需要用制度加以解決。
(四)“嚴于治吏”的法律制度
歷代法律都有約束官德、懲戒職務犯罪的作用。對于官吏在其職務活動中的不法行為和失職行為,以及由官德引起的其他犯罪行為,《秦律》規(guī)定:凡有奢侈過度、驕傲自大、專擅越權、犯上作亂、貪污腐敗等五失,就要“身及于死”。唐朝《職制律》的大量條文是官吏必須遵守的行政規(guī)范。在相同情況下,官民犯同樣罪過,官所受懲處比民嚴厲。唐朝的《六察》具體監(jiān)察吏治、戶口、財政、司法、人事、生產,全面評價官員的行政作為。明清法律相承,內容基本相同。其中,《吏律》是刑律的組成部分,分為《職制律》和《公式律》 。前者用于懲治官吏不法和職務犯罪行為,后者重在處置官吏違反辦事規(guī)程行為,并且一律用重典懲處貪贓受賄?!洞笄迓衫芬?guī)定:“凡官吏受財者,計贓科斷。無祿人各減一等,官追奪除名,吏罷役,俱不敘用。”明清兩代較之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嚴厲地懲治貪官污吏,說明利用法律規(guī)范官員的行政行為,決心越來越堅定;說明動用法律制裁官德出現問題的官員,做法越來越成熟,目的就是以懲效尤。
三、古代官德建設的現代啟示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形成的“道德心理習慣”——“以官為師”的心態(tài)還沒有改變,官員的道德建設卻出現很多問題:脫離群眾,以權謀私,執(zhí)法不公,權錢交易,貪污腐敗。這些問題嚴重地敗壞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形象。針對為官的丑惡現象,需要從古代官員的道德建設中吸取精華,加強我國官員的道德建設。
一是進行傳統官德和現代官德的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官德是現代中國官德的根和魂。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同時吸收道家、法家等各派思想組成統一的思想體系,是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治理國家的理論結晶和實踐總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F代官員學習它,有助于了解現代官德與傳統官德的傳承關系,分析現實官場中許多難以理解的現象,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有的學者形象地比喻學習官箴書是:“反躬自省者讀之,可以知運命;心系天下者讀之,可以成大事;淡然自處者讀之,可以明清濁;游戲人間者讀之,可以正進退?!边@種認識比過去一味地把中國官場文化斥之為封建文化而加以排斥的做法要客觀深刻得多。在傳統官德中,既有為官者明哲保身、唯上為是、圓滑狡詐的權術經驗;又有牧民者為民請愿、潔身自律、嚴格執(zhí)法的人生體會;同時也有對官場入木三分的觀察和見徹見悟的分析,以及諸多救時補弊的建議。用科學而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歷代官德中的合理成分,用它來認識現時的行政管理活動,有助于加強為官者的自身修養(yǎng)和品德自律,面對物質誘惑保持清醒頭腦。現代官德繼承傳統官德的文明元素,加入新型文明的時代要求,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官德體系和當今官員學習的重點內容。這些更加科學的、更容易被官員們接受和實踐的現代元素就是中國共產黨有關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即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傳統官德與現代官德結合起來,分清精華與糟粕、先進與腐朽,或加以吸收,或加以去除;把學校、家庭的學習同官場、社會的學習結合起來,推動當前的官德教育發(fā)展到更高水平。
二是加強當代官德的制度化建設。中國是具有德治傳統的國家。在選人用人、監(jiān)督考察及其法律制度方面加強官德建設,必須克服重教化輕體制,重人治輕法治的弊端,將行政條例和法律條文變得切實可行和能夠真正實行。許多時候,官員行使權力,更多的是憑道德良心,而不是靠制度約束。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強調官德的自律,還要強化制度建設的他律,不斷完善現有的制度規(guī)定,從組織監(jiān)管、紀檢監(jiān)管、群眾監(jiān)管、輿論監(jiān)管、法律監(jiān)管等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改變監(jiān)督規(guī)定過寬過軟,甚至“缺位”的現象,就要解決重教育輕處罰、重政治處罰輕經濟處罰等問題。古代官德建設中的許多制度化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雖然它本身存在許多問題,但畢竟集幾千年官德經驗之大成,其官員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意義已經大大地超過人們的想象。從古代官德的制度化建設中吸取這些有益的成分,可以為今天的官德制度化建設服務。
三是改造歷史遺留下來的官德建設缺陷。建立在封建等級制基礎之上的古代官德建設,帶來官本位的社會秩序和思想觀念。它存在至今,很難完全消除,仍然直接影響新型官德建設。歷史上的中國曾經是宗法社會,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隨時干擾官員正常執(zhí)行公務和建立日常生活。古代官德建設考慮到這一因素,設置了官員回避制度等,但還是存在漏洞。講人情、走關系的風氣沖擊良好官德。建設新型官德,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堅持用法治處理社會關系。從秦朝開始,我國就有政府通過授予官職取得捐款的捐納制度。以后的歷代政府常用這種辦法籌措資金。清朝末年,廣開捐納,官職變成商品,造成吏治敗壞,貪污盛行。當前,在官員隊伍中也出現跑官買官、貪贓枉法的現象。提出現代官德建設的新要求,就是在人事制度上拒絕惡官、貪官、懶官,培育清官和勤官,進而形成普遍良好的官德。這已經成為我國官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關鍵是抓落實、出實效,獲得社會公信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