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士,出典于《宋書》“禮賢下士”之簡稱。原文是:“禮賢下士,圣人垂訓(xùn);驕侈矜尚,先哲所去。”作為禮士路之命名,旨在對居者和路人表示敬意。道之以德,居之以禮。禮賢者,尊名士,穎達正義。
《北京地名志》稱:北京東城區(qū)有禮士胡同。明代稱驢市胡同,因為當(dāng)時此地有驢騾市場而得名。清末,驢騾市場廢止,其巷名以諧音改稱禮士胡同。早年巷內(nèi)有古剎昭寧寺,寺內(nèi)有明代大學(xué)士李賢撰碑。清乾隆年間宰相劉墉和他的父親宰相劉統(tǒng)勛都居住在驢肉胡同。
西城區(qū)有禮路胡同,明代稱驢肉胡同,因為當(dāng)時此地有驢騾市場而得名。清末,驢騾市場廢止,其巷名的諧音改稱禮路胡同。1956年改名為西四北頭條。清代乾隆年間大貪官和珅出生于驢肉胡同。
今北京地鐵有禮士路站。
今北京阜成門外,有南禮士路、北禮士路。還以此衍生出南禮士路頭條、南禮士路二條、南禮士路三條、南禮士路三條南里、南禮士路三條北里;北禮士路西頭條、北禮士路西二條、北禮士路西三條、北禮士路西四條、北禮士路西六條等。
禮士路的由來:禮士路早在金元時代,就是一條官道。明代建都北京以后,先后在東、西、南、北郊分別建立日壇、月壇、天壇、地壇,分祀日、月、天、地諸神。按照古代的禮制,通向壇門的主道稱為神路,或神路街。今禮士路是明清時代封建帝王祭祀月神通往月壇的主路。其路名稱明清有別。
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日下舊聞考》引《春明夢余錄》稱:“夕月壇在阜成門外,繚以垣墻,嘉靖九年(1530)建,東向。東天門外北為禮神坊”。引《大清會典》稱:壇垣方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外圍墻東自坊東抵 壇垣東南角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角,長二百四十丈四尺。直北為光恒街牌坊,坊前界以朱柵,長十有二丈八尺?!痹摃凑Z稱:光恒街,舊名禮神街,雍正二年(1724)改今名。
這段古文的大致意思就是:明代從建設(shè)夕月壇起,夕月壇東墻外的大道上樹有一座牌樓,額曰禮神,故稱禮神坊,或稱禮神街。清雍正年間,重修月壇及門外牌樓,并改名為光恒街。1911年清亡。光恒街牌樓傾倒、拆除。隨后,其路改名為禮士路。
禮士路泛指北起西直門外大街,南至西便門外大街的一條南北走向通道,總長約5公里。為了管理之便,從民國初年開始,便將其阜成門外大街以南的路段定名為南禮士路,將阜成門外大街以北的路段定名為北禮士路。說來今禮士路之名如果從禮神街算起,即是已經(jīng)有近500年之歷史了,可謂悠久矣。
舊京交通運輸事業(yè)落后,普通市民多以騾馬驢駝為交通運輸工具。因此,在老北京的各座城門之外關(guān)廂,大多設(shè)有騾馬市、驢駝市。阜成門外關(guān)廂,就設(shè)有驢市。泛稱驢市口。驢市口除有經(jīng)營驢的買賣以外,還有租驢趕腳的。遂稱驢市口。因此,有人說今禮士路就是由驢市口雅化諧音而來的。
舊時,家住城里的官吏名士或市民要去西山旅游或去寺廟敬香,或從西直門出城,或從阜城門出城,出城后,順著護城河外的這條路往西就是西山,往西南走下去就可直達白云觀。那時候京城官吏名士、富裕人家出城有坐馬車者,也有騎馬上路者。明代翰林院侍詔文徵明有《早出阜成門馬上作》詩:
有約城西散冶情,春風(fēng)輟直下承明。
清時自得閑官味,勝日難能樂事業(yè)。
馬首年光新柳色,煙中蘭若遠鐘聲。
悠悠歧路何須問,且向白云深處行。
舊時的北京郊外,沒有高層建筑,出了阜成門或西直門,就可以遠望西山了。這位翰林院大人,騎在馬上,路經(jīng)過阜成門外大街,今展覽路一帶,嘗新柳,聞蘭香,聽鐘聲,實在春風(fēng)得意矣。
不太富裕的人家出城,或去寺廟敬香,或走親訪友,通常一出城就到驢市口租頭毛驢作為代步工具前往目的地。騎上毛驢趕路,當(dāng)時叫作趕腳,明朝人稱驢騾為頭口,稱上市為趕集。到城門外租毛驢的或買賣驢騾的場所也稱集或口,“驢市口”即由此而得名。明代宛平縣縣太爺沈榜所著的《宛署雜記》中記述有宛平縣轄域內(nèi)全部的街巷和村莊,尚無“驢市口”之地名。但在清乾隆年間出版 的《日下舊聞考》中,已有“驢市口”之記載,該書第1602頁載:“夕月壇東有萬明寺,南驢市口有慈明寺”。引文中的“萬明寺”,今已無存,其寺遺址曾稱南禮士路4號,今稱萬明巷。明之萬明寺所在地?!按让魉隆痹诒倍Y士路52號。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勅建,廟宇規(guī)模較大,山門前空場也較大。今已無存?!侗本┦形鞒菂^(qū)地名志》收錄有“北禮士路”條目,稱:“阜成門外舊有驢市,租用腳驢。禮士路與阜成門外大街相交處清代泛稱驢市口,因路在驢市口北,故取名北驢市口。1911年后諧音改稱北禮士路”。據(jù)北京市檔案館收藏的“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和“1947年北平市政府民政局寺廟總登記”稱:“慈明寺,坐落西郊一分署阜成門外北禮士路五十二號”,未署“南驢市口”或“北驢市口”之名。今北禮士路52號一帶,在清代中期確曾有過驢市口(史書上說是南驢市口),但是,如果說北禮士路就是由北驢市口諧音雅化而來的,未必貼切。
大約在100年以前,今南禮士路與北禮士路的中心建筑是夕月壇,簡稱月壇。月壇乃皇家建筑,每年秋分祭夜明之神,夜明之神即月亮神。按《大清會典》規(guī)定:凡秋分遇丑、辰、未、戊之年,禮神活動皇帝必將恭親禮神,其余之年,則遣大臣代表皇家前往禮神。禮神時所需祭器、帛、牲、樂、舞、祝版、祭服禮服等也都是由皇帝欽定的。
據(jù)文獻資料顯示,乾隆皇帝從政60年,至少有10次恭親夕月壇禮神,不論他從皇宮中還是從圓明園出發(fā)去月壇禮神,他總得從禮神路通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八月朔日,乾隆皇帝月壇禮神,詩興大發(fā),作《秋分夕月詩》
少采當(dāng)秋仲,禋宗重夜明。
九經(jīng)循白道,萬物荷西成。
朔魄將臨望,虧輸本是盈。
銀蟾與丹桂,齊語任閑評。
在乾隆帝看來,去月壇禮神,乞求夜明之保佑,是事關(guān)萬物生長、盈余齊政之大事。因此每當(dāng)皇家祭月神之時,他事必恭親。月壇祭月是皇家大事,普通百姓是不許涉足的。如今的月壇成了人民的公園,免費游覽,真正是“齊語任閑評”了。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