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常在野外作業(yè),常被雨雪淋濕。魯班的妻子云氏,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真是“收攏如棒,張開如蓋”。這就形成了以后的傘。古時傘也寫作馓,馓即傘也。
據(jù)《傘物紀原》云:“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雨,為之馓,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代傘是用絲制的,東漢時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后,絲帛傘就被紙傘代替了,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后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有紙傘、油傘、蝙式傘,形成了今日琳瑯滿目的大眾用品。傘在古代被列為官方儀式之一,如羅傘在后魏時就有了。當時官階的不同,羅傘的顏色、大小就有嚴格的區(qū)別,這種習慣一直傳到明朝。
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看到國人張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認為很適用方便,就買了一把使用,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然后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不久就遍布了全英國。今天雨傘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了。
雨傘是我國人民,尤其是南方人民必備之物,人們外出總要帶著雨傘,既可遮雨又可遮陽光,一舉兩得。折疊傘更是攜帶方便。
(選自《衣食住行中的國學》/張懿奕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6月版)